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

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少勇著 著
圖書標籤:
  • 中論頌
  • 佛教哲學
  • 印度哲學
  • 藏傳佛教
  • 般若學
  • 空性
  • 龍樹
  • 閤校本
  • 譯注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敏圖書專賣店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02396
商品編碼:29598875693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1-06-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xbsp;&xbsp;&xbsp; 《中論頌》是公元二三世紀時印度論師龍樹的代錶作,是大乘佛教的義理基石。該論上承般若經,下啓中觀派,闡述“1切皆空”的思想體係,主張1切存在*是名言而無對應自體。這1思想不僅影響瞭後世所有的佛教宗派,在人類思想史上也du樹1幟。 &xbsp;&xbsp;&xbsp; 5世紀初鳩摩羅什將青目釋《中論》譯漢,對中guo佛教的義理研xi和宗派沿革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龍樹由此被譽為“八宗共祖”。 &xbsp;&xbsp;&xbsp; 本書輯《中論頌》梵藏本以及什譯於1處,力求匯校善本並吸取學界研究成果。書中附上筆者直接譯自梵文的現代漢語譯注,並在每1品的kai頭添設“導讀”以疏通文義,希望能為有誌研xi《中論》者*goxg有益的參考。

目錄
zoxg序 縮略語 qiax言 導論 校勘說明 *1品 緣之考察 *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第3品 處之考察 第4品 蘊之考察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第6品 貪著與貪著者之考察 第7品 生、住、滅之考察 第8品 業與作者之考察 第9品 取者與取之考察

zoxg序
縮略語
qiax言
導論
校勘說明
*1品 緣之考察
*2品 已行、未行、正行之考察
第3品 處之考察
第4品 蘊之考察
第5品 元素之考察
第6品 貪著與貪著者之考察
第7品 生、住、滅之考察
第8品 業與作者之考察
第9品 取者與取之考察
*10品 huo與燃料之考察
*11品 輪迴之考察
*12品 苦之考察
*13品 真實性之考察
*14品 和閤之考察
*15品 有與無之考察
*16品 纏縛與解脫之考察
*17品 業與果之考察
第l8品 我與*之考察
*19品 時間之考察
*20品 因與果之考察
*21品 生成與壞滅之考察
*22品 如來之考察
*23品 顛倒之考察
*24品 四shexg諦之考察
*25品 涅槃之考察
*26品 十二支之考察
*27品 見之考察
引用文獻
術語索引

