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
定價:38.0元
作者: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瞭望周刊社、中國社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6612378
字數:47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叩響幸福之門,*真實的傢庭幸福感調查數據。
內容提要
《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一書是由國傢人口宣教中心、瞭望周刊社、社科院人口所聯閤編著,內容來源於2011年至2013年的“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及瞭望周刊社采寫的相關新聞報道。本書采用在全國範圍內科學抽樣、入戶調查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真實的傢庭幸福感調查數據。2012年,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齣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因此,將這份調查報告集結成冊,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傢庭幸福感,以傢庭的“幸福夢”成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目錄
作者介紹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
瞭望周刊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文摘
叩響幸福之門
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主任 張漢湘
傢庭幸福感是構成人類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傢庭的幸福感直接影響工作、學習的幸福感,乃至影響社會情緒和社會穩定。調查發現,影響傢庭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每個傢庭的實際情況韆差萬彆,除一些特殊傢庭抑或不可抗力因素之外,大多數傢庭的幸福感是可以改變和提升的。
和睦相愛是傢庭幸福的真諦
人類本性對婚姻和傢庭幸福的需求與生俱來,卻鮮有人敢說婚姻與傢庭總是充滿幸福和快樂。通常來說,判斷傢庭幸福的標準主要有二:一是物質生活水平,二是傢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的程度。幸福傢庭是兩者的統一。
不少人把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抑或事業成就大小作為衡量傢庭幸福的尺度,有意無意和周圍的人攀比,越比心裏越不平衡。在競爭激烈和過於追逐功名的社會氛圍裏,傢庭原本的幸福快樂功能漸漸被漠視和消減。這是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社會麵臨的一個普遍被忽略的挑戰。我們冷落瞭什麼?遺忘瞭什麼?
其實,不是物質生活水平越高傢庭幸福感就越高。通常情況下幸福感取決於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嚮,它是一種精神層麵的自我感覺。良好的生活條件、理想的職業、穩定的收入等,這些都是傢庭幸福的基礎,但不是本源和決定的因素。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傢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謂“相似”指的是大多數傢庭的基本結構、生活模式和生活狀態;所謂“各有各的不幸”則是指不同人對傢庭幸福本源的不同把握。
許多研究錶明,除瞭一些極窮睏地區,基本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之外,幸福與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比如,在過去50多年裏,美國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來越高,幸福指數卻沒有多大變化。2011年和2012連續兩年的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在各類人群中,傢庭幸福感偏低的是“流動人口”和“高收入人群”;比照城市和農村、漢族和少數民族,農民傢庭和少數民族傢庭的幸福感高於城市居民和漢族傢庭。
如果認可幸福感是一種精神層麵的自我感覺,那麼,這種感覺的主要來源不是物質,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社會的價值取嚮。傢庭是社會成員中親密的團體,傢庭成員之間有其獨特的交流內容和方式。男女因愛而結成婚姻,因婚姻而創造傢庭,傢庭成員在持續的互動交流中形成穩定的傢庭關係,進而産生親密、慰藉、關懷、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可見,傢庭幸福的真諦是傢庭成員的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傢庭成員之間的真愛決定傢庭的幸福。
婚姻創造瞭傢庭生活的核心,也決定瞭傢庭生活的方式、體驗與價值觀。在充滿真愛的傢庭裏,孩子得到父母愛的滋養而成長,夫妻在傢庭中實踐兩性之愛的健康方式和倫理原則,並將愛和這些原則傳遞給孩子。孩子長大成人後,又以同樣方式和原則去實踐夫妻之愛、父母之愛、親子之愛,使愛在傢庭中不斷延續、升華。所以,追求傢庭幸福,根本在於實現真愛,它是保持傢庭內在活力、持續穩定和幸福興旺的動力,也是傢庭幸福之源。充滿真愛的傢庭,即使清貧,也幸福甜蜜,其樂融融;沒有真愛的傢庭,即使富有也很難有真正的幸福。韆萬彆讓物質的誘惑偷走瞭我們每個人都應有的幸福。
傢庭與社會生活錯位導緻不幸福感增多
人們常把傢庭幸福感的降低歸咎於現活節奏太快、工作壓力太大以及社會關係的變化。殊不知,幸福和快樂原本就是傢庭特有的功能。傢庭幸福感的降低,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傢庭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錯位所緻。
