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附1DVD)
定价:49.80元
作者:王红军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131359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解了电阻器、电容器、三极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功能、表示符号、分类、标注方法等实用知识,同时,总结了日常维修中电子元器件故障维修技术、检测方法、选配与代换方法等实用的维修检测技术。同时,本书还结合大量的实训内容,讲解了使用数字用表和指针用表检测电路板中的元器件的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操经验。
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适合作为从事专业硬件维修的工作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电子技术培训的教材、高等专业学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检测维修手册。
目录
章 常用仪器使用方法
1.1 用表使用方法
1.1.1 指针用表的结构
1.1.2 指针用表使用注意事项
1.1.3 数字用表的结构
1.1.4 数字用表使用注意事项
1.1.5 用表的工作原理
1.1.6 用表测量实战
1.2 电烙铁使用方法
1.2.1 电烙铁的分类
1.2.2 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1.3 吸锡器使用方法
1.3.1 吸锡器简介
1.3.2 吸锡器的使用方法
1.4 热风焊台使用方法
1.4.1 热风焊台的简介
1.4.2 热风焊台使用注意事项
1.4.3 热风焊台的使用方法
1.5 清洁及拆装工具
1.5.1 清洁工具
1.5.2 拆装工具
第2章 电阻器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2.1 电阻器的功能及分类
2.1.1 电阻器的定义及功能
2.1.2 电阻器的图形及文字符号
2.1.3 电阻器的分类
2.2 电阻器的命名、主要参数及标注方法解读
2.2.1 电阻器的命名
2.2.2 电阻器的主要参数
2.2.3 电阻器标注方法解读
2.3 电阻器的特性与作用
2.3.1 电阻器的分流作用
2.3.2 电阻器的分压作用
2.3.3 将电流转换成电压
2.3.4 普通电阻的基本特性
2.4 电阻器的串联、并联与混联
2.4.1 电阻器的串联
2.4.2 电阻器的并联
2.4.3 电阻器的混联
2.5 电阻器实用电路分析
2.5.1 限流保护电阻电路分析
2.5.2 基准电压电阻分级电路分析
2.6 电阻电路常见故障判断
2.6.1 如何判定电阻断路
2.6.2 如何判断阻值小
2.7 电阻器的检测方法
2.7.1 固定电阻的检测方法
2.7.2 熔断电阻器的检测方法
2.7.3 贴片式普通电阻的检测方法
2.7.4 贴片式排电阻的检测方法
2.7.5 压敏电阻的检测方法
2.8 电阻器的选配与代换方法
2.8.1 固定电阻代换方法
2.8.2 压敏电阻器的代换方法
2.8.3 光敏电阻的代换方法
2.8.4 熔断电阻的代换方法
2.9 电阻器检测维修实训
2.9.1 柱状固定电阻的检测实训
2.9.2 贴片电阻器检测实训
2.9.3 贴片排电阻器检测实训
2.9.4 熔断电阻的检测实训
第3章 电位器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第4章 电容器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第5章 电感器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第6章 变压器的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第7章 二极管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第8章 三极管实用知识、常用电路、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第9章 场效应管实用知识、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0章 晶闸管实用知识、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1章 晶振的实用知识、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2章 集成电路的实用知识、故障判断与检测代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这人学习电子知识有个毛病,就是很容易被那些深奥的术语给劝退。但是这本关于元器件的书,它的文字功底处理得相当到位,简直是把“化繁为简”这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它没有把维修过程写成什么高不可攀的科学,而是还原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找茬儿”游戏。比如讲到晶体管的判断,它不光告诉你三脚怎么分,还配了万用表测量的具体步骤和不同状态下指针的偏转范围,甚至连测试时探针应该接触的位置都用箭头标注得清清楚楚。我最佩服的是它对故障排查逻辑的构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思维导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个坏了换那个”,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坏”,从电源输入到信号处理的各个环节,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缩小范围。我试着按照书里描述的流程去修我那台老旧的收音机,以前总觉得运气成分居多,但这次,我竟然靠着逻辑推理,准确地定位到了一个虚焊点。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强,感觉自己真不是在“修”,而是在“诊断”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人觉得它绝不是一本薄薄的入门手册,而是真正为想精通的人准备的宝典。
