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应用(第2版)
定价:65.00元
作者:桂志国,陈友兴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8107968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桂志国、陈友兴主编的《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应用(第2版)》主要包括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快速傅里叶变换,数字滤波器的结构理论和设计方法,特殊滤波器的设计,有限字长效应及多抽样率转换等内容。
本书适合普通高等院校信息类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选为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目录
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1.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1.1.1 几种常用序列 1.1.2 序列的基本运算 1.2 序列的卷积和与相关 1.2.1 序列的卷积和 1.2.2 序列的线性相关 1.3 线性移不变系统 1.3.1 线性系统 1.3.2 移不变系统 1.3.3 单位抽样响应与卷积和 1.3.4 因果系统 1.3.5 稳定系统 1.3.6 卷积和的性质及LTI系统的互连 1.4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1.4.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描述 1.4.2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 1.5 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及抽样定理 1.5.1 理想抽样 1.5.2 实际抽样 1.5.3 带通信号的抽样 习题第2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 2.1 z变换的定义及收敛域 2.1.1 z变换的定义 2.1.2 z变换的收敛域 2.1.3 常用序列的z变换 2.1.4 z变换收敛域的性质 2.2 z变换 2.2.1 部分分式展开法 2.2.2 幂级数展开法 2.2.3 围线积分法(留数法) 2.3 z变换的性质与定理 2.4 z变换与连续信号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2.4.1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2.4.2 序列的z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2.5 序列傅里叶变换及性质 2.5.1 非周期序列傅里叶变换 2.5.2 序列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定理 2.5.3 常用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2.6 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和频率响应 2.6.1 系统函数的定义 2.6.2 系统函数与差分方程的关系 2.6.3 系统的频率响应 2.6.4 利用H(z)的零极点分析系统 2.6.5 无限长单位抽样响应系统与有限长单位抽样响应系统 习题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 3.1 傅里叶变换的几种形式 3.1.1 非周期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时域连续、频域连续 3.1.2 周期连续时间信号的傅里叶级数——时域连续、频域离散 3.1.3 非周期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傅里叶变换——时域离散、频域连续 3.1.4 周期离散时间信号的傅里叶级数——时域离散、频域离散 3.2 周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级数及性质 3.2.1 周期序列的离散傅里叶级数 3.2.2 周期序列离散傅里叶级数的性质 3.2.3 周期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3.3 离散傅里叶变换 3.3.1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3.3.2 DFT与z变换以及DTFT之间的关系 3.3.3 几种频率的关系 3.4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4.1 离散傅里叶变换隐含的周期性 3.4.2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5 有限长序列的循环卷积定理和循环相关定理 3.5.1 有限长序列的循环卷积 3.5.2 循环卷积定理 3.5.3 有限长序列的线性卷积和循环卷积 3.5.4 有限长序列的循环相关与循环相关定理 3.6 频域抽样理论 3.6.1 由X(k)不失真地恢复x(n)的条件 3.6.2 频率抽样的内插公式 3.7 基于DFT技术的频谱分析技术 3.7.1 利用DFT对连续非周期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3.7.2 利用DFT对连续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3.7.3 频率分辨率 习题第4章 快速傅里叶变换 4.1 DFT的运算量分析及改善途径 4.1.1 