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9787515407791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978751540779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陈式太极
  • 李经梧
  • 武术
  • 拳械
  • 传统武术
  • 养生
  • 技击
  • 中华武术
  • 武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791
商品编码:296240053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49.00元

售价:36.8元,便宜12.2元,折扣75

作者: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内容提要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目录

编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作者介绍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文摘


序言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是一部系统阐述李经梧先生所传陈、吴两大太极拳流派技艺精髓的珍贵文献。本书不仅是拳术理论的深度挖掘,更是对两位传人,陈家沟传人与吴家桥传人,所秉承和发展之太极拳械技艺的集中展现。全书围绕李经梧先生的武学思想与传授体系展开,力求还原太极拳械的本真面貌,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 an 宝贵的参考与学习资料。 一、 传承与体系:李经梧先生的武学脉络 李经梧先生,作为当代太极拳界一代宗师,其武学成就斐然,尤以兼容并蓄、发扬光大陈、吴两大太极拳流派而闻名。本书的开篇,将深入剖析李经梧先生的武学思想,追溯其师承渊源,重点阐述他如何在中年时期,在原有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又得吴式太极拳之真传,并最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陈氏太极拳的溯源与演变: 书中将简述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以及其历经数代名家的发展变迁。重点将介绍李经梧先生所学陈氏太极拳的版本特色,可能包括其在架、二架、炮捶等套路的要领、劲力运用、以及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本书将详细阐释陈氏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刚中带柔”的特点,以及其在发力、身法、步法、桩功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吴式太极拳的传承与精要: 同样,本书将追溯吴式太极拳的起源,特别是其在吴鉴泉先生等名家手中发展壮大后,所形成的细腻、圆活、守中的独特风格。李经梧先生在传承吴式太极拳时,又有哪些侧重点,本书会予以详细说明。吴式太极拳的“身法中正,动作轻灵,连绵不断”的特点,以及其在推手、散手等技击方面的应用,也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李经梧先生的融汇与创新: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于揭示李经梧先生是如何在高屋建瓴地理解和掌握陈、吴两大太极拳的精髓后,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他个人风格的教学体系。这种融汇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对太极拳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例如,陈氏太极拳的刚劲与爆发力,与吴式太极拳的轻柔与圆活相结合,可能在套路演练和技击应用上产生新的火花。本书将深入探讨这种融合是如何体现在其教学内容中的。 二、 陈家沟传人武技解析:刚柔并济的陈氏太极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将重点呈现李经梧先生传授的陈氏太极拳械技艺,通过陈家沟传人的角度进行解析。这部分内容将力求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动作的示范(虽然书中主要以文字描述,但会力求描绘出动作的立体感和力度感)。 陈氏太极拳套路详解: 详细解析陈氏太极拳的经典套路,例如: 一路(老架): 重点阐述老架的特点,包括其独特的缠丝劲、发力方式、以及在劲力运用上的“起承转合”。具体招式如“金刚捣碓”、“白鹤亮翅”、“斜飞势”等,将结合动作要领、劲力方向、呼吸配合等进行详细讲解。 二路(新架)/炮捶: 介绍二路或炮捶的技击性,以及其在爆发力、弹抖劲方面的训练方法。诸如“披身锤”、“踢二起”等招式,将重点分析其发劲原理和技击价值。 陈氏太极拳械精萃: 针对陈氏太极拳的器械,如刀、枪、剑、棍等,本书将挑选代表性的套路进行阐述。 刀: 重点介绍“春秋大刀”的练习要领,例如其“大开大合”、“裹肱”、“缠腕”等特点,以及在劈、砍、撩、挂等动作中的劲力运用。 枪: 阐释“花枪”的技法,包括“点、刺、挑、拨、搅”等基本枪法,以及枪法与步法、身法的配合。 剑: 讲解“双剑”或“单剑”的特点,强调剑法的灵动、剑气的运用,以及“握、带、点、崩、扫”等剑式。 棍: 介绍“齐眉棍”或“长棍”的练习方法,强调棍法的“扫、劈、点、崩、缠”等,以及其在力度的运用和身法的配合。 技击原理与推手: 结合套路和器械的练习,本书将进一步探讨陈氏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例如“以巧破力”、“后发先至”、“引进落空”等。