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移动无线信道(原书第2版) | 作者 | (挪)裴措特 | 
| 定价 | 138.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460473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移动无线信道(原书第2版)》介绍移动衰减信道建模、分析和仿真的基础知识。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分三部分:一是*的和确定性的正弦曲线求和过程处理;二是基于*几何的信道模型的推导和分析,以及针对单输入单输出(SISO)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许多类型可选频率和非可选频率移动无线信道的高精度信道仿真器的开发;三是将所开发信道模型的统计性质拟合到真实世界信道的统计性质上。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译者序 原书序 章 引言 1.1 移动无线系统的演进 1.2 移动无线信道的基础知识 1.3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变量、过程和确定 2.1 变量 2.1.1 概率论的基本定义 2.1.2 重要的概率密度函数 2.1.3 变量的函数 2.2 过程 2.2.1 稳态过程 2.2.2 遍历过程 2.2.3 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 2.2.4 具有输入的线性系统 2.3 确定 2.3.1 确定性连续时间信号 2.3.2 确定性离散时间信号 2.4 扩展阅读 附录2.A 对莱斯水平通过率一般公式的推导 第3章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 3.1 多径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3.2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的形式化描述 3.3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的基本性质 3.3.1 复数包络的自相关函数和谱 3.3.2 包络的自相关函数和谱 3.3.3 平方包络的自相关函数和谱 3.4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的统计性质 3.4.1 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3.4.2 平方包络的概率密度函数 3.4.3 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 3.4.4 瑞利信道衰落时间间隔的统计特征 3.5 扩展阅读 附录3.A Jakes功率谱密度和对应的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3.B 包络的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3.C 各向同性散射条件下包络的自协方差谱的推导 附录3.D 基本高斯过程具有不同谱形状的莱斯过程的水平通过率的推导 第4章 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导论 4.1 确定性信道建模的原理 4.2 确定性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基本性质 4.3 确定性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统计性质 4.3.1 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4.3.2 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 4.3.3 在低信号水平处衰落时间间隔的统计性质 4.3.4 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稳态性和遍历性 4.4 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类型 4.5 复数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的基本知识 4.5.1 复数正弦曲线求和过程的基本性质 4.5.2 包络和相位的概率密度函数 4.6 性能评估的准则 4.7 扩展阅读 附录4.A 复数确定性高斯过程的平方包络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4.B 确定性莱斯过程的水平通过率和衰落的平均时长准确解的推导 第5章 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的参数确定 5.1 计算多普勒频率和增益的方法 5.1.1 等距离方法 5.1.2 均方误差方法 5.1.3 等面积方法 5.1.4 蒙特卡洛方法 5.1.5 Jakes方法 5.1.6 Lp范数方法 5.1.7 准确的多普勒频散方法 5.1.8 准确的多普勒频散的化方法 5.1.9 具有分集的准确多普勒频散方法 5.2 计算相位的方法 5.3 确定性瑞利过程的衰落间隔 5.4 Cisoids求和信道模型的参数确定 5.4.1 问题描述 5.4.2 准确多普勒频散的扩展方法 5.4.3 Lp范数方法(LPNM) 5.4.4 广义等面积方法 5.4.5 性能分析 5.5 结束语和扩展阅读 附录5.A 使用蒙特卡洛方法的模型相对误差的分析 附录5.B 使用MEDSSP的样本均值自相关函数收敛性的证明 附录5.C SOC过程不相关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条件的证明 第6章 频率非选择信道模型 6.1 类型I扩展Suzuki过程 6.1.1 短时衰落的建模和分析 6.1.2 长时衰落的建模和分析 6.1.3 类型I的扩展Suzuki过程 6.1.4 类型I的确定性扩展Suzuki过程 6.1.5应用和仿真结果 6.2 类型II扩展Suzuki过程 6.2.1 短时衰落的建模和分析 6.2.2 类型II的扩展Suzuki过程 6.2.3 类型II的确定性扩展Suzuki过程 6.2.4 应用和仿真结果 6.3 广义莱斯过程 6.3.1 广义莱斯过程 6.3.2 确定性广义莱斯过程 6.3.3 应用和仿真结果 6.4 修正的Loo模型 6.4.1 修正的Loo模型 6.4.2 确定性修正的Loo模型 6.4.3 应用和仿真结果 6.5 非静态地面移动卫星信道的建模 6.5.1 Lutz的两状态信道模型 6.5.2 M状态信道模型 6.5.3 非稳态真实世界LMS信道的建模 第7章 频率选择信道模型 7.1 Parsons和Bajwa的椭圆模型 7.2 频率选择信道的系统理论描述 7.3 频率选择信道模型 7.3.1 相关函数 7.3.2 Bello的WSSUS模型 7.3.3 COST 207信道模型 7.3.4 HIPERLAN/2信道模型 7.4 频率选择正弦曲线求和信道模型 7.4.1 正弦曲线求和不相关散射(SOSUS)模型的系统函数 7.4.2 SOSUS模型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 7.4.3 SOSUS模型的延迟功率谱密度、多普勒功率谱密度和特征量 7.4.4 SOSUS模型的模型参数确定 7.4.5 COST 207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7.5 给定功率延迟剖面建模方法 7.5.1 问题描述 7.5.2 离散传播延迟和路径增益的计算方法 7.5.3 参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7.5.4 被测功率延迟剖面的各种应用 7.6 被测宽带移动无线信道的建模和仿真 7.6.1 Cisoids求和不相关散射模型 7.6.2 信道建模原理 7.6.3 应用到一个被测宽带室内信道 7.7 扩展阅读 附录7.A 路径COST 207信道模型的规范 附录7.B 路径HIPERLAN/2信道模型的规范 第8章 MIMO信道模型 8.1 确定性信道建模的一般原理 8.2 单环MIMO信道模型 8.2.1 几何学单环散射模型 8.2.2 单环MIMO信道模型的参考模型 8.2.3 单环MIMO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8.2.4 参数计算方法 8.2.5 性能评估 8.2.6 仿真结果 8.3 双环MIMO信道模型 8.3.1 几何学双环散射模型 8.3.2 双环MIMO信道模型的参考模型 8.3.3 双环MIMO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8.3.4 