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9787118105223肖悦,胡苏,林灯生

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9787118105223肖悦,胡苏,林灯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悦,胡苏,林灯生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多址技术
  • 载波通信
  • 世多
  • 通信工程
  • 肖悦
  • 胡苏
  • 林灯生
  • 5G
  • 移动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5223
商品编码:2959357918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

定价:58.00元

作者:肖悦,胡苏,林灯生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181052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线通信前沿技术丛书《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处理》

内容提要


本书可供从事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高校通信类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教学参考。

目录


章 多载波和多址技术
1.1 多载波技术
1.2 多址技术
1.3 多载波多址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正交频分复用多址
2.1 子载波分配方式
2.1.1 连续分配
2.1.2 顺序交织
2.1.3 交织
2.2 限幅滤波技术
2.2.1 基本思想
2.2.2 简化算法
2.3 载波干扰抑制技术
2.3.1 OFDM频偏分析
2.3.2 OFDMA频偏分析
2.3.3 ICI抑制技术
2.3.4 SIR大化频偏补偿
2.3.5 仿真结果
2.4 MIMO-OFDMA检测技术
2.4.1 MIMO原理
2.4.2 频域检测
2.4.3 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OFDMA/OQAM多址
3.1 广义频分复用系统
3.1.1 基函数与时频关系
3.1. GFDM系统
3.1.3 GFDM的缺陷
3.2 OFDM/OQAM系统
3.2.1 IOTA函数
3.2.2 OFDM/OQAM系统
3.2.3 快速实现方法
3.3 OFDM/OQAM信道估计
3.3.1 信道估计
3.3.2 基于前缀的估计
3.3.3 ICI抑制的估计
3.3.4 低复杂度的估计
3.4 OFDMA/OQAM多址技术
3.4.1 成形滤波器优化
3.4.2 自适应波形设计
3.4.3 OFDMA/OQAM多址
参考文献
第4章 单载波频分多址
4.1 系统模型
4.1.1 基本原理
4.1.2 子载波映射
4.2 峰均比特性分析
4.2.1 信号表示
4.2.2 分布特性
4.2.3 仿真结果
4.3 载波干扰抑制技术
4.3.1 具有频偏的信号模型
4.3.2 BER性能分析
4.3.3 SIR排序的ICI抑制
4.4 MIMO SC-FDMA信号检测
4.4.1 系统模型
4.4.2 线性频域检测
4.4.3 带反馈的频域检测
参考文献
第5章 多载波交织多址
5.1 IDMA系统
5.1.1 发射机模型
5.1.2 接收机模型
5.1.3 迭代检测
5.2 OFDM-IDMA系统
5.2.1 发射机模型
5.2.2 接收机模型
5.2.3 仿真结果
5.3 峰均比抑制技术
5.3.1 峰均比分析
5.3.2 峰均比抑制
5.3.3 仿真结果
5.4 频偏抑制技术
5.4.1 频偏分析
5.4.2 频偏抑制
5.4.3 低复杂度的频偏抑制
5.4.4 仿真结果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海上升明月:无线通信的演进与展望》 引言: 浩瀚的宇宙,星辰点点,它们之间传递着无形的能量,亿万年来,信息如同光芒般穿越时空。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长河中,我们从未停止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探索。从最初的烽火狼烟、信鸽传书,到电报、电话的诞生,再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无线通信,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无线通信,以其摆脱线缆束缚的自由与便捷,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支撑着从日常生活到尖端科技的方方面面。 本书《海上升明月:无线通信的演进与展望》并非聚焦于某一本特定著作,而是旨在以宏观的视角,梳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核心原理,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一同探寻无线通信从萌芽到繁荣的曲折历程,理解那些推动其不断革新的关键技术与理念,并尝试描绘出未来无线通信世界可能呈现的壮丽图景。 第一章:无线的黎明——早期探索与理论奠基 早在19世纪末,人类就已经对电磁波的存在及其传播特性产生了浓厚兴趣。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的实验,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开端。他成功地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报传输,这一壮举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标志着无线通信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 与此同时,物理学界的理论突破也为无线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Heinrich Hertz)的实验则直接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产生了和探测了电磁波。这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为后来的无线电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早期的无线通信主要集中在点对点的通信,以无线电报为主要应用,其主要目的是解决陆地通信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海上和军事通信领域。这一时期,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数据速率以及稳定性都相对有限,但其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物理线路的束缚,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第二章:声音的飞翔——调幅与调频的时代 进入20世纪,无线通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的应用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点码信号,而是开始承载更加丰富的信息,其中最显著的进步便是语音的无线传输。 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 AM)和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 FM)技术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突破。调幅技术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幅度来携带信息,实现声音的无线传输。早期的无线电广播正是基于调幅技术,让千家万户能够通过无线电波接收到新闻、音乐和娱乐节目。调幅的优点在于技术相对简单,易于实现,但其抗干扰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导致音质下降。 调频技术则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携带信息。相比调幅,调频技术在抗干扰能力、音质保真度等方面表现更佳,逐渐成为广播和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FM广播以其清晰的音质和更强的抗噪声能力,逐渐取代了AM广播,为听众带来了更好的收听体验。 这一时期,无线通信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除了广播,点对点的无线电话也开始出现,尽管当时的技术还非常原始,但已经预示着未来个人移动通信的到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第三章:数据的洪流——数字化的革命与蜂窝网络的崛起 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颠覆性的革命——数字化。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使得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更加高效、准确和可靠。在无线通信领域,数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手机通信。 数字调制的出现,如移频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和通信速率,使得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传输更多的数据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蜂窝网络的构想应运而生。蜂窝网络通过将服务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并在每个小区内使用低功率的基站,实现了频谱的重用,大大提高了网络容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第一代(1G)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问世,虽然其功能有限,但标志着个人移动通信的开端。 紧接着,第二代(2G)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如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应运而生,它不仅提供了更清晰的语音通话,还引入了短信(SMS)和数据传输(GPRS、EDGE)等功能,极大地拓展了移动通信的应用范围。2G时代的到来,让手机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 第四章:高速互联——3G、4G与移动互联网的腾飞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数据传输速度和通信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着无线通信技术向更高层次迈进。 第三代(3G)移动通信技术,以其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和CDMA2000等3G标准,使得视频通话、移动上网、在线视频观看等成为可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以LTE(Long-Term Evolution)为代表,将无线通信的速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量级。