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5087713 现代信息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9787115087713 现代信息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安全
  • 网络安全
  • 计算机网络
  • 数据通信
  • 现代信息网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刘少亭
  • 卢建军
  • 李国民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087713
商品编码:295915496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信息网

定价:47.00元

作者:刘少亭,卢建军,李国民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0-01

ISBN:9787115087713

字数:806000

页码:5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10章,基本内容包括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宽带IP网等五大内容板块。书中对各类通信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原理、相关的协议和信令、工程应用及发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并以体现现代信息网*发展的宽带IP网为主线,对话音网、数据网和电视网趋向融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其中联系了ATM技术、SDH技术、DWDM技术和IP技术等网络的基本要素,对下一代IP协议IPv6、服务质量(QoS)、RSVP协议和ST2+协议等宽带协议进行了扼要的叙述。
本书内容较充实、新颖、图文并茂,既注意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又用较大篇幅力图反映出现代信息网络的一些*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注重工程应用和一些必要的理论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工程类、通信工程类本科高年级学生用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章 概论1
1.1 现代信息网概论1
1.1.1 从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方式来看信息网的发展2
1.1.2 从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方式看信息网的发展3
1.1.3 信息网发展的趋向是以三网合一为基础的B-ISDN3
1.2 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和计算机通信网4
1.2.1 电话通信网4
1.2.2 计算机通信网6
1.2.3 数据通信网8
1.3 网络互连8
1.3.1 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8
1.3.2 网络互连的基本方式9
1.4 综合通信网络10
1.4.1 综合网络10
1.4.2 综合业务数字网11
1.4.3 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 II12
1.5 网络发展的趋势-三网合一12
1.5.1 三网融合的大趋势13
1.5.2 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14
第二章 电话通信网17
2.1 通信网的基本构成17
2.1.1 电话通信网的一般构成17
2.1.2 我国电话网的分级结构18
2.1.3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20
2.2 通信技术及其发展20
2.2.1 电话业务及其发展20
2.2.2 交换技术及其发展27
2.2.3 传输技术及其发展30
2.2.4 信令接口及其发展37
2.3 通信网的发展41
2.3.1 通信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41
2.3.2 同步数字系列44
2.3.3 智能网48
2.4 移动电话通信网51
2.4.1 移动通信概述51
2.4.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54
2.4.3 移动通信网58
第三章 电话通信网的规划设计75
3.1 电话网设计基础75
3.1.1 电话业务发展预测75
3.1.2 话务量77
3.1.3 标准话务量计算-呼损公式79
3.1.4 交换机容量及话务处理能力87
3.1.5 Inter拨号接入对电话网的影响90
3.2 通信网路由规划91
3.2.1 路由的分类92
3.2.2 路由选择92
3.2.3 高效直达路由的分析与计算94
3.2.4 高效迂回路由的分析96
3.3 电话网的传输质量97
3.3.1 全程参考当量97
3.3.2 长途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98
3.3.3 本地网全程参考当量及传输损耗99
3.4 编号计划102
3.4.1 编号的基本原则102
3.4.2 《国家通信网自动电话编号》规定103
3.4.3 编号方案105
3.4.4 编号容量、期限及升位107
3.4.5 移动电话用户编号方案108
3.5 计费方式108
3.5.1 自动计费方式简介109
3.5.2 市话计费方式110
3.5.3 长话计费方式110
3.5.4 用户交换机的计费111
3.6 电信管理网络111
3.6.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111
3.6.2 电信管理网的功能112
3.6.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13
第四章 通信网的信令方式115
4.1 概述115
4.1.1 信令的概念115
4.1.2 信令的分类116
4.1.3 局间数字型线路信令118
4.2 No.7信令121
4.2.1 公共信道信令的优点122
4.2.2 No.7信令的应用123
4.3 No.7信令系统的基本结构123
4.3.1 基本功能结构的划分123
4.3.2 消息传递部分(MTP)的功能划分124
4.3.3 No.7信令和OSI分层结构的关系125
4.4 信令数据链路(级)126
4.4.1 数字的信令数据链路126
4.4.2 模拟的信令数据链路127
4.5 信令链路功能(第二级)127
4.5.1 信令链路功能简介127
4.5.2 信令单元格式129
4.6 信令网功能(第三级)131
4.6.1 信令单元格式中信令网功能级的标志131
4.6.2 信令消息处理133
4.6.3 信令网管理134
4.7 电话用户级(第四级)136
4.7.1 电话信令单元格式136
4.7.2 信令过程143
4.8 信令网145
4.8.1 信令传送方式146
4.8.2 信令网结构146
4.8.3 信令网的编号计划150
4.8.4 对本地区信令网中交换机的要求151
第五章 专用通信网153
5.1 专用通信网络153
5.1.1 概述153
5.1.2 专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154
5.2 专用网进入本地公用网的组网方式156
5.2.1 专用网进入公用网的基本原则156
5.2.2 专用网进入公用网的基本要求156
5.2.3 专用网进入公用网的组网方式157
5.3 专用网以用户交换机进入本地公用网的中继方式160
5.3.1 半自动直拨中继方式160
5.3.2 全自动直拨中继方式163
5.3.3 混合中继方式165
5.3.4 人工中继方式165
5.4 专用网的编号计划166
5.4.1 专用网长途自动电话编号方案166
5.4.2 专用网程控交换机出入中继的编号方法167
5.5 专用移动通信网169
5.5.1 集群通信网概述169
5.5.2 数字集群通信网174
第六章 数据通信网181
6.1 数据通信概述181
6.1.1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182
