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少勇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论颂
  • 佛教哲学
  • 印度哲学
  • 藏传佛教
  • 般若学
  • 空性
  • 龙树
  • 合校本
  • 译注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2396
商品编码:2959887569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xbsp;&xbsp;&xbsp; 《中论颂》是公元二三世纪时印度论师龙树的代表作,是大乘佛教的义理基石。该论上承般若经,下启中观派,阐述“1切皆空”的思想体系,主张1切存在*是名言而无对应自体。这1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类思想史上也du树1帜。 &xbsp;&xbsp;&xbsp; 5世纪初鸠摩罗什将青目释《中论》译汉,对中guo佛教的义理研xi和宗派沿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树由此被誉为“八宗共祖”。 &xbsp;&xbsp;&xbsp; 本书辑《中论颂》梵藏本以及什译于1处,力求汇校善本并吸取学界研究成果。书中附上笔者直接译自梵文的现代汉语译注,并在每1品的kai头添设“导读”以疏通文义,希望能为有志研xi《中论》者*goxg有益的参考。

目录
zoxg序 缩略语 qiax言 导论 校勘说明 *1品 缘之考察 *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第3品 处之考察 第4品 蕴之考察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第6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第7品 生、住、灭之考察 第8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第9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zoxg序
缩略语
qiax言
导论
校勘说明
*1品 缘之考察
*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第3品 处之考察
第4品 蕴之考察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第6品 贪着与贪着者之考察
第7品 生、住、灭之考察
第8品 业与作者之考察
第9品 取者与取之考察
*10品 huo与燃料之考察
*11品 轮回之考察
*12品 苦之考察
*13品 真实性之考察
*14品 和合之考察
*15品 有与无之考察
*16品 缠缚与解脱之考察
*17品 业与果之考察
第l8品 我与*之考察
*19品 时间之考察
*20品 因与果之考察
*21品 生成与坏灭之考察
*22品 如来之考察
*23品 颠倒之考察
*24品 四shexg谛之考察
*25品 涅槃之考察
*26品 十二支之考察
*27品 见之考察
引用文献
术语索引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xbsp;&xbsp;&xbsp; 导&xbsp; 论 &xbsp;&xbsp;&xbsp; 1.龙树生平 &xbsp;&xbsp;&xbsp; 龙树的生平对于现代学术界仍不甚明了。传为鸠摩罗什译自梵文的《龙树菩萨传》(《大正藏》*2047号),现在1般认为是门人根据罗什的讲述而作,推测为5世纪初的作品。这是有关龙树生平的醉早记述。据此所传,龙树出身于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初学吠陀,年少纵欲,与三个友人学xi隐身术而遁人后宫,欺凌宫女。事发后三友被杀,龙树侥幸得脱。于是入塔庙潜心学xi佛*,后得授大乘经典。又云游各地,欲自出心裁,du创教门,遂由菩萨引向龙宫,见到了未有流布的大乘经典,于是深为折服。回到南印后,得到了waxg族的支持,kai始著书立说,广宣大乘教*。《龙树菩萨传》还特别指出“(龙树)去此世已来到今,始过百岁”。这是1个重要断代依据。 &xbsp;&xbsp;&xbsp; 《大唐西域记》记述,龙树曾于娑陀婆诃waxg(Satavahaxa)时驻锡于南印度乔萨罗guo的1个寺院,收*婆(Aryadeva)为徒,共弘教*。龙树有不死药术,年寿数百,guowaxg也得妙药而长生。waxg子急于继位,向龙树乞要头颅,龙树即以茅叶自刎,不久guowaxg亦命终(《西域记》,823—832)。 &xbsp;&xbsp;&xbsp; 布顿所著《佛教史》也记述了版本稍异的龙宫取经和为waxg子舍头的故事,并附加了龙树擅炼金术,以及死后生于*乐世界的说*(郭和卿1986,127—1 31)。多罗那它的《印度佛教史》则说龙树修学密*,通炼金术,以长寿*,享年近六百岁,住中印度二百年,南印度二百年,吉祥山(Sriparvata)1百馀年(张建木l988,82—85)。 &xbsp;&xbsp;&xbsp;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虚构历史文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主题: 《北魏洛阳城:一座皇都的兴衰与文化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如:张文博、李青云] 装帧: 精装,附多幅考古地图与历史插图 页数: 约 980 页 出版时间: [虚构年份,如:2023年秋]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这座古都从衰微至重振,直至最终衰落的百年历程的学术专著。它不仅描绘了洛阳城在十六国动荡后重归王朝核心的宏伟蓝图,更细致剖析了这座城市在制度、建筑、社会结构乃至民族融合层面所经历的剧烈而深刻的变革。 《北魏洛阳城》的核心叙事围绕“重构”与“转型”展开。作者摒弃了以往仅将北魏迁都视为单纯政治决断的传统叙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即北魏王朝试图通过控制中原核心地带,实现从北方游牧政权向汉化、正统中原王朝身份的根本性转变。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洛阳城历史图景: --- 第一部:龙兴之地与中原梦魇(迁都前的背景与决策)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洛阳在汉魏时期的辉煌及其在“永嘉之乱”后的衰败状态。重点论述了北魏自建都平城(今大同)以来,在军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在文化认同上的内在张力。 平城模式的局限性: 探讨了鲜卑贵族在北方边境文化和汉化文化之间摇摆的社会心态。 “南望”的战略意图: 详述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即建立一个能与南朝宋齐梁抗衡的、具有文化号召力的中央政权。洛阳作为汉家文化正统的象征意义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程准备与初期动员: 详细记录了迁都过程中,朝廷如何调集山西和河套地区的资源,对洛阳城进行清理、规划和初步营建的过程。 --- 第二部:新都的宏伟蓝图与城市空间重塑 这是全书最侧重“物质文化”与“空间政治学”的部分。作者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对孝文帝规划中的新洛阳城进行了精细的复原与剖析。 《魏故洛阳城图》的解读: 对比了北魏洛阳城与汉魏故城、以及同时期平城在规划理念上的继承与创新。