顯示全部信息

在綫試讀
&xbsp;&xbsp;&xbsp; 導&xbsp; 論 &xbsp;&xbsp;&xbsp; 1.龍樹生平 &xbsp;&xbsp;&xbsp; 龍樹的生平對於現代學術界仍不甚明瞭。傳為鳩摩羅什譯自梵文的《龍樹菩薩傳》(《大正藏》*2047號),現在1般認為是門人根據羅什的講述而作,推測為5世紀初的作品。這是有關龍樹生平的醉早記述。據此所傳,龍樹齣身於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初學吠陀,年少縱欲,與三個友人學xi隱身術而遁人後宮,欺淩宮女。事發後三友被殺,龍樹僥幸得脫。於是入塔廟潛心學xi佛*,後得授大乘經典。又雲遊各地,欲自齣心裁,du創教門,遂由菩薩引嚮龍宮,見到瞭未有流布的大乘經典,於是深為摺服。迴到南印後,得到瞭waxg族的支持,kai始著書立說,廣宣大乘教*。《龍樹菩薩傳》還特彆指齣“(龍樹)去此世已來到今,始過百歲”。這是1個重要斷代依據。 &xbsp;&xbsp;&xbsp; 《大唐西域記》記述,龍樹曾於娑陀婆訶waxg(Satavahaxa)時駐锡於南印度喬薩羅guo的1個寺院,收*婆(Aryadeva)為徒,共弘教*。龍樹有不死藥術,年壽數百,guowaxg也得妙藥而長生。waxg子急於繼位,嚮龍樹乞要頭顱,龍樹即以茅葉自刎,不久guowaxg亦命終(《西域記》,823—832)。 &xbsp;&xbsp;&xbsp; 布頓所著《佛教史》也記述瞭版本稍異的龍宮取經和為waxg子捨頭的故事,並附加瞭龍樹擅煉金術,以及死後生於*樂世界的說*(郭和卿1986,127—1 31)。多羅那它的《印度佛教史》則說龍樹修學密*,通煉金術,以長壽*,享年近六百歲,住中印度二百年,南印度二百年,吉祥山(Sriparvata)1百馀年(張建木l988,82—85)。 &xbsp;&xbsp;&xbsp;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虛構曆史文獻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及其主題: 《北魏洛陽城:一座皇都的興衰與文化變遷》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如:張文博、李青雲] 裝幀: 精裝,附多幅考古地圖與曆史插圖 頁數: 約 980 頁 齣版時間: [虛構年份,如:2023年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全麵、深入研究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這座古都從衰微至重振,直至最終衰落的百年曆程的學術專著。它不僅描繪瞭洛陽城在十六國動蕩後重歸王朝核心的宏偉藍圖,更細緻剖析瞭這座城市在製度、建築、社會結構乃至民族融閤層麵所經曆的劇烈而深刻的變革。 《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敘事圍繞“重構”與“轉型”展開。作者摒棄瞭以往僅將北魏遷都視為單純政治決斷的傳統敘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坐標係中——即北魏王朝試圖通過控製中原核心地帶,實現從北方遊牧政權嚮漢化、正統中原王朝身份的根本性轉變。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立體化的洛陽城曆史圖景: --- 第一部:龍興之地與中原夢魘(遷都前的背景與決策)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洛陽在漢魏時期的輝煌及其在“永嘉之亂”後的衰敗狀態。重點論述瞭北魏自建都平城(今大同)以來,在軍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與在文化認同上的內在張力。 平城模式的局限性: 探討瞭鮮卑貴族在北方邊境文化和漢化文化之間搖擺的社會心態。 “南望”的戰略意圖: 詳述瞭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的內在驅動力——即建立一個能與南朝宋齊梁抗衡的、具有文化號召力的中央政權。洛陽作為漢傢文化正統的象徵意義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程準備與初期動員: 詳細記錄瞭遷都過程中,朝廷如何調集山西和河套地區的資源,對洛陽城進行清理、規劃和初步營建的過程。 --- 第二部:新都的宏偉藍圖與城市空間重塑 這是全書最側重“物質文化”與“空間政治學”的部分。作者結閤最新的考古發掘資料,對孝文帝規劃中的新洛陽城進行瞭精細的復原與剖析。 《魏故洛陽城圖》的解讀: 對比瞭北魏洛陽城與漢魏故城、以及同時期平城在規劃理念上的繼承與創新。重點分析瞭中軸綫的使用、裏坊製度的調整,以及對前朝遺跡的有意保留或拆除,揭示其背後的政治信號。 宮城與裏坊的等級秩序: 詳細描述瞭太極宮、東西宮的布局,以及貴族、官僚、漢人士族、鮮卑部麯在城內居住區的劃分。特彆關注瞭“故城”與“新城”的並存現象,反映瞭權力過渡期的復雜性。 水利與漕運體係的重建: 洛陽復興的關鍵在於能否重新激活黃河水係和洛水灌溉係統。本章分析瞭漕運官員在保障糧食供應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因此引發的官僚係統內部的權力鬥爭。 --- 第三部:文化熔爐:民族融閤的社會實驗場 遷都洛陽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北魏社會結構的一次劇烈震蕩。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洛陽城內“夷漢雜居”所帶來的文化碰撞、融閤與衝突。 漢化法令的滲透與阻力: 考察瞭自孝文帝推行“禁鬍語、改漢姓”以來,洛陽城內不同階層對新政的反應。通過分析當時的私人信件、碑銘文體和服飾遺存,展現瞭貴族內部的文化認同危機。 宗教建築的演變: 重點研究瞭佛教在洛陽的地位。從著名的永寜寺塔的營建(及其對南朝建築風格的吸收),到龍門石窟的持續開鑿,分析瞭佛教如何成為融閤鮮卑與漢文化的意識形態工具。作者探討瞭不同背景的僧侶在洛陽語境下的社會角色變化。 士族階層的迴歸與地方精英的重塑: 洛陽城吸引瞭大量流亡南下的漢人士族。本部分分析瞭北魏政權如何拉攏、製衡這些擁有深厚文化資本的傢族,以及他們如何參與到洛陽的官僚體係和文化生活重建中。 --- 第四部:危機的醞釀:政治動蕩與城市衰變(公元515年-528年)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孝文帝之後的統治,特彆是宣武帝、孝明帝時期,洛陽在政治失序下如何逐漸走嚮衰落的軌跡。 宣武帝的奢靡與財政透支: 論述瞭宣武帝對宮廷享樂和大規模工程(如永寜寺)的過度投入,如何加劇瞭國傢的財政壓力,並引發瞭對漕運的過度依賴。 孝明帝時期的權力真空與內鬥: 描繪瞭幼主當權下,朝廷被外戚(如高氏、爾硃氏)把持的亂象。重點分析瞭這種權力鬥爭如何具體地體現在城市管理、官員任免和資源分配上,導緻城市基礎設施的失修和治安的惡化。 靈太後的角色與政治乾預: 探討瞭靈太後在晚期統治中的作用,以及她對儒傢倫理與政治實際操作之間的矛盾處理,如何進一步動搖瞭洛陽作為“正統”都城的根基。 --- 第五部:火光中的終結:河陰之變與都城功能的中斷 本書以公元528年的“河陰大屠殺”作為北魏洛陽作為中央都城職能終結的標誌性事件。 屠殺的社會後果: 詳細分析瞭爾硃榮清洗漢化官僚集團的事件,及其對洛陽精英階層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探討瞭這次事件如何使得洛陽重新變迴一個“鮮卑化的”軍事前沿城市,而非一個文化上的中原中心。 城市設施的後續命運: 記錄瞭在爾硃榮控製洛陽後,城市維護的停滯,以及隨後東魏、西魏對洛陽的爭奪(特彆是高歡和宇文泰的衝突)如何進一步摧毀瞭這座城市的物質基礎。 曆史的遺産: 總結瞭北魏洛陽作為“實驗之都”的曆史遺産,特彆是它對隋唐長安城的城市規劃和民族政策所産生的,盡管是麯摺的,但卻不可磨滅的影響。 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融閤瞭考古地層學、曆史地理學與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作者首次將散見於《魏書》、《洛陽伽藍記》及近年考古簡報中的材料係統整閤,力圖提供一個全景式、動態變化的北魏洛陽形象。它不僅是研究北魏史、隋唐史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也是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民族融閤史感興趣的讀者的重要讀物。通過對空間、權力與文化認同的交叉分析,本書揭示瞭這座短暫的都城,如何承載瞭一個遊牧王朝對“正統”的復雜渴望與掙紮。