6.1.2 公用电话网中的数据通信183
6.1.3 数据通信网184
6.2 数据通信网体系结构187
6.2.1 通信协议187
6.2.2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191
6.2.3 数据通信接口标准194
6.2.4 TCP/IP协议203
6.3 分组交换数据网211
6.3.1 数据交换方式211
6.3.2 分组交换数据网的构成217
6.3.3 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219
6.3.4 分组交换网中的数据流控制225
6.4 分组交换网的互连230
6.4.1 网间互连方式231
6.4.2 公用分组交换网间的互连232
6.4.3 公用分组网与电话网互连234
6.5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235
6.5.1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概况235
6.5.2 CHINAPAC提供的业务功能238
6.5.3 网络用户终端及入网方式239
6.6 数字数据网(DDN)240
6.6.1 DDN的组成及特点240
6.6.2 DDN的业务功能243
6.6.3 DDN的网络分级结构245
6.6.4 DDN的应用247
6.6.5 网间互连248
6.6.6 DDN与PSTN、X.25的区别248
6.7 帧中继(FR)249
6.7.1 从X.25分组交换到帧中继249
6.7.2 帧中继概述251
6.7.3 帧中继网技术原理253
6.7.4 用户接入帧中继网257
6.7.5 帧中继业务应用259
第七章 计算机通信网261
7.1 概述261
7.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261
7.1.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262
7.1.3 计算机通信网的分类262
7.1.4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263
7.1.5 IEEE 802标准264
7.1.6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266
7.2 计算机局域网270
7.2.1 IEEE 802.3标准:以太网(Ether)270
7.2.2 IEEE 802.5标准:令牌环局域网275
7.2.3 IEEE 802.4标准:令牌总线局域网279
7.2.4 总线网与令牌总线网、令牌环网的比较281
7.3 高速网络技术281
7.3.1 快速以太网282
7.3.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283
7.3.3 分布队列双总线DQDB286
7.3.4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290
7.4 网络互联291
7.4.1 网络互联概述291
7.4.2 网络互联设备292
7.4.3 局域网互联298
7.5 因特网(Inter)301
7.5.1 Inter概述301
7.5.2 Inter域名与域名系统303
7.5.3 Inter上的基本服务305
7.5.4 环球信息网310
7.5.5 Inter用户接入方式314
7.5.6 企业内部网Intra简介316
7.5.7 网络安全与防火墙简介321
第八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325
8.1 ISDN的基本概念325
8.1.1 IDN和ISDN325
8.1.2 ISDN的实现327
8.1.3 ISDN的国际标准329
8.2 ISDN的网络结构330
8.3 ISDN用户/网络接口333
8.3.1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参考配置333
8.3.2 用户接入网络的通道及接口速率334
8.3.3 通道协议335
8.3.4 ISDN用户/网络接口的数字传输技术336
8.4 ISDN的业务能力337
8.4.1 承载业务338
8.4.2 用户终端业务341
8.4.3 补充业务343
8.5 网间互通343
8.5.1 ISDN的编号计划345
8.5.2 路由选择346
8.5.3 网间互通347
8.6 ISDN交换机及终端350
8.6.1 ISDN交换机350
8.6.2 ISDN终端353
8.7 ISDN的实验与发展357
8.7.1 从现有通信网向ISDN过渡357
8.7.2 ISDN的典型应用358
第九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363
9.1 B-ISDN综述363
9.1.1 从N-ISDN到B-ISDN363
9.1.2 基于ATM的B-ISDN的特性364
9.1.3 B-ISDN网络体系结构365
9.1.4 B-ISDN用户/网络接口参考配置368
9.1.5 B-ISDN提供的业务370
9.2 B-ISDN/ATM协议372
9.2.1 B-ISDN/ATM标准与协议模型372
9.2.2 物理层协议376
9.2.3 ATM层协议380
9.2.4 ATM适配层(AAL)协议383
9.3 宽带ATM交换技术393
9.3.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393
9.3.2 ATM交换单元结构394
9.3.3 ATM交换网络397
9.4 流量控制403
9.4.1 流量控制403
9.4.2 拥塞控制407
9.5 宽带接入网技术409
9.5.1 宽带接入网的体系结构409
9.5.2 宽带接入网的业务节点接口-VB5接口412
9.5.3 宽带用户接入技术420
第十章 宽带IP网429
10.1 传统的IP网及其面临的问题429
10.2 高速IP传输430
10.2.1 ATM与IP相结合的两种模型430
10.2.2 ATM与IP相结合的高速传输431
10.2.3 基于SDH的IP传输(IP Over SDH)452
10.2.4 基于WDM的IP传输(IP Over WDM)459
10.2.5 三种宽带IP传输方式的总结与比较465
10.3 高速IP网络协议465
10.3.1 资源预留协议RSVP465
10.3.2 流协议ST2 469
10.3.3 新一代网际协议IPv6(IPng)471
10.3.4 实时传输协议RTP475
10.4 高速IP交换477
10.4.1 IP交换478
10.4.2 标记交换481
10.4.3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489
附录 英文缩写词495
主要参考文献50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时代的知识构建与传播:重塑信息生态》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知识的生成、传播、构建以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现有信息的简单接收和加工,而是聚焦于信息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知识的本质,以及个体与社会如何在这种变革中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和传播范式。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信息爆炸带来的挑战,把握数字浪潮中的发展机遇。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知识基因 1. 信息爆炸与知识分化: 海量数据的挑战与机遇: 现代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海量数据,这既是知识挖掘的宝库,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困扰。本书将分析数据爆炸的来源、特点及其对知识生产的影响,探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识别潜在的知识增长点。 知识的碎片化与专业化: 数字技术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但也容易导致知识的碎片化。专业领域的细分和深化,使得个体在获取全面知识方面面临挑战。