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接納承諾療法-正念改變之道-第2版-(ACT) | 作者 | (美)斯蒂芬海斯 |
| 定價 | 68.00元 | 齣版社 | 知識産權齣版社 |
| ISBN | 9787513045865 | 齣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接納承諾療法》係統地介紹瞭這種心理谘詢方法與技術的理論基礎與應用實踐,新的版本以一種更加貼近讀者和應用的角度,吸納*的研究結論,廣泛收集瞭大量豐富有趣的案例。接納承諾療法將*的認知行為治療和禪修哲學結閤起來,能夠有效幫助來訪者成功解決自己的問題,是廣大心理谘詢師和從事心理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掌握的一種技術。 |
| 作者簡介 | |
| 斯蒂芬·海斯(StevenC.Hayes),美華達大學心理學係教授,職業生涯主要關注人類語言與認知,以及其在理解和緩解人類痛苦方麵的應用。柯剋·斯特羅瑟(KirkD.Strosahl),美國華盛頓Yakima傢庭醫療中心心理學傢,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升ACT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他尤其關注低收入傢庭和低保人群。凱利·威爾森(KellyG.Wilson),美國密西西比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他同時還擔任語境心理學及ACT治療發展中心的主任。 祝卓宏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谘詢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央職工心理健康谘詢中心主任,語境行為協會(ACBS)中國分會主席,中國從事接納承諾療法實踐、研究、培訓推廣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課題組以“心理靈活性”為研究核心,旨在推動接納承諾療法(ACT)及關係框架理論(RFT)在中國的普及與應用,特彆是針對孤獨癥譜係障礙兒童及傢長的評估與訓練。 |
| 目錄 | |
| 目錄 部分基礎和模型 章人類痛苦的睏境 第二章接納承諾療法(ACT)的基礎——功能性語境主義的取嚮 第三章心理靈活性作為人類功能的整閤模型 第二部分功能分析與乾預方法 第四章案例概念化——用ACT的耳朵來傾聽,用ACT的眼睛來觀察 第五章ACT的治療關係 第六章為改變創造一個語境——想法VS�� 經驗 第三部分核心過程 第七章覺察當下 第八章自我的維度 第九章認知解離 第十章接納 第十一章連接價值 第十二章承諾行動 第四部分建構一個不斷發展的科學方法 第十三章語境行為科學與ACT的未來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內容新穎獨特,與“正念”概念結閤緊密,目前尚無相關圖書引進齣版。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第一次接觸ACT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當時我正經曆人生中的一個低榖期,充滿瞭迷茫和焦慮。第一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心理學書籍那樣,充滿瞭“如何做到”的指令,而是提供瞭一種“允許”的力量。它告訴我,痛苦和不舒服的情緒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不必拼命去壓抑或擺脫它們,而是可以學習如何與它們共處,並在這種共處中找到前進的力量。這種理念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解脫。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生活就應該是一帆風順的,一旦遇到睏難,就會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ACT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傷痕,而是帶著傷痕依然能夠勇敢地前行。 第二版,我最期待的是它能提供更多關於“價值”和“承諾行動”的細化指導。第一版中關於價值的闡述讓我受益匪淺,我開始思考什麼對我來說纔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我願意為之付齣的。但有時候,將這種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依然是我麵臨的挑戰。我希望第二版能提供更具象化的方法,幫助我找到內心的驅動力,並將其轉化為持續的、有意義的行動。例如,如果我的價值是“關愛傢人”,那麼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該如何具體地、有意識地去踐行這個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生活的方嚮,並勇敢地朝著那個方嚮邁進,成為一個更有目標感和幸福感的人。
評分終於等到這本書的更新瞭!自從讀瞭第一版,就一直期待著第二版的到來。我是一名心理谘詢師,ACT(接納承諾療法)一直是我的主要工作取嚮之一,它不僅為來訪者提供瞭切實有效的工具,也深刻地影響瞭我對自身情緒和睏境的理解。第一版的內容已經讓我受益匪淺,但隨著ACT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實踐的深入,總覺得還有可以更新和拓展的地方。這次的第二版,我期待它能帶來更深入的理論闡釋,更豐富的案例分析,以及在麵對當下社會諸多新興心理挑戰時的應用指導。 比如,在處理網絡成癮、社交焦慮以及信息爆炸帶來的認知負荷等問題時,ACT是如何發揮作用的?書中是否會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介入技術?第一版中關於“靈活的心理學”(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的闡述已經很精彩,但我想知道在新的版本中,作者是否會進一步細化如何評估和提升來訪者的心理靈活性,以及如何應對那些阻礙心理靈活性發展的核心信念和認知僵化?還有,ACT與正念的結閤,一直是其核心魅力所在。我特彆想知道第二版在正念練習的設計和指導上,是否會有新的視角和方法,尤其是在幫助來訪者學會“不評判地覺察”以及“與痛苦的想法共處”方麵,能否有更具創新性的指導?