用戶評價

評分

《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這本書,實在讓我這個初學者眼前一亮。我之前接觸佛學,也曾嘗試閱讀一些經典,但總是覺得雲裏霧裏,不得其門而入。這次有幸得見此書,纔算真正感受到瞭《中論》的魅力。從導讀部分開始,作者就娓娓道來,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中論》的背景、核心思想以及龍樹菩薩的智慧娓娓道來。這對於我這種剛入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再配閤梵文、藏文、漢文的閤校,雖然我看不懂梵文和藏文,但看著對照的文字,就仿佛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智慧碰撞,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譯注部分更是細緻入微,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的解釋都清晰明瞭,仿佛有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身邊隨時解答我的疑惑。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反復對照譯注,理解作者的用意,揣摩龍樹菩薩的深意。這本書的齣版,對於希望深入瞭解《中論》的學人來說,無疑是一次絕佳的機緣。我從中不僅學到瞭佛法的精髓,更培養瞭對這部偉大經典的敬畏之心。

評分

讀完《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醍醐灌頂。我之前接觸過《中論》的漢譯本,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很多地方讀起來磕磕絆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閱讀體驗。導讀部分,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的筆觸,為我揭示瞭《中論》的哲學地圖,讓我能夠在一個宏大的框架下理解這部經典。梵藏漢的閤校,雖然我看不懂其他兩種語言,但看到它們與漢文並列,就讓我有一種強烈的曆史感和文化交融感,仿佛能感受到古印度智慧的涓涓細流。而最讓我驚嘆的是譯注部分,它的詳細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對於那些晦澀難懂的詞語,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解釋,並常常會給齣不同的理解角度,讓我不再局限於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我常常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幅幅圖像,配閤著作者的解釋,感覺自己真的進入瞭龍樹菩薩的思想世界。這本書讓我對“空性”有瞭更深的體會,也讓我對佛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

評分

我是一名在印度學習佛學多年的老學究,迴國後一直尋覓一部能真正與《中論》梵文原典相呼應的佳作。偶然間翻閱到《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著實讓我驚喜萬分。梵藏漢的閤校,對於我們這些能夠辨識多語種的學人而言,無疑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嘗試著對照梵文原文,逐字逐句地比對漢譯,發現此書的譯注不僅準確,而且非常精煉,沒有絲毫拖泥帶水之感。導讀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卻點齣瞭《中論》最核心的論點,直擊要害,對於理解龍樹菩薩的“空性”思想,有著極高的提綱挈領作用。更為難得的是,此書的排版設計也十分用心,字體清晰,段落分明,即使是閱讀繁復的經文,也不會感到疲憊。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概念的解釋,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注疏,而是融入瞭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現瞭一種更為開闊的視野。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細細品味的學術力作。

評分

作為一名對佛教哲學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中論》是佛經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然而,《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這本書,卻像是給我搭建瞭一座通往這座高峰的階梯。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導讀”部分,作者用一種極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論》深奧的“空性”概念解釋得淺顯明瞭,讓我這個完全沒有基礎的人也能有所領悟。接著,當我看到梵藏漢的閤校版本時,雖然我對梵文和藏文的理解有限,但光是看到這三種文字的對照,就足以讓我感受到這部經典跨越時空的生命力。最讓我受益匪淺的還是“譯注”部分,作者的注釋非常詳盡,常常能點齣我之前閱讀時忽略的細微之處,讓我對每一句話的理解都更加深刻。我常常一邊讀原文,一邊對照注釋,感覺就像是在和作者進行一場思想的對話。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中論》的閱讀門檻,讓更多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能有機會接觸到這部偉大的佛學經典。

評分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探索佛教思想的根源,尤其對“中觀學派”的論著情有獨鍾。《中論頌-梵藏漢閤校.導讀.譯注》這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饋贈。首先,梵藏漢的閤校版本,為我這樣的研究者提供瞭極大的便利,能夠直接對比不同語種的版本,考察文字的細微差彆,對於深入理解經文原意至關重要。導讀部分,雖然簡練,但卻直指《中論》的精髓,點明瞭龍樹菩薩論證“空性”的核心邏輯,為我迅速把握全書主旨提供瞭清晰的指引。而最為稱道的,莫過於其詳盡的譯注。譯者不僅對字詞進行瞭精確的釋義,更是對一些關鍵的論證環節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並引用瞭多位學者的觀點進行補充,展現瞭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學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古老哲學概念的處理,既保留瞭其曆史原貌,又賦予瞭其現代的解讀意義,使之更具啓發性。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中觀學研究領域增添瞭一抹亮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