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技术与交换网
定价:24.20元
作者:尤克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040182514
字数:360000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科学“十五”国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为更好地掌握交换与通信网技术,本书从现代交换的实用技术出发,引入脉码调制、数字交换、呼叫处理、话务和信令等基本概念,以我国迅速发展的电信业务为例,讲述了现代流行的外通信网的实用技术,重点介绍现代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软交换技术、网络交换技术、通信网技术及网、宽带网、接入网、智能网等通信网络的实用技术与应用。
为适应专业课程教学学时数少的情况,本书对通信技术的理论及推导做了适当精简,将交换技术与通信网技术合并,使这两部分内容与课程配合得更紧密。各章节都配有应用性例题和练习题,便于自学。
本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实例剖析了交换设备的硬件结构、控制系统、软件应用系统、电信工程设计、设备的使用、管理与维护,培养学生应用交换与网络的知识解决实际电信业务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扩大了适应面,增强了伸缩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坦白说,并不符合我作为现代读者对一本技术书籍的期待。大量的流程图和网络拓扑图,虽然清晰度尚可,但大多是采用传统的黑白线条勾勒,缺乏色彩和三维效果来帮助理解复杂的逻辑关系。阅读体验上,尤其是在追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或者理解不同协议栈层级的交互时,图示的辅助作用非常有限,常常需要对照文字反复研读才能建立空间感。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对不同技术标准的引用,似乎主要集中在十年前的标准草案或早期版本,对于近几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PP发布的新标准,例如针对中低时延高可靠性通信(URLLC)的优化,以及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的最新实现规范,介绍得较为模糊,甚至有些描述已经脱离了最新的行业共识。这种内容的时效性问题,使得这本书在指导实际的网络规划和设备选型时,可靠性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历史参考资料,而不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手册。
评分我本以为这是一本探讨“交换网”演进的书籍,期待看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PSTN)到IP化核心网(EPC/5GC)的平滑过渡和兼容性策略。书中确实描述了从ATM到MPLS的演进路线,对于信令系统7(SS7)的结构分析也相当详尽。然而,当涉及到IP层面的复杂流量工程时,它的深度明显不够。例如,在QoS保障方面,书中详细解释了DiffServ和IntServ的基本原理,但对于如何在现实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互联网络(DCI)中,通过EVPN-VXLAN这类最新的二层扩展技术,实现跨域的、基于策略的流量卸载和负载均衡,几乎没有提及。此外,对于运营商网络向云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利用OpenFlow等技术实现南北向接口的解耦,以及如何通过编排系统(Orchestration)管理资源池,这本书的着墨点似乎还在传统的集中式控制平面范畴,对于当前主流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控制架构,缺乏足够的篇幅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和技术剖析,让人感到它对新一代网络架构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构建阶段。
评分这本名为《现代通信技术与交换网》的书籍,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略带学术气息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期待的,是能从中窥见当前信息传输领域最前沿的脉络。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对传统交换网络架构的深入剖析,比如时分交换、空分交换的经典原理,以及围绕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电路交换网络理论。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解了TDM、STM-N等级的体系结构,对SDH/SONET的帧结构、复接方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扎实的理论训练。但是,对于我真正关注的,比如5G中的核心网(5GC)架构、基于服务化架构(SBA)的接口协议细节,或者软件定义网络(SDN)在广域网中的实际部署案例,书中提及的相对较少,或者说,是以一种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技术细节的方式带过。我尤其希望能在分组交换部分看到更贴近现实世界的MPLS-TP或SRv6的应用案例分析,但内容似乎停留在理论模型构建阶段,实操性略显不足,仿佛是一本停留在上一个技术时代交替期的经典教材,对于渴望了解“现代”二字的读者来说,需要在这些前沿交叉点上做大量的知识补充。
评分从整体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对过去二十年间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全面而扎实的总结,但对于“现代”二字的诠释,稍显保守。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客观,几乎没有夹杂任何主观的判断或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这使得内容显得非常“干净”,没有多余的修饰。然而,在讨论到新兴的无线接入技术,比如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或者毫米波通信的信道特性时,本书的处理方式过于依赖于经典的电磁场理论模型,对于这些技术如何在复杂的城市峡谷环境中,通过波束赋形(Beamforming)算法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缺乏实际的仿真数据或性能分析支撑。对于希望了解网络切片如何通过灵活的资源分配来支持自动驾驶或远程医疗等高要求场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是必要的,但距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所需要的具体算法和实现细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它更像是一本高屋建瓴的学科综述,而非手把手的工程实践手册。
评分当我翻阅这本书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学院派”气息,文字的组织逻辑非常严谨,从信息论的基础公式推导开始,逐步构建了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它的优点在于,对于数字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等底层物理层和链路层的基础理论,阐述得极为透彻,每一个定理的引用和推导都像是精雕细琢的工艺品。举例来说,书中关于信噪比与误码率之间的关系图谱分析,以及各种均衡器的数学特性描述,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深度。然而,这种对基础理论的极致追求,使得本书在讨论到更上层的应用技术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在涉及到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概念时,书中主要停留在对“虚拟化”本身的抽象定义,而未能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容器技术(如Docker或Kubernetes)来实现网络功能的快速部署和弹性伸缩,这在当前的云原生网络环境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网络安全部分,则更像是一个简短的章节介绍,对深度包检测(DPI)或最新的威胁情报共享机制只是一笔带过,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为未来通信工程师打下坚实数学基础的工具书,而非面向当前工程实践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