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与孩子一起成长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定价:22.00元
作者:鲁杰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221129383
字数:
页码:1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家教智慧,这些智慧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透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带我们站在心灵的至高点,以全新的视角领悟家庭中孩子、父母以及家庭气息的微妙关系和智慧存在。当我们用智慧的眼光看孩子的言行时,我们将发现孩子身上那些被埋藏的潜质以及父母身上那些被忽略的痼疾。这是突破育儿困境、走向良性亲子关系的关口。
目录
作者介绍
鲁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幼吾幼儿童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儿童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内容涉及儿童行为问题、素质拓展、创造力培养、智力测评及家庭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在幼儿园和学校为家长进行义务家庭教育讲座上千场,接待家长咨询近万人次。曾多次出席中央少儿成长在线,中央电视台宝贝一家亲、中央教育电视台伴随成长及北京八台妈妈宝宝专家咨询电视节目,是新浪网亲子中心、中国儿童思维网等多个大型网站的在线育儿专家。个人创作翻译早教及儿童心理文章、书籍百万字以上。主要著作有《一百个天才少年的成长启示录》、《聪明宝宝》、《健康宝宝》、《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笑对孩子的恼人行为》等等。
文摘
《与孩子一起成长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
Part 1 天地在你心中 这些人怎么总在我心里添堵? 近家里的事情和工作的事情搅和着一起来给欣颖的内心添堵,本来黄黑色皮肤上的黑斑更加明显了,她的心更烦乱了。
可爱的女儿渐渐长大一些了,欣颖却不知怎么越看女儿越觉得不顺眼。自从把孩子接小家来住,她发现,女儿早上起床、吃饭和出门都特别磨蹭,晚上写作业也磨蹭,一说她她还别别扭扭地跟妈妈翻眼睛,跟她爸一样让人看了就有气。欣颖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喷着怒火想盖住别人声音的说话方式已经被女儿和丈夫视为“咆哮”。女儿虽然停止顶嘴,可似乎为了气她“毛病”反而有增无减了。
女儿皮肤挺白嫩,女孩子秀美脸蛋的模样也渐渐露了出来,可这么大的女孩子了,怎么说发胖就胖起来了呢?小时候只是觉得她长得很结实,也没有想到现在成了个胖姑娘,大腿粗得让当妈她不忍目睹。不行,要给她上班!可自己工作特别忙,还要在报纸上给女儿找班,又怕女儿吃不了苦,欣颖就格外怪公公婆婆:我把女儿信任地托付给你们,几年来天天在你们家吃住,把我女儿的体型吃得这样寒碜,你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儿每天面对妈妈对自己身材的讽刺,时而装作平静无知,时而在别的事情上突然变得心情很不好,特别爱发脾气。
女儿体型的问题近来成了重压在她心上的石头。
一到公婆家,欣颖就绷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而公婆恰恰是那种特别本分老实、心里有怨言也不愿与儿媳妇起冲突的老人。可公婆越是忍着,欣颖越是气撒不出去,跟丈夫天天一张嘴说话就犯横,丈夫说什么她都觉得不对劲,都觉得特别刺耳不中听,而丈夫说欣颖恐怕提前到更年期了。
欣颖每天上班特别辛苦,虽说收入还可以,可在单位里做财务主管一点儿都不轻松,月初、月底、年初、年底,每个数字都不能出任何差错,更何况做财务,还要帮老板“摆平”许多不能公开的“账”,心里时常有些忐忑不安,既怕惹火上身,又需要这份工作。欣颖又属于那种特别认真甚至较真儿的人,业务员们总想多蹭出一些没有名头的消费来财务这里“报销”,不给批就软磨硬泡地耍赖,要很凶的样子才能 “镇”住他们;其他会计和出纳不像她这样负责任,整天嘻嘻哈哈,脑子闲着绝不肯为她为公司多考虑多负担一点儿事情。
发现他人的长处,帮助人家掩盖不足 生活中,通常来说你更喜欢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还是更容易突出别人的不足? 欣颖说,有朋友认为她的烦恼是太追求,所以总是不满足。真的是这样吗?追求的人就应该整天拉着脸,让家人、让自己都很不快乐吗?用追求来换取快乐,岂不是成本太大了?再说,沿着这条责怪别人的路走下去,终能追求得到吗?恐怕还没有感受到的只鳞片爪时,大家都已经产生更多的不了。
……
序言
我尝试了很多育儿书籍,大部分都停留在宏观理念层面,读完感觉很受鼓舞,但一到实际操作就束之高阁。然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落地性”和“反思性”。它不是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你“你为什么会这么做”。书中对家长自身童年经历的回溯和分析,简直是一记重锤。我发现,我处理孩子叛逆的方式,很多时候是复制了我父母处理我的方式,而那些方式恰恰是我现在最想摆脱的模式。作者像一位高明的心理治疗师,引导我们去清理自己内心的“未竟事宜”,只有当我们先解决了自己的情绪黑洞,才能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任何速成技巧都无法比拟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知识,不如说是一场深层次的自我成长之旅,它要求我们卸下伪装,真实地去面对自己作为“人”的局限性,然后才能更宽容地去对待那个正在学习如何成为“人”的孩子。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说教或者充满批判性,毕竟教养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感到被审判。