重点分析了中轴线的使用、里坊制度的调整,以及对前朝遗迹的有意保留或拆除,揭示其背后的政治信号。 宫城与里坊的等级秩序: 详细描述了太极宫、东西宫的布局,以及贵族、官僚、汉人士族、鲜卑部曲在城内居住区的划分。特别关注了“故城”与“新城”的并存现象,反映了权力过渡期的复杂性。 水利与漕运体系的重建: 洛阳复兴的关键在于能否重新激活黄河水系和洛水灌溉系统。本章分析了漕运官员在保障粮食供应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因此引发的官僚系统内部的权力斗争。 --- 第三部:文化熔炉:民族融合的社会实验场 迁都洛阳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更是北魏社会结构的一次剧烈震荡。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洛阳城内“夷汉杂居”所带来的文化碰撞、融合与冲突。 汉化法令的渗透与阻力: 考察了自孝文帝推行“禁胡语、改汉姓”以来,洛阳城内不同阶层对新政的反应。通过分析当时的私人信件、碑铭文体和服饰遗存,展现了贵族内部的文化认同危机。 宗教建筑的演变: 重点研究了佛教在洛阳的地位。从著名的永宁寺塔的营建(及其对南朝建筑风格的吸收),到龙门石窟的持续开凿,分析了佛教如何成为融合鲜卑与汉文化的意识形态工具。作者探讨了不同背景的僧侣在洛阳语境下的社会角色变化。 士族阶层的回归与地方精英的重塑: 洛阳城吸引了大量流亡南下的汉人士族。本部分分析了北魏政权如何拉拢、制衡这些拥有深厚文化资本的家族,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到洛阳的官僚体系和文化生活重建中。 --- 第四部:危机的酝酿:政治动荡与城市衰变(公元515年-528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孝文帝之后的统治,特别是宣武帝、孝明帝时期,洛阳在政治失序下如何逐渐走向衰落的轨迹。 宣武帝的奢靡与财政透支: 论述了宣武帝对宫廷享乐和大规模工程(如永宁寺)的过度投入,如何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并引发了对漕运的过度依赖。 孝明帝时期的权力真空与内斗: 描绘了幼主当权下,朝廷被外戚(如高氏、尔朱氏)把持的乱象。重点分析了这种权力斗争如何具体地体现在城市管理、官员任免和资源分配上,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失修和治安的恶化。 灵太后的角色与政治干预: 探讨了灵太后在晚期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她对儒家伦理与政治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处理,如何进一步动摇了洛阳作为“正统”都城的根基。 --- 第五部:火光中的终结:河阴之变与都城功能的中断 本书以公元528年的“河阴大屠杀”作为北魏洛阳作为中央都城职能终结的标志性事件。 屠杀的社会后果: 详细分析了尔朱荣清洗汉化官僚集团的事件,及其对洛阳精英阶层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探讨了这次事件如何使得洛阳重新变回一个“鲜卑化的”军事前沿城市,而非一个文化上的中原中心。 城市设施的后续命运: 记录了在尔朱荣控制洛阳后,城市维护的停滞,以及随后东魏、西魏对洛阳的争夺(特别是高欢和宇文泰的冲突)如何进一步摧毁了这座城市的物质基础。 历史的遗产: 总结了北魏洛阳作为“实验之都”的历史遗产,特别是它对隋唐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和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尽管是曲折的,但却不可磨灭的影响。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融合了考古地层学、历史地理学与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作者首次将散见于《魏书》、《洛阳伽蓝记》及近年考古简报中的材料系统整合,力图提供一个全景式、动态变化的北魏洛阳形象。它不仅是研究北魏史、隋唐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民族融合史感兴趣的读者的重要读物。通过对空间、权力与文化认同的交叉分析,本书揭示了这座短暂的都城,如何承载了一个游牧王朝对“正统”的复杂渴望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醍醐灌顶。我之前接触过《中论》的汉译本,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很多地方读起来磕磕绊绊。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导读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笔触,为我揭示了《中论》的哲学地图,让我能够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理解这部经典。梵藏汉的合校,虽然我看不懂其他两种语言,但看到它们与汉文并列,就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文化交融感,仿佛能感受到古印度智慧的涓涓细流。而最让我惊叹的是译注部分,它的详细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语,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解释,并常常会给出不同的理解角度,让我不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我常常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图像,配合着作者的解释,感觉自己真的进入了龙树菩萨的思想世界。这本书让我对“空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对佛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评分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探索佛教思想的根源,尤其对“中观学派”的论著情有独钟。《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馈赠。首先,梵藏汉的合校版本,为我这样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直接对比不同语种的版本,考察文字的细微差别,对于深入理解经文原意至关重要。导读部分,虽然简练,但却直指《中论》的精髓,点明了龙树菩萨论证“空性”的核心逻辑,为我迅速把握全书主旨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而最为称道的,莫过于其详尽的译注。译者不仅对字词进行了精确的释义,更是对一些关键的论证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引用了多位学者的观点进行补充,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古老哲学概念的处理,既保留了其历史原貌,又赋予了其现代的解读意义,使之更具启发性。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中观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抹亮色。

