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崔希亮语言学论文集
定价:59.00元
作者:崔希亮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1933367
字数:400000
页码:38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理论与方法
试论教学语法的基础兼及与理论语法的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教学语法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汉语位移事件研究
从问题到理论还是从理论到问题
语法研究
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态系统
汉语介词结构与位移事件
介词“由”标引的事件角色兼及与“从”的比较
介词“往”的事件语义学分析
说“开心”与“关心”
事件语义学的认知视角——以“向”为例
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
语音与词汇研究
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统计及分析
普通话字音的异读与正音对策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嬗变及其动因
……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在其对“规范”与“偏离”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上。在很多语言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建立一个理想化的“标准”模型,然后去衡量现实中的语言变异。但崔希亮先生在这部文集中,却展示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视角。他对于语言的“错误”和“非标准用法”的关注,恰恰揭示了语言生命力的源泉。在我看来,这些关于语言变异和习得错误的文章,比那些纯粹的理论构建更具现实意义。他探讨了儿童早期语言习得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并将其与成人语言的演化规律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迭代修正”模型。这不仅仅是心理语言学的问题,更触及了语言哲学中关于“什么是正确语言”的根本性讨论。通过对大量“偏误”的精妙解析,他似乎在暗示我们:语言的演变,恰恰是通过这些看似偏离规范的行为,不断自我修正和前行的。这种对语言“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工具书,成为了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读物。
评分我个人非常推崇这套论文集中对于“语料库方法论”的严谨态度和创新应用。如今大数据和语料库语言学已成趋势,但如何有效、科学地利用语料库,避免陷入“数据决定论”的陷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崔希亮先生在几篇方法论相关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了传统语料标注中存在的潜在偏见,并提出了一套结合专家知识和统计模型的“混合筛选”方案,这对于当前语料库建设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他不仅展示了如何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批判性地使用工具”。例如,在分析特定时代语料的词频变化时,他非常审慎地讨论了语料的代表性和覆盖率问题,提醒读者不要将语料的偶然性等同于普遍规律。这种对研究底线和伦理的坚持,使得他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极其扎实的基石之上。读完全书,你会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一堆新的语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套更审慎、更负责任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这对于任何想在语言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这本《崔希亮语言学论文集》实在是一部让人读后感到醍醐灌顶的学术珍宝。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显然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文集,更像是崔希亮先生几十年学术生涯的精粹提炼。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汉语方言语音演变机制的几篇核心文章。他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描述性研究,而是引入了大量的跨学科视角,尤其是结合了认知科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一个极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举个例子,他解析某个特定声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路径时,不仅仅罗列了音变现象,更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些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类心智的内在倾向。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侦探,一步步揭开语言历史迷雾中的真相。那些详实的例证,无论是来自罕见的古籍文献,还是基于田野调查的一手数据,都扎得非常牢固,让人不得不信服。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来存在争议的语词溯源问题时,崔先生提出的新解法,思路之开阔,论证之周密,足以让所有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重新审视既有的结论。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汉语历史语言学和方言学的同行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初读这本集子,最大的感受是其跨越理论与实证的广博性。它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将研究限制在狭窄的理论窠臼中,而是像一个全景式的画卷,展示了语言现象的复杂美。其中关于句法结构生成与转化的几篇论文,对我触动极大。我之前一直被某个特定的句法结构困扰,总觉得现有的生成语法模型解释力不足,但崔先生从语用和信息结构的角度切入,提出了“焦点驱动的结构重组”这一概念,一下子点亮了我的思路。他并没有采用过于晦涩的符号逻辑来表达,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语料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下,说话者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某种看似“反常”的语序。这种对语言活力的关注,远超出了纯粹的结构主义范畴。而且,这些理论论述后面往往紧跟着对具体语法的细致考证,仿佛是理论的骨架和血肉完美结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既能给理论家提供创新的理论工具,也能给实证工作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读完后,感觉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结构图,而是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交际过程。
评分坦白讲,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心理上是有些抗拒的,毕竟语言学论文集常常意味着高深莫测的术语和艰涩难懂的逻辑推演。然而,崔希亮先生的文字风格却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清晰的叙述感。我尤其欣赏他对语义学和语用学交叉地带的探讨。那些关于“意图”与“理解”之间鸿沟的分析,写得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把语言使用者视为简单的信息编码和解码机器,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比如,关于汉语中敬语的使用模式,他不仅仅分析了词汇的选择,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等级、人际关系和历史惯例,展现了语言如何作为社会建构的强大工具而运作。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使得一些看似寻常的语言现象,在经过梳理后,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性和历史厚度。这本书的论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疾风骤雨般地抛出颠覆性的论点,时而又放缓脚步,用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