社會生活(包括學習生活)與傢庭生活是人生的兩個重要部分。因為勞頓而需要休息,因為緊張而需要舒緩,因為壓抑而需要安慰,因為漂泊而需要歸宿。這正是傢庭存在的意義。人類學傢瑪格麗特·米德說:“人類從開始有知識的時候起就一直生活在傢庭之中。我們找不到不是如此的階段。我們也找不到解散瞭傢庭或替代瞭傢庭的人類群落能長治久安……盡管有各種變革的主張和實際的試驗,人類社會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肯定瞭對傢庭的依賴,把由父親、母親和子女所組成的傢庭當作人類生活的基本單位。”無數研究和調查結果證明,結瞭婚的人比不結婚的人平均壽命長,身心兩方麵也較為健康;結瞭婚的人在住房和養傢方麵雖有額外的經濟負擔,但要比單身或離婚的人的財富多齣幾倍;結瞭婚的人因為心理上的依靠,所以在工作崗位上效率較高;而絕大多數的暴力犯罪是由未婚的青少年和成年男子所為。2012年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錶明,結婚生育孩子後的傢庭中各類人群的幸福指數高,而幸福指數低的是離婚和單身人群。
現代社會中,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發展幾乎占據瞭人們所有的空間,開放讓人們憧憬外部世界的無限美好卻無暇顧及盡在咫尺的幸福。傢庭功能萎縮外移,傢庭成員關係疏遠,傢庭禮節禮儀遺失殆盡,傢庭成瞭遊子的旅店。不僅如此,我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緊張、煩惱、壓抑乃至社會生活的模式也帶迴傢裏,占據瞭本來屬於輕鬆、快樂、愉悅的傢庭空間。使得傢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情感依賴減少,焦慮、爭吵和相互埋怨的情緒增多,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遠甚至齣現隔閡,造成夫妻親密度下降,婆媳關係和親子關係緊張,鄰裏關係也逐漸疏遠。我們在一味追逐事業成功的同時卻丟失瞭生活中本源的那一半的快樂。正是這種錯位和失衡,降低瞭傢庭幸福感,也必然降低社會生活的幸福感。
注重細節與調適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路徑
傢庭的幸福由日常生活的點滴凝聚而成。其中不乏驚喜、浪漫和精心安排的快樂情境,而更多卻又容易忽略的,恰恰是那些細微之處。比如,到傢時對親人一聲親切的呼喊,齣門時給愛侶一個依依不捨的擁抱,旅途之中給傢人一個電話,節日時給傢人一個問候的短信,還有夫妻一同做飯,與傢人一起鍛煉,丈夫陪妻子逛市場看電影,抽空和老人聊天……所有這些都可能産生濃鬱的親情,給傢人增添無限的溫暖、情趣和慰藉。2012年中國傢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錶明,父母能否經常跟孩子進行平等交流,夫妻能否共同分擔傢務,夫妻的性生活頻率,乃至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時空距離,等等,都是影響傢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提升傢庭幸福感重要的,莫過於傢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和包容。而達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佳路徑就是經常性的、平等的、理性坦誠的溝通。如果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婆媳之間每周都有一次快樂的溝通交流,那麼,生活中所有的矛盾、誤解都能及時化解。溝通會使傢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更融洽、傢庭生活更默契。而這一點,隻要用心就能做到。
有效、快樂溝通的前提是共同的價值取嚮。比如:傢庭成員之間可以自然直接地錶達愛;無論長幼,在價值和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傢人之間彼此信任、誠實和開放;在任何時候都相互支持;傢庭成員共同分擔責任;接納彼此的差異,同時保持每個人的獨特性;尊重彼此的隱私;鼓勵傢庭成員做有益的嘗試,並從錯誤中學習成長;重視傢庭傳統和儀式等等。
在婚姻和傢庭關係中,似乎也在很多時候被推拉齣原定路綫。關鍵是要不間斷地調整,重新迴到原定路綫上,把幸福、創造、和諧及滿足等目標牢記在心。這種調適是忍耐、包容、為對方做齣讓步和些許的改變,是讓自己進入對方的情境之中,去理解、關心和滿足對方,是在自己憤怒、鬱悶、衝動的時候提醒自己冷靜下來,大限度減少對傢人的傷害,是坦言自己的過失,求得傢人諒解,是不斷提齣新的生活目標,和傢人一起去創造新的生活,是經常迴味幸福甜美的日子,牢記傢人美好的品德、個性和纔能,像對待花兒一樣地去嗬護。做到這些,傢庭就會不斷地充滿快樂和幸福。□
序言
這本書我本來是抱著一種非常好奇的心態去翻閱的,畢竟“中國傢庭幸福感”這個話題,在當下社會討論得實在太熱烈瞭,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有自己的睏擾。所以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切入這個宏大命題的,它會從哪些角度去剖析,又會給齣怎樣的答案。然而,當我看進去之後,發現它更多的是一種宏觀的、基於數據分析的視角,對於我這種更關注個體體驗的讀者來說,一開始會覺得有點“乾巴巴”。它裏麵引用瞭大量的調查數據、統計圖錶,試圖勾勒齣中國傢庭幸福感的整體圖景,分析瞭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群體之間幸福感存在的差異。我理解這種做法的必要性,畢竟要形成一個“報告”,嚴謹的數據支撐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內心深處渴望看到的,是更多鮮活的故事,是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情感,是傢庭成員之間那些細微的互動和選擇。我期待的是,當談到“幸福感”時,這本書能更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讓我們能在其中找到共鳴,或者獲得啓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現象的陳述上。或許這本書更適閤那些需要進行學術研究或者政策製定的專業人士,他們會更看重這種係統性的數據分析,但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還在摸索著如何纔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我希望得到的,是更具操作性和人情味的內容。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一點“震撼”,更多是來自於它揭示齣的那些我之前從未認真思考過,甚至可以說是“視而不見”的社會現象。它像一個放大鏡,把中國傢庭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所麵臨的那些普遍而又隱秘的睏境,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幸福感”的定義和衡量標準是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的,以及當下社會壓力對傢庭幸福感帶來的具體影響。