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
定价:27.00元
作者:方志豪,朱秋萍,方锐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121070020
字数: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突出实用性,既注重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阐述,又注重实用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介绍。
  ◎突出系统性,以光纤通信的四个主干内容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光纤通信系统。
  ◎突出先进性,详细介绍己实现和近期可以实现的新技术及其应用。
  ◎内容深入浅出,概念准确,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配有免费电子教学课件。
内容提要
本书共8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原理、特性、组成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光纤的基本结构、传光原理、特性参数和连接方式;光发送设备和光接收设备的基本组成及实现方式;WDM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实现、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SDH制式;光纤接入网、光纤局域网、光纤城域网、光纤广域网、光传送网和全光网。每章结尾提供了丰富的习题,便于读者自学并掌握各章的要点。本书还配有免费电子教学课件。
  本书概念准确,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光电技术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方志豪,男,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网络互联、器件及电路的噪声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事业委托项目等10余项。在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本、教材3本。曾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资深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术语规范性和内容的时效性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维护专业领域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在引用最新的ITU-T建议和IEEE标准时非常精准,这保证了书中所述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权威性。更难得的是,它在处理那些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时,比如相干检测技术的补偿算法,作者并未简单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型,而是概述了主要的补偿框架,并指出了不同算法在计算复杂度与性能恢复之间的取舍。这表明作者清楚地知道,在工程实践中,没有绝对“最佳”的方案,只有“最适合”当前约束条件的方案。这种务实且全面的分析视角,使得这本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即便新的器件不断涌现,其核心原理和系统设计哲学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想在光纤通信领域深耕的工程师和技术爱好者量身打造的!我最近在整理一些老旧的论文资料,正好需要一本能系统梳理基础理论、同时又兼顾前沿技术应用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一开始就陷入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推导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先介绍了光纤的物理基础和光波导的基本原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色散和非线性效应那几个章节的处理手法,他们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如何通过管理PMD(偏振模色散)来提高超高速网络(比如400G甚至800G)的传输距离和稳定性。阅读过程中,我经常能发现一些过去工作中遇到的模糊概念,在这里得到了清晰的解答。特别是关于光纤放大器(EDFA和拉曼放大器)的噪声模型分析部分,写得极其细致,对于优化长途干线网络的设计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实用性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简直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偏向于光网络架构设计而非底层器件研究的读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看不懂的仿真图。然而,这本《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大量采用了高质量的示意图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比如时域和频域内信号的传输过程,甚至是光纤中光子的行为模式,都通过精美的插图清晰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各种调制格式——从传统的NRZ到更先进的DP-QPSK和16QAM——的对比分析部分,作者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圆点在星座图上清晰地标示出它们的信噪比优势和劣势,直观到几乎不需要反复阅读文字就能理解核心区别。这种注重视觉传达的设计理念,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对于快速掌握系统级性能评估非常有帮助。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群明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一点从他们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的深度上就能体现出来。我发现它并没有停留在已成熟的技术上,而是积极拥抱了未来趋势。例如,它对“空分复用(SDM)”技术的探讨,不仅提及了多芯光纤,还深入分析了少模光纤(MFD)在模式耦合控制方面的挑战,这在许多入门级读物中是完全看不到的。此外,书中对“硅光子学”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相当详尽的展望,特别是对片上集成光源和探测器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梳理。这种对未来五年内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和技术细节的把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顾历史的教材,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技术路线图。它能让你在与同行交流时,对新兴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关于应用和系统集成的章节——才真正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之前读过的几本同行书籍,大多在光器件原理上花费了过多篇幅,导致系统层面(比如OTN、WDM/DWDM)的讨论流于表面。但这本书非常注重当前主流电信和数据中心光网络面临的实际挑战。它深入剖析了网络层次的升级路径,从传统的SONET/SDH到现代的光传送网(OTN),再到正在兴起的全光网络概念。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光隔离”和“光交叉连接(OXC)”技术的讨论,作者不仅讲解了原理,还给出了不同OXC技术在可扩展性、功耗和延迟方面的权衡分析。这对于我们评估下一代城域网升级方案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这本书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在现有框架下实现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