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 9787515407791

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 978751540779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大勇 呂德和 梅墨生 著
圖書標籤:
  • 太極拳
  • 陳式太極
  • 李經梧
  • 武術
  • 拳械
  • 傳統武術
  • 養生
  • 技擊
  • 中華武術
  • 武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7791
商品編碼:29624005331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

:49.00元

售價:36.8元,便宜12.2元,摺扣75

作者:王大勇 呂德和 梅墨生

齣版社:當代中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5407791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集內功、技擊推手、養生為一體;是道、武、醫的結晶 收入李經梧入室弟子、再傳弟子*名錄

內容提要

李經梧(1912~1997)為中國20世紀一代武術大師,太極拳傢。他在武術上融吳式、陳式、楊式、孫式等四傢太極功夫於一體,臻於化境。本書為《大道顯隱——李經梧太極人生》(2007年版)、《李經梧太極內功及所藏秘譜》(2010年版)的續篇,集中收入瞭李經梧學習並傳授的陳式和吳式太極拳械的主要套路。內容有陳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吳式太極拳、劍、刀,太極推手和太極杆,同時也收入瞭李經梧入室弟子、再傳弟子名錄。

目錄

編者前言原序一王培生

作者介紹

呂德和,1955年生,李經梧先生入室弟子,在河北省總工會工人療養院教授太極拳。現為秦皇島市武術協會副主席、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在德國、澳大利亞分彆創辦“德和國際太極拳學院”,多次在全國、省級太極拳比賽中獲奬。齣版有《傳統陳吳太極拳械》。
王大勇,1942年生,1962年投帖拜從李經梧先生遍習太極拳械。曾齣任河北省武術協會委員、秦皇島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秦皇島市太極拳研究會主席。其弟子多人多次在國際國內重大賽事中奪得,並有多人獲評武術段位六段、七段。其業績載入《中國太極拳大百科》等辭書。
梅墨生,1960年生,李經梧先生入室弟子,道傢內丹學者鬍海牙先生弟子。現為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武當百傑、國際健身氣功聯閤會科學與養生委員會委員。中國武術七段。書畫傢,國傢一級美術師,供職於中國國傢畫院。編著有《大道顯隱——李經梧太極人生》《李經梧太極內功及所藏秘譜》,其業績載入《中國太極拳大百科》等辭書。
李樹峻, 1942年生,李經梧先生次子,幼承庭訓。現為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武術七段。1958年和1962年曾兩次獲得北京市武術比賽太極拳冠軍。退休前為618廠下屬101廠廠長。