直接计算DFT的运算量 4.1.2 改善DFT运算效率的基本途径 4.2 按时间抽取的基-2FFT算法 4.2.1 算法原理 4.2.2 算法运算量分析 4.2.3 算法特点分析 4.2.4 按时间抽取的其他形式流图 4.2.5 DIT基-2FFT的软件编程思想 4.3 按频率抽取的基-2FFT算法 4.3.1 算法的基本原理 4.3.2 按频率抽取的FFF算法特点分析 4.3.3 时间抽取法与频率抽取法的比较 4.4 快速傅里叶反变换 4.4.1 稍微变动FFT程序和参数实现IFFT 4.4.2 不改变FFT的程序直接实现IEFT 4.5 FFT算法的MATLAB软件实现 4.6 实序列的FFT算法 4.6.1 利用频谱对称性推导实序列的FFT 4.6.2 离散哈德曼变换 4.7 基于FFT的线性卷积与线性相关快速算法 4.7.1 基于FFT的有限长序列线性卷积算法 4.7.2 基于FFT的有限长序列和无限长序列卷积算法 4.7.3 基于FFT的线性相关算法 习题第5章 数字滤波器的基本结构 5.1 数字滤波器结构的表示方法 5.2 无限长单位抽样响应(IIR)滤波器的结构 5.2.1 直接I型 5.2.2 直接Ⅱ型(典范型、正准型) 5.2.3 级联型 5.2.4 并联型 5.2.5 转置定理 5.3 有限长单位抽样响应(FIR)滤波器的基本结构 5.3.1 直接型(横截型、卷积型) 5.3.2 级联型 5.3.3 快速卷积型 5.3.4 频率抽样型结构 5.3.5 梳状滤波器 5.4 格型滤波器的基本结构 5.4.1 全零点(FIR)格型滤波器 5.4.2 全极点(IIR)格型滤波器 5.4.3 零、极点(IIR)格型滤波器 习题第6章 无限长单位抽样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6.1 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6.1.1 滤波器的分类 6.1.2 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6.1.3 滤波器的设计步骤 6.2 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6.2.1 由幅度平方函数来确定系统函数 6.2.2 巴特沃思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6.2.3 切比雪夫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6.2.4 椭圆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6.2.5 贝塞尔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6.2.6 归-化原型滤波器设计数据 6.2.7 常用模拟滤波器的比较 6.3 基于模拟滤波器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 6.3.1 抽样响应不变法 6.3.2 双线性变换法 6.4 数字高通、带通和带阻IIR滤波器的设计 6.4.1 模拟频带法 6.4.2 数字频带法 习题第7章 有限长单位抽样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7.1 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及其特点 7.1.1 线性相位的定义 7.1.2 线性相位的条件 7.1.3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幅度特性 7.1.4 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零点分布 7.2 窗函数设计法 7.2.1 设计方法 7.2.2 加窗处理对频谱性能的影响 7.2.3 典型窗函数 7.2.4 窗函数设计法举例 7.3 频率抽样设计法 7.3.1 设计方法 7.3.2 逼近误差 7.3.3 频率抽样法设计举例 7.4 等波纹佳设计法 7.4.1 设计思想 7.4.2 交错点组定理 7.4.3 Parks-McClellan算法 7.4.4 MATLAB实现 7.5 IIR滤波器和FIR滤波器的比较 习题第8章 常用的特殊滤波器 8.1 常用的特殊IIR滤波器 8.1.1 全通滤波器 8.1.2 小相位滤波器 8.1.3 特殊零极点二阶滤波器 8.2 简单整系数FIR滤波器 8.2.1 均值滤波器 8.2.2 平滑滤波器 8.2.3 建立在零极点相消思想的简单整系数滤波器 习题第9章 有限字长效应 9.1 问题的提出 9.2 二进制数的表示 9.2.1 定点运算与浮点运算 9.2.2 原码、补码和反码 9.3 量化误差 9.3.1 定点运算的量化误差 9.3.2 浮点运算中的量化误差 9.4 系统输入信号的量化效应 9.4.1 信号量化误差的统计分析 9.4.2 量化噪声通过线性系统的响应 9.5 系统系数的量化效应 9.5.1 系数量化误差对系统零极点的影响 9.5.2 系数量化对滤波器稳定性的影响 9.6 定点运算FIR滤波器的有限字长效应 9.6.1 FIR滤波器的有限字长效应 9.6.2 FFT算法的有限字长效应 9.7 定点运算IIR滤波器的有限字长效应 9.7.1 量化噪声 9.7.2 极限环振荡 9.7.3 死带效应 9.8 浮点运算的有限字长效应 习题0章 多抽样率转换 10.1 按整数因子D抽取 10.1.1 抽取器 10.1.2 抗混叠抽取器 10.1.3 频谱关系 10.2 按整数因子,内插 10.2.1 插值器 10.2.2 插值器的频域分析 10.2.3 插值器的时域关系 10.3 按有理因子I/D的抽样率转换 10.4 多抽样率转换FIR滤波器的MATLAB实现 1O.4.1 相关的MATLAB函数 10.4.2 FIR整数插值举例 10.4.3 FIR整数抽取举例 10.4.4 FIR有理因子的抽样率转换 10.5 多抽样率转换的FIR滤波器结构 10.5.1 整数因子抽取的FIR实现 10.5.2 整数因子插值的FIR实现 10.5.3 多相FIR结构 习题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仿佛是把各种零散的资料随意堆砌在一起。