各向同性和非各向同性的散射场景 8.3.5 参数计算方法 8.4 椭圆MIMO信道模型 8.4.1 几何学椭圆散射模型 8.4.2 椭圆MIMO信道模型的参考模型 8.4.3 椭圆MIMO信道模型的仿真模型 8.4.4 模型扩展 8.5 扩展阅读 附录8.A 遍历性的证明 第9章 高速信道仿真器 9.1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 9.2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实现 9.2.1 查找表系统 9.2.2 矩阵系统 9.2.3 移位寄存器系统 9.3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性质 9.3.1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基本性质 9.3.2 离散时间确定性过程的统计性质 9.4 实现复杂度和仿真速度 9.5 正弦曲线求和方法与滤波器方法的比较 9.6 扩展阅读 0章 移动无线信道建模中的精选专题 10.1 多个不相关瑞利衰落波形的设计 10.1.1 问题描述 10.1.2 准确多普勒频散的一般方法(GMEDSq) 10.1.3 有关的参数计算方法 10.1.4 有限仿真时间对交叉相关性性质的影响 10.1.5 扩展阅读 10.2 阴影衰落的空间信道模型 10.2.1 阴影衰落的参考模型 10.2.2 阴影衰落的仿真模型 10.2.3 阴影衰落的相关性模型 10.2.4 扩展阅读 10.3 跳频移动无线信道 10.3.1 跳频信道的参考模型 10.3.2 跳频信道的仿真模型 10.3.3 性能分析 10.3.4 仿真结果 10.3.5 扩展阅读 附录10.A 对数正态过程的空间自相关函数的推导 附录10.B 空间对数正态过程水平通过率的推导 附录10.C 正弦曲线求和阴影遮挡仿真器水平通过率的推导 附录10.D 将等面积方法应用到Gudmundson相关性模型 附录10.E 跳频信道时间—频率交叉相关性函数的推导 附录10.F 跳频信道仿真器的参数化处理 参考文献 总附录 总附录A 本书符号释义表 总附录B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编辑推荐 | |
| 点击查看: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对翻译质量一直有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涉及到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术语时,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我必须承认,这本译著在处理技术词汇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通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因翻译不当而导致理解产生偏差的情况。译者显然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知识的再构建者。他们巧妙地处理了一些中文里没有完美对应词汇的英文概念,通过恰当的解释性翻译,保证了信息的原汁原味和清晰度。这种高质量的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非英语母语读者理解原著精髓的门槛,使得我们能够更专注于技术本身,而不是在语言障碍上耗费精力。可以说,这本译作的质量,为后续的学习铺平了坦途。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一本书的“实战价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理论框架搭建得极其稳固,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方法论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怎么办”。我发现自己可以很容易地将书中的章节内容对应到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中,并且立即找到了提升效率或解决瓶颈的突破口。不同于一些过于学术化、脱离实际的教材,这本书显然凝聚了作者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中的“陷阱提示”和“最佳实践”部分,对我来说价值连城,这简直就是一份浓缩的行业经验手册。能将如此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工程指南,是译者和原作者共同智慧的结晶,着实令人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逻辑安排体现了一种清晰的、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读者从宏观概念逐步深入到微观细节,每部分的过渡都自然流畅,衔接得天衣无缝。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分配知识点的重要性,先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再逐步引入更高级、更具挑战性的主题。这种安排使得初学者不会感到突兀,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重点突破的部分进行深入研读。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总结与思考”部分,这不仅仅是对本章内容的简单回顾,更是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开放性问题,鼓励读者主动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批判性思考。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死记硬背有效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对某个特定领域基础知识的梳理,但读下来才发现,它真正做到了对“先进技术”的全面覆盖和深入剖析。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公式堆砌,而是将理论的推导过程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举例来说,在阐述某个复杂算法的优化路径时,他们不仅给出了数学证明,还穿插了行业内实际案例的分析,这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部分变得鲜活起来,让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站在技术前沿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书中的很多观点和前瞻性论述,无疑是宝贵的思想火花。它促使我不断停下来思考,甚至回顾自己以往的工作流程,寻找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地方。这种引发深度思考的能力,才是衡量一本技术著作价值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质手感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厚重却不失精致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出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让人在接触书本的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和译者团队的匠心。虽然内容本身是技术性的,但良好的载体为理解和吸收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他们对插图和图表的处理,清晰度高,逻辑性强,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这些视觉辅助工具变得一目了然。总的来说,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物理接触,完全符合一本高质量技术专著应有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堆知识的堆砌,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