评分

作为一名对佛教哲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中论》是佛经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然而,《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这本书,却像是给我搭建了一座通往这座高峰的阶梯。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导读”部分,作者用一种极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论》深奥的“空性”概念解释得浅显明了,让我这个完全没有基础的人也能有所领悟。接着,当我看到梵藏汉的合校版本时,虽然我对梵文和藏文的理解有限,但光是看到这三种文字的对照,就足以让我感受到这部经典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还是“译注”部分,作者的注释非常详尽,常常能点出我之前阅读时忽略的细微之处,让我对每一句话的理解都更加深刻。我常常一边读原文,一边对照注释,感觉就像是在和作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中论》的阅读门槛,让更多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有机会接触到这部伟大的佛学经典。

评分

《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这本书,实在让我这个初学者眼前一亮。我之前接触佛学,也曾尝试阅读一些经典,但总是觉得云里雾里,不得其门而入。这次有幸得见此书,才算真正感受到了《中论》的魅力。从导读部分开始,作者就娓娓道来,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中论》的背景、核心思想以及龙树菩萨的智慧娓娓道来。这对于我这种刚入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再配合梵文、藏文、汉文的合校,虽然我看不懂梵文和藏文,但看着对照的文字,就仿佛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译注部分更是细致入微,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解释都清晰明了,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身边随时解答我的疑惑。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反复对照译注,理解作者的用意,揣摩龙树菩萨的深意。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论》的学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缘。我从中不仅学到了佛法的精髓,更培养了对这部伟大经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

我是一名在印度学习佛学多年的老学究,回国后一直寻觅一部能真正与《中论》梵文原典相呼应的佳作。偶然间翻阅到《中论颂-梵藏汉合校.导读.译注》,着实让我惊喜万分。梵藏汉的合校,对于我们这些能够辨识多语种的学人而言,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尝试着对照梵文原文,逐字逐句地比对汉译,发现此书的译注不仅准确,而且非常精炼,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之感。导读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出了《中论》最核心的论点,直击要害,对于理解龙树菩萨的“空性”思想,有着极高的提纲挈领作用。更为难得的是,此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字体清晰,段落分明,即使是阅读繁复的经文,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注疏,而是融入了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学术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