从第一页翻开,我就感觉到了那种扑面而来的粗糙感,字体大小不一,行距时而疏远时而拥挤,让人在阅读时不得不时刻分神去适应这种混乱的视觉体验。更别提那些插图了,模糊不清的线条和标注不清的图例,看得我一头雾水,完全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概念。有时候,一个重要的公式和它的解释居然分散在好几页的不同位置,我得像个侦探一样在书里四处搜寻,才能勉强拼凑出完整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极其堪忧,封面纸张薄得像张报纸,随便翻几次就开始卷边,内页的纸张泛黄得很快,感觉它根本撑不过几次认真的研读。对于一本理工科的学习资料来说,清晰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是失职的,它不是在帮助学习,而是在考验读者的耐心和视力极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晦涩和教条化,读起来枯燥乏味到了极点,简直像是用机器翻译的工程报告。作者似乎沉迷于使用最复杂、最生僻的专业术语,却很少使用生动的类比或者贴近实际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每当遇到一个看似重要的概念,书中只会用一长串拗口的句子去定义它,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情境化的语境,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背诵一本晦涩难懂的字典,而不是学习一门实用技术。而且,书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明显是笔误或者编辑错误的地方,比如变量符号用错了,公式下标写反了,这些低级错误在专业书籍中出现,无疑会严重误导读者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严谨性产生深深的怀疑。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艰难的“考古挖掘”。
评分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给人一种浓浓的时代落伍感,无论是其理论选择的深度还是其实例的时效性,都明显滞后于当前行业的发展步伐。它似乎是基于十几年前的标准和技术栈编写的,许多被认为是“前沿”的内容,在今天看来已经是非常基础甚至是被淘汰的思路了。当你尝试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分析当前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时,会发现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工具或算法支持,很多重要的现代技术分支——比如针对非平稳信号的处理技巧,或者最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分析方法——在书中完全不见踪影,或者只是寥寥数语带过,完全没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购买一本教材,我期待的是获取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体系,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在回顾一段已经泛黄的历史文献,对于想在当下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它提供的价值极其有限。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实践指导部分简直是形同虚设,这也是让我非常失望的一点。一本好的应用型教材,理应提供足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理论能够落地生根。然而,这本书后面的习题部分,要么是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概念的重复,对提升实际分析能力毫无帮助;要么就是难度陡增,但却完全没有提供任何解答或者详细的解题思路,这对于需要对照练习来巩固知识的读者来说,形同虚设。更可气的是,书里提到的所有软件仿真和应用案例,几乎都无法在当前主流的开发环境中复现,需要的工具链已经过时或者难以获取,这使得“应用”这一环彻底成了空谈,读者只能停留在纯粹的理论推导上,与书名所承诺的“应用”大相径庭。
评分我原本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是作为某门核心课程的教材。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告诉我,我的期望完全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内容上的组织结构混乱得让人抓狂,知识点的推进毫无章法可言,前一章还在讲基础理论,下一章突然就跳到了一个高深的、需要后续知识铺垫才能理解的应用实例,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劝退级别的难度。作者似乎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更像是把自己的研究笔记一股脑地倒了出来,任由读者自行消化。很多关键的定义和定理的推导过程都含糊不清,只是简单地给出了结论,缺少必要的中间步骤的细致阐述,导致我常常需要去查阅其他更权威的参考资料来填补这些知识上的空白。这种“半成品”式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增加了自学的难度和时间成本,让人感到十分沮丧和不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