本书将分析碎片化知识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环境中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与深化,并讨论专业化知识的价值与局限性。 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 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平台通过算法为用户推送信息,这在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将用户困于“信息茧房”。本书将深入剖析算法推荐的原理及其对用户认知的影响,探讨如何打破信息壁垒,拓展视野,保持批判性思维。 2. 知识的生成模式变革: 众包与众智: 互联网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众包与众智模式。维基百科、开源软件等便是典型的例子。本书将分析众包与众智的优势与劣势,探讨其在知识生产、验证和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众包与众智平台。 人工智能与知识创造: 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涉足知识的创造领域,从文本生成到图像创作,再到科学发现的辅助,AI展现出强大的潜力。本书将探讨AI在知识生成中的角色,分析其对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冲击,以及人与AI协同创造的未来图景。 跨学科融合与知识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跨学科的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能够激发新的思想火花,催生颠覆性的创新。本书将重点关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机制,分析其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知识传播新范式 1. 社交媒体与知识的病毒式传播: 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的模糊化: 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人人皆可成为内容生产者。本书将分析社交媒体如何重塑知识的传播链条,探讨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信息的情感化与叙事化: 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情感色彩和故事性往往比其客观性更能吸引受众。本书将分析情感化和叙事化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在知识传播中的双重作用——既能提高传播效率,也可能 distortion 事实。 “后真相”时代的辨别与反思: 社交媒体的普及带来了“后真相”现象,事实与虚假信息交织,真假难辨。本书将探讨“后真相”现象的成因,并提供有效的辨别信息真伪的策略和方法,引导读者建立批判性思维。 2. 新兴传播平台与知识的个性化推送: 短视频、播客等新兴媒体的崛起: 短视频、播客等新兴媒体以其直观、生动、便捷的特点,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本书将分析这些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及它们如何改变用户的知识获取习惯。 知识付费与商业化趋势: 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标志着知识的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本书将探讨知识付费的模式、价值与潜在风险,以及其对知识生态的影响。 在线教育与终身学习: 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推动了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本书将分析在线教育的特点,以及它如何赋能个体实现知识的持续更新和能力提升。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知识构建与社会影响 1. 个体知识构建的重塑: 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的平衡: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个体需要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学习。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进行主动筛选、整合与构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提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提升这些能力的实用方法和建议。 知识的个人化与社群化: 个体在数字时代构建知识,既有个人探索的维度,也有在社群中交流互动的维度。本书将分析知识的个人化构建与社群化共建的相互作用。 2. 社会知识生态的演变: 公共知识的边界与开放性: 数字技术模糊了公共知识与私人知识的边界,促进了知识的开放共享。本书将探讨公共知识的定义、边界以及开放性带来的影响。 数字鸿沟与知识公平: 数字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数字鸿沟问题,不同群体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加剧知识的不公平。本书将分析数字鸿沟的成因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并探讨弥合数字鸿沟的途径。 知识产权与伦理挑战: 数字时代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信息使用的伦理规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案。 3. 面向未来的知识发展: 知识管理与知识图谱: 如何有效地管理海量信息,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将介绍知识管理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探讨其在知识组织与应用中的价值。 终身学习与能力重塑: 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要求个体具备持续学习和更新能力的能力。本书将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为读者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学习策略。 人机协作与知识赋能: 未来知识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人机协作。本书将展望人与智能系统协同工作的模式,探讨如何利用智能技术赋能个体与社会。 结论: 《数字时代的知识构建与传播:重塑信息生态》不仅仅是对当前信息环境的观察,更是一种对未来知识发展方向的探索。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既要保持警惕,也要拥抱变革,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参与到数字时代的知识共建中。本书希望能够成为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一盏明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数字浪潮,把握知识的力量,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指南,不如说是一次关于现代信息网的“思想漫游”。作者们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科书式的结构,而是将各种信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信息无处不在”这一理念的深入探讨。