4G网络提供了接近于光纤网络的带宽,使得高清视频流、大型文件下载、在线游戏等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彻底引爆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与4G网络的飞速发展相辅相成,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工作和社交的方式。 在4G时代,无线通信不再仅仅是语音和数据的传输,而是成为了连接世界的“神经系统”,支撑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万物互联——5G与未来的无限可能 当前,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它不仅仅是4G的简单升级,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技术革新。5G以其超高的速度、超低的时延和海量的连接能力,为各种新兴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超高带宽: 5G可以提供比4G高出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下载和上传速度,使得高清、8K视频直播、VR/AR沉浸式体验成为现实。 超低时延: 5G的网络时延可以降低到毫秒级别,这对于自动驾驶、远程手术、工业自动化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应用至关重要。 海量连接: 5G能够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的设备连接,为物联网(IoT)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实现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的万物互联。 5G技术的演进,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催生出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社会。自动驾驶汽车将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反应;远程医疗将突破地域限制,为偏远地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智能工厂将实现高度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智慧城市将通过遍布城市的传感器和通信网络,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运营。 第六章:前沿探索——下一代无线通信与技术挑战 尽管5G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但无线通信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发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例如6G。6G将进一步提升通信速度、降低时延,并引入新的维度,如人工智能、感知网络、甚至太空通信的融合,以期实现更深层次的智能互联。 然而,无线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频谱资源: 随着数据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有限的频谱资源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瓶颈。如何更高效地利用频谱,开发新的频谱使用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耗与成本: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设备数量的激增,无线通信网络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提高网络的经济效益,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安全与隐私: 随着连接设备的增多和数据量的增大,网络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变得愈发重要。如何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无线通信体系,是持续的挑战。 技术融合: 未来的无线通信将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实现协同效应,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从最初的微弱信号到如今支撑起全球数字经济的庞大网络,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创新与突破的史诗。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连接着我们的世界,也塑造着我们的未来。《海上升明月:无线通信的演进与展望》正是希望通过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让读者对这项伟大的技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展望未来,无线通信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智能、更加互联、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它将不再仅仅是通信的工具,更是赋能各行各业、创造无限可能的驱动力。让我们一同期待,在科技的浪潮中,无线通信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正在研究一些关于物联网(IoT)的实际应用,在部署大规模的物联网设备时,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连接数量庞大、类型各异的终端设备,确保它们能够稳定可靠地通信,并且不占用过多的网络资源。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这本书。我对“新型多址技术”这几个字尤为关注,因为我认为,现有的多址技术在面对海量物联网连接的需求时,可能已经显露出一些瓶颈。例如,一些传统的FDMA、TDMA方案,在动态的网络环境中,资源分配的灵活性可能不够,而CDMA和OFDMA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可能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那些能够更好地支持大规模设备接入、低功耗通信、以及灵活资源调度的多址技术。也许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低功耗广域网LPWAN)优化后的新方案,或者是能够融合多种技术优势的混合型多址技术。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新型多址技术在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我会感到非常欣喜。能够理解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强大、更高效的连接,对于我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们提出的“新型”技术,是否能够真正应对未来物联网通信的挑战,这是我最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这本《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的书名,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硬核”感,但也正是这种直击主题的命名方式,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并非通信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在接触过一些相关的在线课程和科普文章后,我对无线通信的底层技术,特别是如何让千千万万的设备能够“和谐共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能够如此便捷地使用手机、连接Wi-Fi,背后是无数技术在默默支撑,而多址技术无疑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难题之一。这本书的名字里包含了“新型”和“多址技术”,这让我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颠覆性的技术正在涌现,能够解决当前网络拥堵的痛点,或者带来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更低的延迟?我个人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和生动的例子来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站在一个适合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或者至少是能够为初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入门途径。如果书中能从最基础的多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新型技术的原理,并且能够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数学模型,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很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看待现有的多址技术,以及他们所介绍的“新型”技术,又将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通信体验。这本书的版权信息也写得很清楚,让我觉得更加放心,毕竟正版的内容才是最可靠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我一直对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多址技术,这是保证多人同时使用同一网络而不相互干扰的关键。我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无线通信的挑战,比如信号拥堵、传输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多址技术来解决。因此,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把它买了下来。我对它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前沿的知识和实用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各种新型多址技术的设计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表现。例如,OFDMA、SC-FDMA这类技术,我都有所耳闻,但对其细节和最新的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这本书能否提供更深入的剖析,是让我十分期待的。此外,作者的名字肖悦、胡苏、林灯生,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并配以相关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果书中还能探讨未来多址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它可能对5G、6G等下一代通信技术产生的深远影响,那就更加完美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我探索无线通信奥秘的一把钥匙。