但翻开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充满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深深的同理心,对父母的困境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感觉“啊,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书中很多案例的选择都非常贴近现实,比如关于电子产品使用的拉锯战,关于作业拖延症的持久战,这些都是我每天都在经历的真实战场。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始终坚持“教养是动态平衡的艺术”,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维度和框架。这意味着,当下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教养难题出现时,我不再会恐慌失措,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拆解问题,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以及如何以一种更有尊严、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与我的孩子进行沟通。这本书就像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教养急救箱”,它给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持久而坚韧的心理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育学专著,而更像是走进了一个个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庭剧场。我读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想象着如果是我家孩子在那个情境下,我该如何应对。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权力斗争”的剖析,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教孩子规矩,实际上却是在争夺谁说了算。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无声的角力,以及我们作为成年人,如何常常因为自身的焦虑和“面子”问题,把简单的管教升级为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书中提出的很多观察视角,比如“孩子是完美的探险家,而我们却试图把他们关在玻璃柜里”,这种类比精准而有力,让人醍醐灌顶。它没有贩卖“完美育儿”的幻觉,相反,它坦诚地展示了教养路上的泥泞和坎坷,但同时又赋予了我们直面这些挑战的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明白,教养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允许不完美的存在,包括我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毫不矫饰的力量感,读起来很酣畅淋漓,不拖泥带水。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家庭对话和冲突场景中。我尤其欣赏它对“聆听的艺术”的深度挖掘。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听到了孩子的声音,但我们真的“听懂”了吗?书中区分了“听到噪音”和“接收信息”的区别,指出我们常常在孩子开口的第一秒,就开始组织反驳或者说教的话语,从而错失了理解的黄金窗口。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可以立即在下一场争吵中尝试的倾听技巧,比如如何使用“反射式回应”来确认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注重过程、尊重感受的教育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去“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定势,让我开始重视情感连接的建立,这才是所有规矩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太深了,简直像在黑暗中摸索时突然被一束光照亮。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还算尽职的父母,但很多时候面对孩子那些突如其来的“挑战”——比如无理取闹的发脾气,或者对既定规则的公然反抗——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只能诉诸于吼叫或者妥协,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本书并没有提供那种听起来很美好的“万能公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洞察人心的朋友,陪着你一起,冷静地、甚至是带着一丝幽默感地审视那些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教养瞬间。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在那些看似充满火药味的“困境”中,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我们自身的情绪反应。书中对“冲突”的定义被彻底颠覆了,它不再是破坏性的,而是成了连接亲子关系、促进成长的绝佳契机。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边界感”的阐述,那种既有爱又有力的平衡,让人茅塞顿开,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套可以实操的工具,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口号。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孩子问题的角度变了,少了些指责,多了份好奇和耐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