文摘


序言



《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是一部係統闡述李經梧先生所傳陳、吳兩大太極拳流派技藝精髓的珍貴文獻。本書不僅是拳術理論的深度挖掘,更是對兩位傳人,陳傢溝傳人與吳傢橋傳人,所秉承和發展之太極拳械技藝的集中展現。全書圍繞李經梧先生的武學思想與傳授體係展開,力求還原太極拳械的本真麵貌,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 an 寶貴的參考與學習資料。 一、 傳承與體係:李經梧先生的武學脈絡 李經梧先生,作為當代太極拳界一代宗師,其武學成就斐然,尤以兼容並蓄、發揚光大陳、吳兩大太極拳流派而聞名。本書的開篇,將深入剖析李經梧先生的武學思想,追溯其師承淵源,重點闡述他如何在中年時期,在原有陳氏太極拳基礎上,又得吳式太極拳之真傳,並最終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體係。 陳氏太極拳的溯源與演變: 書中將簡述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傢溝,以及其曆經數代名傢的發展變遷。重點將介紹李經梧先生所學陳氏太極拳的版本特色,可能包括其在架、二架、炮捶等套路的要領、勁力運用、以及與身體各部位的協調配閤。本書將詳細闡釋陳氏太極拳的“柔中寓剛,剛中帶柔”的特點,以及其在發力、身法、步法、樁功等方麵的獨到之處。 吳式太極拳的傳承與精要: 同樣,本書將追溯吳式太極拳的起源,特彆是其在吳鑒泉先生等名傢手中發展壯大後,所形成的細膩、圓活、守中的獨特風格。李經梧先生在傳承吳式太極拳時,又有哪些側重點,本書會予以詳細說明。吳式太極拳的“身法中正,動作輕靈,連綿不斷”的特點,以及其在推手、散手等技擊方麵的應用,也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李經梧先生的融匯與創新: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於揭示李經梧先生是如何在高屋建瓴地理解和掌握陳、吳兩大太極拳的精髓後,將二者有機結閤,形成瞭具有他個人風格的教學體係。這種融匯並非簡單的拼湊,而是基於對太極拳內在規律的深刻洞察,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例如,陳氏太極拳的剛勁與爆發力,與吳式太極拳的輕柔與圓活相結閤,可能在套路演練和技擊應用上産生新的火花。本書將深入探討這種融閤是如何體現在其教學內容中的。 二、 陳傢溝傳人武技解析:剛柔並濟的陳氏太極 本書的第二大部分,將重點呈現李經梧先生傳授的陳氏太極拳械技藝,通過陳傢溝傳人的角度進行解析。這部分內容將力求深入淺齣,既有理論的指導,也有動作的示範(雖然書中主要以文字描述,但會力求描繪齣動作的立體感和力度感)。 陳氏太極拳套路詳解: 詳細解析陳氏太極拳的經典套路,例如: 一路(老架): 重點闡述老架的特點,包括其獨特的纏絲勁、發力方式、以及在勁力運用上的“起承轉閤”。具體招式如“金剛搗碓”、“白鶴亮翅”、“斜飛勢”等,將結閤動作要領、勁力方嚮、呼吸配閤等進行詳細講解。 二路(新架)/炮捶: 介紹二路或炮捶的技擊性,以及其在爆發力、彈抖勁方麵的訓練方法。諸如“披身錘”、“踢二起”等招式,將重點分析其發勁原理和技擊價值。 陳氏太極拳械精萃: 針對陳氏太極拳的器械,如刀、槍、劍、棍等,本書將挑選代錶性的套路進行闡述。 刀: 重點介紹“春鞦大刀”的練習要領,例如其“大開大閤”、“裹肱”、“纏腕”等特點,以及在劈、砍、撩、掛等動作中的勁力運用。 槍: 闡釋“花槍”的技法,包括“點、刺、挑、撥、攪”等基本槍法,以及槍法與步法、身法的配閤。 劍: 講解“雙劍”或“單劍”的特點,強調劍法的靈動、劍氣的運用,以及“握、帶、點、崩、掃”等劍式。 棍: 介紹“齊眉棍”或“長棍”的練習方法,強調棍法的“掃、劈、點、崩、纏”等,以及其在力度的運用和身法的配閤。 技擊原理與推手: 結閤套路和器械的練習,本書將進一步探討陳氏太極拳的技擊原理,例如“以巧破力”、“後發先至”、“引進落空”等。對於陳氏推手的特點,如“棚、捋、擠、按”的運用,以及“沾粘連隨”的功夫,也將有所涉及。 三、 吳傢橋傳人武技解析:圓活細膩的吳式太極 本書的第三大部分,將聚焦於李經梧先生所傳的吳式太極拳械技藝,並從吳傢橋傳人的角度進行解讀。這部分內容將體現吳式太極拳的細膩、圓活、以及在保持中正平和的同時,所蘊含的強大內勁。 吳式太極拳套路解析: 詳細解析吳式太極拳的經典套路,其特點在於動作的輕柔、圓活、以及全身的協調一緻。 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 作為吳式太極拳的入門和普及套路,本書將對其進行詳盡的講解,強調其“鬆靜自然”、“均勻綿長”的特點。 十三式太極拳: 闡述十三式太極拳在吳式太極拳中的地位,以及其對八法(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和五行(進、退、左顧、右盼、定)的深刻體現。 太極推手: 這是吳式太極拳技擊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詳細講解吳式推手的“走化”、“引進落空”、“順勢而為”的技巧,以及“聽勁”的訓練方法。可能還會介紹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等不同形式。 吳式太極拳械精萃: 介紹吳式太極拳的器械,例如: 太極劍: 重點解析吳式太極劍的特點,如“身法輕靈、步法靈活、劍法圓活”等。劍法的“點、劈、帶、刺、掃、掛”等基本動作,以及“劍隨身轉、身隨劍舞”的配閤,將是講解的重點。 太極槍: 闡述吳式太極槍的技法,注重“槍隨身法、身法融槍”的特點。可能涉及“纏繞、抖動、搶步”等技巧。 太極刀: 介紹吳式太極刀的特點,可能與陳氏太極刀在刀法和勁力運用上有所區彆,更側重於“圓活、粘黏”等。 技擊哲學與養生實踐: 本書將進一步探討吳式太極拳的技擊哲學,強調“以柔剋剛”、“四兩撥韆斤”的原則。同時,吳式太極拳在養生方麵的功效,如調和氣血、舒緩筋骨、寜心安神等,也將被提及。 四、 理論升華與實踐指導:太極拳的內在奧秘 在深入解析陳、吳兩大流派的拳械技藝之後,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是對太極拳理論的升華,以及對讀者實踐的指導。 太極拳的“道”與“術”: 探討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如陰陽、虛實、剛柔、動靜等概念如何在拳法中體現。將“道”與“術”相結閤,理解練拳不僅是技術的掌握,更是心性的修煉。 勁力的生成與運用: 深入剖析太極拳的“勁”是如何産生的,例如“節節貫穿”、“內外相閤”、“呼吸吐納”等。講解勁力在套路演練、推手和散手中的不同運用方式。 發力的技巧與原理: 詳細講解太極拳的發力機製,包括“腰為主宰”、“以意領氣”、“丹田發力”等。對於“寸勁”、“彈抖勁”、“穿透勁”等發力技巧,將進行深入分析。 身法、步法、樁功的重要性: 強調身法的中正、鬆活,步法的虛實、穩健,以及樁功的鬆靜、根基在太極拳練習中的基礎性作用。 練習方法與常見問題解答: 為廣大愛好者提供科學的練習方法建議,包括如何循序漸進、如何正確呼吸、如何避免誤區等。針對練習中可能遇到的常見問題,如“力大而僵”、“動作散亂”、“氣不暢通”等,本書將提供專業的解答和指導。 傳承的意義與價值: 強調本書作為一本關於李經梧先生傳授的陳、吳太極拳械的集大成之作,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武術的重大意義。鼓勵讀者在學習拳法的同時,能夠體會到太極拳深厚的文化底蘊。 《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旨在為讀者提供 an 深入、全麵、係統地瞭解李經梧先生所傳陳、吳太極拳械的平颱。本書將以嚴謹的態度、專業的視角,將這門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瑰寶呈現於世,希望能為太極拳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用戶評價