评分

我是一名对通信工程领域充满热情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专业且前沿的技术概念,其中“多址技术”就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一个方向。我对《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这本书的标题感到非常兴奋,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所关注的重点——“新型”多址技术。在当前的无线通信领域,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传统的多址技术在面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时,已经显露出一些局限性。因此,我迫切地想知道,有哪些新颖且高效的多址技术正在被提出和研究,它们是如何突破现有技术的瓶颈,又将如何驱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对这些新型多址技术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包括其数学模型、性能评估方法,以及在实际系统中的实现细节。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这些技术在未来通信标准(如6G)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作者肖悦、胡苏、林灯生,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也是我非常期待的,希望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深厚学识,为我呈现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技术视角。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相关的仿真实验或者实际案例,那对我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将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理论性很强的东西感到有点头疼的人,尤其是那种动不动就涉及大量公式和推导的专业书籍。但是,最近我接触了一些关于5G通信的内容,了解到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多址技术,而且,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不断的有新的技术被提出来。这让我对《正版世多载波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址技术》这本书产生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比较“友好”的方式来介绍这些复杂的技术。我不是说完全没有公式,但如果能有更多的图示、概念性的解释,或者用更生活化的例子来类比,那对我这样喜欢“看懂”而不是“推导”的读者来说,会非常有帮助。例如,我听说过OFDM技术,但它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在多址技术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一直没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是否能帮我建立起这种整体的认识?我期待它能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然后逐步介绍各种新型多址技术,并且能清晰地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果书中能有一些关于这些技术如何影响通信体验的描述,比如为什么5G的下载速度比4G快那么多,或者为什么在演唱会这种人多的地方,手机信号也不会完全“瘫痪”,我会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的作者,肖悦、胡苏、林灯生,他们的名字也让我感觉挺有学术气息的,希望他们能写出既专业又易于理解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