評分我不是專業的心理谘詢師,隻是一名普通讀者,但被接納承諾療法(ACT)所吸引,走進瞭它的世界。在讀第一版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像其他一些療法那樣,試圖“根除”負麵情緒,而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如何與情緒和平共處,如何讓痛苦不再成為阻礙我們追求有意義生活的絆腳石。這種“接納”的態度,對我個人而言,簡直是醍醐灌頂。我一直以來都睏擾於自己過度的焦慮和自我懷疑,總是想著如何纔能擺脫它們,結果卻越陷越深。ACT讓我明白,逃避和對抗隻會讓痛苦變得更頑固,而學會接納,纔能真正地釋放能量,去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這次的第二版,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ACT的內容。第一版中一些案例的分析雖然深刻,但有時候感覺離我的生活還有點距離。我希望第二版能有更多貼近生活、易於理解和操作的練習,幫助我將ACT的理念融入到工作、學習、人際關係以及自我成長中。例如,如何在麵對工作壓力時,不被負麵情緒淹沒,而是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更坦誠地錶達自己,同時也能理解和接納對方的感受?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生活中的一本“行動指南”,幫助我成為一個更靈活、更有韌性、也更快樂的人。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ACT實踐者,我對第二版的齣版充滿期待,這不僅僅是理論的更新,更是臨床實踐智慧的沉澱。第一版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其關於核心ACT過程(接受、脫鈎、接觸當下、自我作為觀察者、價值、承諾行動)的闡述清晰而深刻,為我提供瞭係統的理論框架和操作指南。然而,隨著ACT在不同人群和不同障礙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也隨之浮現。我非常希望第二版能夠深入探討ACT在處理復雜共病、高危人群以及文化敏感性等方麵的應用,例如,如何在存在嚴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重度抑鬱癥)的來訪者中,安全有效地運用ACT技術? 另外,ACT與神經科學的結閤,一直是學術界和臨床界關注的熱點。我期待第二版能夠引入更多基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更深入地闡釋ACT的神經生物學機製,從而為ACT的理論發展和臨床實踐提供更堅實的科學支撐。同時,我也希望看到更多關於ACT標準化評估工具的介紹和應用,以及ACT在團體治療、網絡治療等不同模式下的實踐探索。總而言之,第二版對我而言,不僅是知識的更新,更是對ACT領域前沿探索的一次學習機會,我迫切希望能夠從中汲取更多養分,更好地服務於我的來訪者。
評分我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瞭ACT。第一版的內容對我來說,既有啓發性,也充滿瞭挑戰。ACT所倡導的“去癥狀化”和“關注功能性”的視角,與傳統認知行為療法(CBT)有著顯著的區彆,這讓我對心理治療的可能性有瞭更廣闊的認識。第一版對“心理靈活性”模型的闡釋,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個體心理健康,而不僅僅是局限於診斷和治療特定的癥狀。我喜歡ACT那種強調接納、承諾和行動的獨特風格,它鼓勵個體積極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而不是被動地等待痛苦消失。 這次的第二版,我希望它能在理論深度和研究前沿方麵有更突齣的錶現。例如,ACT在麵對一些新型心理睏擾,如網絡成癮、社交媒體依賴、信息過載等方麵的乾預效果如何?是否有最新的研究數據來支持這些應用?我同樣期待第二版能更深入地探討ACT與其他心理治療流派的融閤與區彆,例如,ACT與CBT、DBT、CFT等流派在核心理念、技術操作和適用範圍上,有哪些異同點?這對於我未來深入學習和研究ACT,以及在臨床實踐中進行跨療法的整閤,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希望第二版能夠成為我深入理解ACT的“進階讀物”,幫助我夯實理論基礎,並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研究有所指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