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到庞大的云计算中心,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万物互联,信息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得以仔细审视这些隐藏在日常背后的巨大网络。作者们对于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讨论,也让我深感忧虑,同时也认识到技术发展背后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不一定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却为我们思考这些复杂议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信息网看作是一堆冰冷的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它让我更加期待,也更加关注信息网未来的发展走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让我“脑洞大开”的书籍。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样的体验。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某个狭窄的技术领域,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展示了现代信息网的宏伟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网络架构演进的论述,从最初的集中式网络到如今的去中心化趋势,作者们不仅梳理了历史的脉络,还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他们提出的关于“信息流动”和“连接效率”的观点,让我对网络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分析。在讨论到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时,作者们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将如何重塑现代信息网,以及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过去和现在,更是在为未来做准备。书中那些充满洞见的分析,常常让我陷入沉思,思考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信息时代的广阔天地,激发了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种“看一看,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现代信息网”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很大,我担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然而,翻开第一页,我便被其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们显然花了大量心思在内容的组织上,从基础的网络原理入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更复杂的概念,没有任何突兀感。举个例子,关于TCP/IP协议栈的讲解,我之前在其他地方也看过,但总感觉有些零散。在这本书里,作者们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各个层次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一一呈现,甚至连一些容易混淆的端口号和传输机制,都解释得条理分明,让我对网络的底层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一些技术上的难点,而是迎难而上,用生动的比喻和详实的图示,将它们化繁为简。我在阅读有关网络安全的部分时,尤其感受到了这一点。作者们不仅介绍了常见的攻击手段,还详细分析了相应的防御措施,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保障网络安全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内容翔实,而且非常易于读者接受,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我平时不太涉足技术类的书籍,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专业,难以入门。但朋友强烈推荐了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了几页,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作者们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网络概念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网络延迟”和“带宽瓶颈”的章节。之前我对这些概念只是一知半解,而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比喻,比如把网络比作高速公路,将数据包比作汽车,让我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原理。作者们还列举了许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网络问题,并从技术层面进行了分析,这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也更容易理解。另外,书中对不同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对比,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曾对某些技术选择感到困惑,读完相关章节后,心中的疑虑便烟消云散。这本书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核心知识。它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抽象的技术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每次拿起,总能被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作为一名在IT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掌握最新、最核心的技术知识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现代信息网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网络协议到如今错综复杂的分布式系统,每一处都经过了细致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大量引用了现实世界的案例,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曾一度对某个特定网络架构的瓶颈感到困惑,翻阅书中相关章节后,豁然开朗,作者提出的几种解决方案以及它们背后的逻辑,为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而且,书中对一些新兴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并对其在信息网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雨。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地了解现代信息网构建、运行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