对于陈氏推手的特点,如“棚、捋、挤、按”的运用,以及“沾粘连随”的功夫,也将有所涉及。 三、 吴家桥传人武技解析:圆活细腻的吴式太极 本书的第三大部分,将聚焦于李经梧先生所传的吴式太极拳械技艺,并从吴家桥传人的角度进行解读。这部分内容将体现吴式太极拳的细腻、圆活、以及在保持中正平和的同时,所蕴含的强大内劲。 吴式太极拳套路解析: 详细解析吴式太极拳的经典套路,其特点在于动作的轻柔、圆活、以及全身的协调一致。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 作为吴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普及套路,本书将对其进行详尽的讲解,强调其“松静自然”、“均匀绵长”的特点。 十三式太极拳: 阐述十三式太极拳在吴式太极拳中的地位,以及其对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和五行(进、退、左顾、右盼、定)的深刻体现。 太极推手: 这是吴式太极拳技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讲解吴式推手的“走化”、“引进落空”、“顺势而为”的技巧,以及“听劲”的训练方法。可能还会介绍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等不同形式。 吴式太极拳械精萃: 介绍吴式太极拳的器械,例如: 太极剑: 重点解析吴式太极剑的特点,如“身法轻灵、步法灵活、剑法圆活”等。剑法的“点、劈、带、刺、扫、挂”等基本动作,以及“剑随身转、身随剑舞”的配合,将是讲解的重点。 太极枪: 阐述吴式太极枪的技法,注重“枪随身法、身法融枪”的特点。可能涉及“缠绕、抖动、抢步”等技巧。 太极刀: 介绍吴式太极刀的特点,可能与陈氏太极刀在刀法和劲力运用上有所区别,更侧重于“圆活、粘黏”等。 技击哲学与养生实践: 本书将进一步探讨吴式太极拳的技击哲学,强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原则。同时,吴式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功效,如调和气血、舒缓筋骨、宁心安神等,也将被提及。 四、 理论升华与实践指导:太极拳的内在奥秘 在深入解析陈、吴两大流派的拳械技艺之后,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是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以及对读者实践的指导。 太极拳的“道”与“术”: 探讨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如阴阳、虚实、刚柔、动静等概念如何在拳法中体现。将“道”与“术”相结合,理解练拳不仅是技术的掌握,更是心性的修炼。 劲力的生成与运用: 深入剖析太极拳的“劲”是如何产生的,例如“节节贯穿”、“内外相合”、“呼吸吐纳”等。讲解劲力在套路演练、推手和散手中的不同运用方式。 发力的技巧与原理: 详细讲解太极拳的发力机制,包括“腰为主宰”、“以意领气”、“丹田发力”等。对于“寸劲”、“弹抖劲”、“穿透劲”等发力技巧,将进行深入分析。 身法、步法、桩功的重要性: 强调身法的中正、松活,步法的虚实、稳健,以及桩功的松静、根基在太极拳练习中的基础性作用。 练习方法与常见问题解答: 为广大爱好者提供科学的练习方法建议,包括如何循序渐进、如何正确呼吸、如何避免误区等。针对练习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力大而僵”、“动作散乱”、“气不畅通”等,本书将提供专业的解答和指导。 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强调本书作为一本关于李经梧先生传授的陈、吴太极拳械的集大成之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的重大意义。鼓励读者在学习拳法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旨在为读者提供 an 深入、全面、系统地了解李经梧先生所传陈、吴太极拳械的平台。本书将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视角,将这门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瑰宝呈现于世,希望能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刚到手,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风格所吸引。我是一名对太极拳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人,深知李经梧先生在陈、吴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能够将两种风格迥异的太极拳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这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其中的奥秘。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发劲”的讲解。陈式太极拳以其刚猛的发劲而闻名,而吴式太极拳则相对柔和。李经梧先生将两者融合,势必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发劲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发劲的原理,例如如何做到“寸劲”、“炸劲”,以及如何在运动过程中将劲力恰到好处地发出。对于我这样对太极拳的实战运用非常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评分

