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线路及其他设施电磁干扰防护工程设计指南
定价:30.00元
作者: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31008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对电气化铁路电磁干扰影响形成的原理、影响范围、技术标准、参数取值和影响计算作了基本介绍;其次重点介绍了目前受电气化铁路影响的各种无线设施的干扰影响原理、防护标准和防护措施,并附有工程设计实例;然后对铁路沿线的输油、气管道和易燃、易爆品库的电磁防护,从影响原理、规范标准和工程实例,作了系统的分析和介绍;后针对预可研、可研、初步设计和施工配合全过程,从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文件组成、施工配合和概算编制作了全面详尽的表述。
本书可作为铁路各设计院电磁干扰防护专业人员设计作业指南和参考书籍,也可供电磁干扰防护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施工人员和运营维护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通信线路及其他设施电磁干扰防护工程设计指南》的标题着实吸引人,但真正深入了解它的内容后,我不得不说,它在某些关键领域似乎留下了不少空白。比如,对于新兴的太赫兹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书中几乎没有涉及。面对未来无线通信频谱日益拥挤的趋势,这种前沿技术的防护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能看到针对高频段信号串扰、天线阵列间的互耦抑制等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而不是将重点仅仅放在传统的高压输电线路或广播电视信号的干扰防护上。当前许多工程项目已经转向 5G/6G 乃至更高速率的光纤骨干网建设,这些新系统的电磁敏感性与传统系统大不相同,需要引入更复杂的拓扑结构分析和更精密的屏蔽材料选择。这本书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对既有标准和成熟技术的复述,对于如何应对未来电磁环境的快速演变,指导性意见略显保守和滞后。尤其是关于量子通信网络的物理层电磁防护,这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对于提升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韧性而言,这方面的缺失实在令人遗憾。
评分在标准引用和规范更新方面,这本书的严谨性也有待商榷。对于一个宣称是“设计指南”的专业书籍,时效性是生命线。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许多关键国际或国内标准(如国标GB或行业标准DL)的版本相对陈旧,未能完全涵盖近几年发布的关于电磁环境兼容性的最新修正案和技术要求。例如,对于敏感电子设备安装的抗扰度测试要求,最新标准已经对某些频段的测试电平进行了上调,这对线路防护的设计裕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设计人员依据过时的标准进行防护设计,很可能导致竣工验收时出现不符合现行规范的风险。因此,这本书在提供设计参考时,未能明确指出其所依据的规范版本,这无疑为工程实践埋下了潜在的合规性隐患,使得读者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比对最新的官方文件。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性改造的工程师,我对这类设计指南的实用性要求极高。然而,阅读完这本关于通信线路防护的书籍后,我发现其对于复杂地形和多源干扰耦合情景下的仿真建模方法阐述得过于简略。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山地、城市峡谷等非均匀电磁环境,单一的解析模型往往失效。我非常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运用先进的 FDTD(有限差分时域法)或 MoM(矩量法)来构建高精度的三维模型,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将土壤介质特性、植被衰减等环境参数纳入计算框架。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大多是理想化的直线敷设场景,缺乏对曲线路径、交叉跨越点等实际工程难点的深入剖析。此外,对于如何利用先进的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或粒子群优化)来迭代优化屏蔽体的尺寸和位置,以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防护效果,这本书也完全没有提及,这使得它在指导复杂工程优化决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提供一个关于电磁干扰源分类及其防护措施的详尽矩阵,特别是针对工业现场中那些非周期性、脉冲性强干扰源的治理方案。毕竟,现代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变频驱动器、大功率感应加热设备等产生的瞬态电磁噪声,对高精度测量和控制线路的破坏性是巨大的。遗憾的是,该书对这些“恶性”干扰源的着墨甚少,更多地关注于持续性的工频干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使用屏蔽电缆”这种笼统的建议,而是针对不同工业环境(如冶金、化工、精密机床车间)下,如何根据干扰源的频谱特性和耦合路径,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接地系统和等电位连接方案。关于接地网的设计优化,书中提供的公式和图表似乎仍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未能体现近二十年来在低频接地阻抗分析和共模抑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评分从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指导价值也大打折扣。任何一个工程设计都必须在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本书在探讨防护措施时,对于不同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成本效益分析几乎是缺失的。例如,在选择光纤管道的铠装材料时,是采用高强度钢带屏蔽还是使用纳米复合材料,其长期维护成本、安装难度和防护效果之间的权衡,书中没有给出任何量化的比较数据。读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一个优秀的“设计指南”理应提供决策支持工具,例如,基于不同防护等级(如 IEC 61000 等级)所对应的平均每米造价的参考区间,以及不同防护措施的预期寿命衰减模型。目前的内容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的汇编,而非一份面向现代项目经理和预算编制者的实用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