评分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翻开了这本《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附1DVD)》!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实实在在的纸质书质感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平时对电子产品就有点好奇心,但一涉及到拆开来修修补补,就彻底抓瞎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挺朴实无华的,没有那种花哨的3D效果或者夸张的标题,反而透着一股老派工匠的认真劲儿。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不像有些书上来就扔一堆复杂电路图砸你脸上。它是从最基本的电阻、电容、电感这些“小家伙”讲起,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示,让你一下子就能抓住它们的脾气秉性。特别是关于如何识别和区分那些长得一模一样的贴片元件,简直是我的救星。我记得有一次,我拿着块电路板对着元件发呆,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但翻开这本书的对应章节,里面详细对比了不同封装的尺寸和标记方法,配上了清晰的实物照片,我瞬间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瑞士军刀,心里踏实多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你旁边手把手的教,不疾不徐,但每一步都扎实得很,绝对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能让你带着工具箱,撸起袖子就开始干货。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有一种循序渐进的“爬坡感”,但爬得一点都不累。它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开始引入稍微复杂一点的元器件,比如一些早期的集成电路和常见的传感器模型。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故障分析的那几个章节,它里面提到的一些“经验之谈”,是那种只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才能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比如,它分析了电解电容“鼓包”和“漏液”的不同危害,以及如何通过外观特征快速排除掉一批“高风险”元件。而且,这本书的维护性也做得很好,它没有局限于某一特定年代的元器件,而是将原理讲透,使得即使是面对一些较新的、书里可能没有明确提及的元件,读者也能迅速套用已有的检测逻辑去应对。我个人觉得,很多技术书籍的缺点在于“过时”得太快,但这本书侧重于底层原理和检测方法论的建立,这才是真正的“精通”之道。它教会你的不是具体的型号代码,而是如何像侦探一样去思考和验证,这种能力是不会过时的硬通货。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实战操作的人,看书纯理论对我来说就是折磨。这本《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附1DVD)》的其中一个巨大亮点,就是它对配套光盘资源的巧妙整合。虽然我更喜欢翻阅纸质书的触感,但涉及到一些动态操作的演示,光盘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比如,讲解如何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文字描述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但光盘里那种实时跳动的波形图,配合着讲解员的语速,瞬间就让你明白了那个“山峰”和“低谷”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焊接技巧的那几个演示片段,无论是贴片元件的“回流焊”技巧,还是大功率器件的散热处理,慢动作回放配合特写镜头,让我以前那些“糊掉”的焊点看起来像是业余爱好者的拙劣模仿。书本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步骤详解,光盘则提供了视觉的冲击和手感的参考,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学习系统。这让那些原本需要去实体培训班才能学到的“手艺活”,在家里的书桌前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很多声称“从入门到精通”的书,往往在“精通”的部分写得非常敷衍,或者干脆就是几页高级公式的堆砌,让人看了云里雾里。《电子元器件检测与维修从入门到精通(附1DVD)》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接地气。当它开始深入到电路板级的维修时,它并没有直接跳到示波器的高级功能,而是先教你如何安全地给电路板供电进行“带电检测”,以及如何利用人体的触觉和嗅觉进行初步判断(是的,你没看错,有时候“闻一闻”确实能帮你省下很多时间)。它对“返修率高”的一些常见故障点进行了重点剖析,比如电源模块的开关管、稳压芯片的散热区域等,这些都是一线维修人员最常遇到的“老大难”问题。更难得的是,它还探讨了元器件的选型替代原则,告诉你哪些参数可以稍微放宽,哪些参数是绝对不能妥协的,这已经超出了单纯“检测”的范畴,直接进入了“设计优化”的层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只是一个被动地“换件工”,而是有能力去分析、判断并优化维修方案的“技术人员”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