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
:49.00元
售价:36.8元,便宜12.2元,折扣75
作者:王大勇 吕德和 梅墨生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集内功、技击推手、养生为一体;是道、武、医的结晶 收入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李经梧(1912~1997)为中国20世纪一代武术大师,太极拳家。他在武术上融吴式、陈式、杨式、孙式等四家太极功夫于一体,臻于化境。本书为《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2007年版)、《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2010年版)的续篇,集中收入了李经梧学习并传授的陈式和吴式太极拳械的主要套路。内容有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吴式太极拳、剑、刀,太极推手和太极杆,同时也收入了李经梧入室弟子、再传弟子名录。
编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吕德和,1955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总工会工人疗养院教授太极拳。现为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在德国、澳大利亚分别创办“德和国际太极拳学院”,多次在全国、省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出版有《传统陈吴太极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从李经梧先生遍习太极拳械。曾出任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秦皇岛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太极拳研究会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夺得,并有多人获评武术段位六段、七段。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梅墨生,1960年生,李经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家内丹学者胡海牙先生弟子。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武当百杰、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编著有《大道显隐——李经梧太极人生》《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其业绩载入《中国太极拳大百科》等辞书。
李树峻, 1942年生,李经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训。现为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武术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退休前为618厂下属101厂厂长。
这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刚到手,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设计风格所吸引。我是一名对太极拳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人,深知李经梧先生在陈、吴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能够将两种风格迥异的太极拳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这本身就充满了研究的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其中的奥秘。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发劲”的讲解。陈式太极拳以其刚猛的发劲而闻名,而吴式太极拳则相对柔和。李经梧先生将两者融合,势必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发劲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发劲的原理,例如如何做到“寸劲”、“炸劲”,以及如何在运动过程中将劲力恰到好处地发出。对于我这样对太极拳的实战运用非常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评分翻阅《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被其中流露出的严谨与传承所打动。李经梧先生作为一位将陈、吴两家太极拳集大成的人物,他的拳学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并非追求招式的精通,而是更看重其拳学理论的深度。 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内气运行”的探讨。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以气运身”,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引导和运用内气。陈式太极拳在内气运用上,往往与刚猛的发力结合,而吴式太极拳则更强调内气的绵延和顺畅。李经梧先生是如何在融合中,形成一套独特的内气运行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讲解,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体会和运用内气的具体方法,帮助我在练习中感受到那种“气贯全身”的奇妙体验。
评分刚拿到这本《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朴素却又不失庄重的封面吸引了。作为一名多年的太极拳爱好者,我对李经梧老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的拳艺精湛,更是将陈、吴两家太极拳的精髓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其贡献至今仍被无数习武之人所景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位武术大师一生心血的最好记录与传承。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片。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习每一个细节,但仅从前几章对太极拳基本功的阐述,便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动作的严谨态度。文字的表述不仅准确,更带着一种深厚的功底,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老先生当年练拳时的那种沉稳与力量。我对其中关于“松静自然”的论述尤为感兴趣,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太极拳修行的至高境界,如何做到“松”而不懈,“静”而不散,“自”然而为,“然”中生巧,这本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有机会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一核心要义。
评分初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感觉是一本沉甸甸的、有分量的书。我不是那种追求快速学会所有招式的人,更注重对太极拳内在精神的领悟。李经梧老先生作为一位集陈、吴两家太极拳大成者,其拳学思想必然有着深刻的哲学底蕴。我期望这本书能不仅仅是招式的讲解,更能触及到太极拳的“道”,那个“天人合一”、“柔克刚”的境界。 书中关于“用意不用力”的阐述,相信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用意念引导身体的运动,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肌肉的力量?这其中涉及到对经络、对气血的理解,以及对身体潜能的开发。我曾多次在练习中感到瓶颈,总是无法突破那种“用力”的执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象化的指导,通过具体的练习方法,或者是一些巧妙的比喻,来帮助我真正体会到“用意”的奥妙。