它不僅僅是關於“是不是幸福”的問題,更是關於“幸福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幸福”、“幸福的可行性有多大”等等更深層次的追問。我之前可能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體驗和感受,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整個社會層麵,無數個傢庭都在經曆著相似的掙紮和探索。這讓我感到既不孤單,又多瞭一份責任感。當然,這本書並沒有提供“靈丹妙藥”,它更多的是一種“洞察”和“警示”。讀完之後,我並沒有覺得“啊,我現在知道怎麼讓全傢都幸福瞭”,而是開始反思,原來幸福的道路上,有這麼多需要我們去共同麵對和剋服的挑戰。它促使我去關注那些更宏觀的社會因素,以及個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對我而言,閱讀體驗有些復雜。一方麵,它確實提供瞭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洞察,讓我對當下中國傢庭幸福感的一些普遍性問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例如,書中關於代際溝通的探討,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在追求幸福過程中所麵臨的獨特挑戰,都讓我産生瞭深刻的思考。我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原來很多我們看似“理所當然”的傢庭模式,背後卻隱藏著如此多的“暗流湧動”。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和傢人的關係,思考我們在哪些方麵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另一方麵,這本書的敘述風格也確實比較“硬核”,大量的專業術語和數據分析,對於我這樣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說,有時候會覺得有些吃力。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的意思,或者去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纔能更好地理解。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或者結閤一些生動的故事案例,來闡述這些重要的觀點。這樣,不僅能讓更多普通讀者能夠輕鬆地接觸到這些寶貴的知識,也能讓他們更容易地將書中的內容融入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總的來說,這本書非常有深度,但閱讀起來也需要付齣一定的“智力成本”。
評分這本書在描述中國傢庭幸福感時,給我一種“宏大敘事”的感覺。它不是那種充滿瞭個人情感宣泄或者雞毛蒜皮生活瑣事的描繪,而是從一個更高、更遠的視角,去審視和分析這個復雜的社會議題。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嚴謹和專業,他們試圖用最客觀、最科學的方式,來呈現一個關於中國傢庭幸福感的“全景圖”。書中對各種影響因素的羅列和分析,讓我看到瞭這個問題的多維度性和復雜性。例如,它可能會探討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分布、醫療保障體係、社會文化變遷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於傢庭幸福感的。這一點對於我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傢庭幸福感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塑造的,非常有幫助。然而,我內心深處也會有一些小小的“失落”,因為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溫度”,一些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的細節。比如,一個傢庭在麵對睏境時是如何互相扶持的,一對父母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抽齣時間陪伴孩子,或者一個傢庭是如何剋服分歧,共同創造溫馨的時刻。這些“微觀”的、充滿人情味的故事,往往更能打動我,讓我感受到幸福的真實力量。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研究報告”,它提供瞭“知識”,但“感悟”和“啓發”,則需要我更多地去自行提煉和消化。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關於中國傢庭幸福感的“地圖”。它不是那種零散的、個彆案例的堆砌,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體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幸福感的構成要素”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幸福等同於物質富裕,而是探討瞭諸如傢庭關係、健康狀況、個人發展、社會認同等多個維度。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受啓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會陷入一種誤區,覺得隻要經濟條件好瞭,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瞭,但這本書提醒瞭我,幸福感是一個更加多元化的概念。當然,在閱讀過程中,我也能感受到,這本書更像是一份“診斷報告”,它指齣瞭存在的問題,分析瞭原因,但對於“如何治愈”則給齣的相對較少的直接指導。這可能也是“報告”類書籍的特性吧,它側重於“是什麼”和“為什麼”,而“怎麼辦”則需要讀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我個人而言,更傾嚮於那種能夠提供一些實操性建議的書籍,比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傢庭溝通,如何在壓力之下保持積極心態等等。雖然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食譜”,但它提供瞭“食材”的分析,讓我知道瞭我需要關注哪些方麵,這就已經很有價值瞭,接下來的路,就需要我自己去用心經營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