翻阅《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被其中流露出的严谨与传承所打动。李经梧先生作为一位将陈、吴两家太极拳集大成的人物,他的拳学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并非追求招式的精通,而是更看重其拳学理论的深度。 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内气运行”的探讨。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以气运身”,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引导和运用内气。陈式太极拳在内气运用上,往往与刚猛的发力结合,而吴式太极拳则更强调内气的绵延和顺畅。李经梧先生是如何在融合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内气运行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讲解,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体会和运用内气的具体方法,帮助我在练习中感受到那种“气贯全身”的奇妙体验。

评分

刚拿到这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朴素却又不失庄重的封面吸引了。作为一名多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我对李经梧老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的拳艺精湛,更是将陈、吴两家太极拳的精髓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其贡献至今仍被无数习武之人所景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位武术大师一生心血的最好记录与传承。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片。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习每一个细节,但仅从前几章对太极拳基本功的阐述,便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动作的严谨态度。文字的表述不仅准确,更带着一种深厚的功底,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老先生当年练拳时的那种沉稳与力量。我对其中关于“松静自然”的论述尤为感兴趣,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太极拳修行的至高境界,如何做到“松”而不懈,“静”而不散,“自”然而为,“然”中生巧,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有机会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一核心要义。

评分

初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感觉是一本沉甸甸的、有分量的书。我不是那种追求快速学会所有招式的人,更注重对太极拳内在精神的领悟。李经梧老先生作为一位集陈、吴两家太极拳大成者,其拳学思想必然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我期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招式的讲解,更能触及到太极拳的“道”,那个“天人合一”、“柔克刚”的境界。 书中关于“用意不用力”的阐述,相信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用意念引导身体的运动,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肌肉的力量?这其中涉及到对经络、对气血的理解,以及对身体潜能的开发。我曾多次在练习中感到瓶颈,总是无法突破那种“用力”的执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象化的指导,通过具体的练习方法,或者是一些巧妙的比喻,来帮助我真正体会到“用意”的奥妙。

评分

作为一名对太极拳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看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李经梧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与“德艺双馨”联系在一起。他将陈式太极拳的刚猛有力与吴式太极拳的舒展圆活巧妙地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我希望能够从中一窥究竟,了解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这种融合对于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有何深远的意义。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劲力”的阐释。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触及即发”,这背后蕴含着对劲力运用出神入化的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发劲,吴式太极拳的柔韧、连绵,当它们融为一体时,又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如何才能练出那种“内劲”,那种听不见、看不见,却又能四两拨k千斤的力量?我渴望从中找到突破口,让我的太极拳不仅仅是套路上的模仿,更能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境界。

评分

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觉得它不是一本随便出版的书。它承载着李经梧先生毕生的心血,也凝聚着陈、吴两家太极拳的深厚底蕴。我是一名对太极拳的“技术细节”非常着迷的练习者,总是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让我“豁然开朗”的要点。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讲解“棚、捋、挤、按”等基本劲法的。这些基本劲法是太极拳的基石,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却非易事。陈式太极拳的棚劲,吴式太极拳的捋劲,当它们在李老先生的体系中被阐释时,是否会有新的理解角度?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的图解和准确的文字,将这些抽象的劲法具体化,让我能够通过练习,真正体会到它们在实际套路中的体现。

评分

迫不及待地捧读《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的目光首先被其严谨的编排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太极拳道路上摸索多年的习练者,我深知掌握一套完整的体系是多么重要。李经梧先生融汇陈、吴两家之长,其拳术功底和理论体系自不必多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宝贵机会。 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功架”的讲解。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势,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陈式太极拳的低重心、大开大合,吴式太极拳的轻灵、圆活,当它们在李老先生的体系中被整合时,究竟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独特的风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和精准的文字描述,帮助我理解每一个架势的要点,以及如何做到“身法”、“步法”、“手法”的协调统一。

评分

《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给我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它不似市面上许多浅尝辄止的太极拳书籍,而是透着一股扎实与深沉。作为一名曾经接触过陈、吴两家太极拳,但总感觉未能真正掌握其精髓的习练者,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找到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道路。 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对于“腰胯”的讲解。太极拳讲究“以腰为主宰”,腰部的转动是带动全身运动的关键。陈式太极拳的腰胯运用,往往需要较大的力量和幅度,而吴式太极拳则更加强调腰部的轻灵和圆活。李经梧先生是如何将这两者的优点结合,并形成一套独特的腰胯练习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练习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腰胯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

当我知道《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出版的消息时,内心就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从小接触太极拳,但一直未能找到一条真正清晰的学习路径的普通爱好者,我渴望得到一份能够指引我前进的“地图”。李经梧先生将陈、吴两家太极拳的精髓加以提炼和融合,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创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和学习陈、吴太极拳的“百科全书”。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听劲”的论述。太极拳的“听劲”是其高妙之处,也是最难领悟的部分之一。如何在与对手的接触中,通过肌肤的感知,来捕捉对方的劲力变化,并做出最恰当的回应?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对身体敏感度和反应速度的极致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尽的讲解,从基础的“二人推手”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体会“听劲”的奥秘,并最终将其运用到拳架和器械的演练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没有追求过于花哨的装饰,而是选择了经典稳重的风格,这本身就透露出内容的分量与价值。作为一名长期练习陈式太极拳的人,我对书中关于陈式太极拳套路演练的讲解充满了期待。陈式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而独树一帜,而李经梧老先生将此拳法与吴式太极拳的柔美细腻相结合,必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这种融合的,比如在发劲的技巧上,在身法的转换上,又或者是在气息的运用上,是否有不同于传统陈式和吴式拳法的独特处理方式。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太极拳器械的介绍。长兵器的运用,如枪、剑,更是体现了拳术招式的延伸和变化,对功力的要求也更高。李经梧老先生在器械方面造诣极深,他的枪法和剑法都曾名震武林。书中对于这些器械的演练,是否会提供一些我们普通爱好者难以接触到的秘诀?比如,如何才能做到“枪如游龙,剑似飞凤”?器械与身体的配合,器械的劲力传导,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这些都是我想从书中探寻的答案。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器械练习的新视野,让我能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技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