评分作为一名对太极拳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看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我感到非常兴奋。李经梧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与“德艺双馨”联系在一起。他将陈式太极拳的刚猛有力与吴式太极拳的舒展圆活巧妙地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我希望能够从中一窥究竟,了解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以及这种融合对于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有何深远的意义。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劲力”的阐释。太极拳讲究“引进落空”、“触及即发”,这背后蕴含着对劲力运用出神入化的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发劲,吴式太极拳的柔韧、连绵,当它们融为一体时,又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如何才能练出那种“内劲”,那种听不见、看不见,却又能四两拨k千斤的力量?我渴望从中找到突破口,让我的太极拳不仅仅是套路上的模仿,更能达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境界。
评分拿到《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就觉得它不是一本随便出版的书。它承载着李经梧先生毕生的心血,也凝聚着陈、吴两家太极拳的深厚底蕴。我是一名对太极拳的“技术细节”非常着迷的练习者,总是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让我“豁然开朗”的要点。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讲解“棚、捋、挤、按”等基本劲法的。这些基本劲法是太极拳的基石,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却非易事。陈式太极拳的棚劲,吴式太极拳的捋劲,当它们在李老先生的体系中被阐释时,是否会有新的理解角度?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的图解和准确的文字,将这些抽象的劲法具体化,让我能够通过练习,真正体会到它们在实际套路中的体现。
评分迫不及待地捧读《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我的目光首先被其严谨的编排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太极拳道路上摸索多年的习练者,我深知掌握一套完整的体系是多么重要。李经梧先生融汇陈、吴两家之长,其拳术功底和理论体系自不必多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宝贵机会。 我非常好奇书中关于“功架”的讲解。太极拳的每一个架势,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陈式太极拳的低重心、大开大合,吴式太极拳的轻灵、圆活,当它们在李老先生的体系中被整合时,究竟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独特的风貌?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图示和精准的文字描述,帮助我理解每一个架势的要点,以及如何做到“身法”、“步法”、“手法”的协调统一。
评分《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这本书,给我一种“厚积薄发”的感觉。它不似市面上许多浅尝辄止的太极拳书籍,而是透着一股扎实与深沉。作为一名曾经接触过陈、吴两家太极拳,但总感觉未能真正掌握其精髓的习练者,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找到一条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道路。 我最想了解的是书中对于“腰胯”的讲解。太极拳讲究“以腰为主宰”,腰部的转动是带动全身运动的关键。陈式太极拳的腰胯运用,往往需要较大的力量和幅度,而吴式太极拳则更加强调腰部的轻灵和圆活。李经梧先生是如何将这两者的优点结合,并形成一套独特的腰胯练习方法?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练习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体会腰胯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当我知道《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集(2版)》出版的消息时,内心就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从小接触太极拳,但一直未能找到一条真正清晰的学习路径的普通爱好者,我渴望得到一份能够指引我前进的“地图”。李经梧先生将陈、吴两家太极拳的精髓加以提炼和融合,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创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和学习陈、吴太极拳的“百科全书”。 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听劲”的论述。太极拳的“听劲”是其高妙之处,也是最难领悟的部分之一。如何在与对手的接触中,通过肌肤的感知,来捕捉对方的劲力变化,并做出最恰当的回应?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对身体敏感度和反应速度的极致追求。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尽的讲解,从基础的“二人推手”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体会“听劲”的奥秘,并最终将其运用到拳架和器械的演练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没有追求过于花哨的装饰,而是选择了经典稳重的风格,这本身就透露出内容的分量与价值。作为一名长期练习陈式太极拳的人,我对书中关于陈式太极拳套路演练的讲解充满了期待。陈式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而独树一帜,而李经梧老先生将此拳法与吴式太极拳的柔美细腻相结合,必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实践。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这种融合的,比如在发劲的技巧上,在身法的转换上,又或者是在气息的运用上,是否有不同于传统陈式和吴式拳法的独特处理方式。 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太极拳器械的介绍。长兵器的运用,如枪、剑,更是体现了拳术招式的延伸和变化,对功力的要求也更高。李经梧老先生在器械方面造诣极深,他的枪法和剑法都曾名震武林。书中对于这些器械的演练,是否会提供一些我们普通爱好者难以接触到的秘诀?比如,如何才能做到“枪如游龙,剑似飞凤”?器械与身体的配合,器械的劲力传导,以及在实战中的应用,这些都是我想从书中探寻的答案。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器械练习的新视野,让我能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太极拳技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