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供热工程
定价:45.00元
作者:尚伟红、宋喜玲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682356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尚伟红、宋喜玲主编的《供热工程》根据高等院校课程改革要求,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为两篇,12个项目,**篇为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其内容包括热水供暖系统、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供暖系统散热设备及附属设备、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力计算、辐射供暖、室内蒸汽供暖系统;第二篇为集中供热系统,其内容包括集中供热系统方案、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供热网路水力计算、热水网路水压图与定压方式,热水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供热管网的布置与敷设。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暖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一本好的专业书籍,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深度对话。我希望这本书在处理复杂工程矛盾时,能够展现出一种化繁为简的能力。例如,在热力系统水力平衡调整方面,很多现场工程师都是凭经验进行“试错”式调节,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局部过热或过冷。我殷切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套系统化的、可标准化的水力平衡校核与调整流程,最好是能结合软件仿真工具,比如如何利用专业软件进行管网摩阻系数的迭代计算,并最终确定最佳的系统运行点。此外,关于热力站的自动化改造,特别是针对老旧小区的改造策略,书中如果能提供一系列分步走的实施路径和风险控制要点,将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特别想了解,在设计新型热交换站时,如何平衡设备的紧凑性、维护便利性与长期的运行可靠性,书中对关键设备(如板式换热器、循环泵)的选型依据和维护周期管理是否有独到的见解?一本真正优秀的工程著作,不仅要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要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
评分初翻这本书的目录,我立刻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师,我常常为找不到一本能将基础热力学原理与当前国家“双碳”目标深度结合的权威著作而苦恼。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可能非常注重对“为什么”的解释,而不仅仅是“怎么做”。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热源侧优化配置的深度讨论,比如,大型市政热电厂的供热效率极限在哪里?如何科学评估地热能或大型水源热泵系统并入现有热网的技术经济性?过去的一些经典教材在面对零碳能源整合时显得力不从心,我期待《供热工程》能提供一个前瞻性的视角,比如对热电冷三联供系统(CCHP)在非典型气候区运行的鲁棒性分析。此外,关于热力系统水力平衡的论述,如果能超越传统的静态平衡阀调节,深入到动态压力控制和变频泵组的协同优化策略,那对于提升末端用户舒适度和降低系统循环能耗将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大量详实的工况数据和对比分析,对我们理解和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至关重要。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很多供热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锅炉房的机械设计,要么就是泛泛而谈政策导向,缺乏对核心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础的深入挖掘。我希望《供热工程》能在这些方面有突破性的建树。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整个供热链条上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比如,如何量化和最小化整个输配过程中的“㶲”损失?如果能提供一套系统的、基于热力学品质的评估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在高品质热能和低品质热能之间进行最优分配,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另外,对于新型用户端热力设备的选型,特别是关于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与传统暖气片的换热效率对比分析,如果能给出精确的室内热负荷计算模型和系统动态响应曲线,就非常实用。我还想了解一下,在城市高层建筑中,如何处理供热立管的垂直段热力分层和水力压差问题,是否有基于CFD(计算流体力学)的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参考。这本书如果能以一种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组织这些复杂的工程问题,绝对是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供热工程》的作者组合,尚伟红和宋喜玲,从书名上来看,内容应该相当专业和硬核,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区域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问题,尤其关注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实现热能的高效输配和利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新型管网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分析,特别是对于超低渗透率或新型复合材料管道在不同工况下的热量损失模型。例如,目前市面上很多参考资料在讨论季节性负荷变化对管网压力的影响时,往往停留在宏观的经验公式层面,我更期待看到更深层次的数值模拟方法,比如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流体-结构耦合模型在热力膨胀和应力集中点上的应用。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先进的换热器设计,特别是针对低温余热回收系统的热力设计参数和选型标准,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的还有智能控制系统在热力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时预测用户需求波动,并据此动态调整一次网的供热参数,以最小化系统总能耗。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工程案例,无疑将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最近几年,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推广,我对供热管网的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技术越来越关注。我期待《供热工程》能够跨越传统工程学的范畴,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热力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利用物联网(IoT)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管网温度、压力、流量等海量数据,并构建高精度的水力-热力耦合模型?更进一步,如何将这些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深度融合,实现对管网潜在泄漏点和老化风险的预测性维护?如果书中能详细介绍一套成熟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可视化平台架构,甚至给出一些具体的算法示例,对于我们构建下一代智能供热系统而言,将是革命性的指导。我对传统供热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也十分关注,如果书中能对不同供热方式(如直供、间供、串联等)在污染物排放和资源利用效率上的全生命周期评估(LCA)进行对比分析,那就更具前瞻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