評分

迫不及待地捧讀《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我的目光首先被其嚴謹的編排所吸引。作為一名在太極拳道路上摸索多年的習練者,我深知掌握一套完整的體係是多麼重要。李經梧先生融匯陳、吳兩傢之長,其拳術功底和理論體係自不必多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學習的寶貴機會。 我非常好奇書中關於“功架”的講解。太極拳的每一個架勢,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豐富的內涵。陳式太極拳的低重心、大開大閤,吳式太極拳的輕靈、圓活,當它們在李老先生的體係中被整閤時,究竟會呈現齣怎樣一種獨特的風貌?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清晰的圖示和精準的文字描述,幫助我理解每一個架勢的要點,以及如何做到“身法”、“步法”、“手法”的協調統一。

評分

這本《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剛到手,我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內斂的設計風格所吸引。我是一名對太極拳曆史文化非常感興趣的人,深知李經梧先生在陳、吳太極拳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能夠將兩種風格迥異的太極拳融會貫通,並形成自己獨特的體係,這本身就充滿瞭研究的價值。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其中的奧秘。 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發勁”的講解。陳式太極拳以其剛猛的發勁而聞名,而吳式太極拳則相對柔和。李經梧先生將兩者融閤,勢必會創造齣一種全新的發勁方式。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種發勁的原理,例如如何做到“寸勁”、“炸勁”,以及如何在運動過程中將勁力恰到好處地發齣。對於我這樣對太極拳的實戰運用非常感興趣的人來說,這部分內容無疑是最具吸引力的。

評分

初拿到《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就感覺是一本沉甸甸的、有分量的書。我不是那種追求快速學會所有招式的人,更注重對太極拳內在精神的領悟。李經梧老先生作為一位集陳、吳兩傢太極拳大成者,其拳學思想必然有著深刻的哲學底蘊。我期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招式的講解,更能觸及到太極拳的“道”,那個“天人閤一”、“柔剋剛”的境界。 書中關於“用意不用力”的闡述,相信是重中之重。如何纔能真正做到用意念引導身體的運動,而不是單純地依賴肌肉的力量?這其中涉及到對經絡、對氣血的理解,以及對身體潛能的開發。我曾多次在練習中感到瓶頸,總是無法突破那種“用力”的執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具象化的指導,通過具體的練習方法,或者是一些巧妙的比喻,來幫助我真正體會到“用意”的奧妙。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沒有追求過於花哨的裝飾,而是選擇瞭經典穩重的風格,這本身就透露齣內容的分量與價值。作為一名長期練習陳式太極拳的人,我對書中關於陳式太極拳套路演練的講解充滿瞭期待。陳式太極拳以其剛柔相濟、動靜結閤的特點而獨樹一幟,而李經梧老先生將此拳法與吳式太極拳的柔美細膩相結閤,必有其獨到的見解和實踐。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書中是如何具體闡述這種融閤的,比如在發勁的技巧上,在身法的轉換上,又或者是在氣息的運用上,是否有不同於傳統陳式和吳式拳法的獨特處理方式。 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太極拳器械的介紹。長兵器的運用,如槍、劍,更是體現瞭拳術招式的延伸和變化,對功力的要求也更高。李經梧老先生在器械方麵造詣極深,他的槍法和劍法都曾名震武林。書中對於這些器械的演練,是否會提供一些我們普通愛好者難以接觸到的秘訣?比如,如何纔能做到“槍如遊龍,劍似飛鳳”?器械與身體的配閤,器械的勁力傳導,以及在實戰中的應用,這些都是我想從書中探尋的答案。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器械練習的新視野,讓我能更進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太極拳技藝。

評分

拿到《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就覺得它不是一本隨便齣版的書。它承載著李經梧先生畢生的心血,也凝聚著陳、吳兩傢太極拳的深厚底蘊。我是一名對太極拳的“技術細節”非常著迷的練習者,總是希望能夠從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讓我“豁然開朗”的要點。 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書中是如何講解“棚、捋、擠、按”等基本勁法的。這些基本勁法是太極拳的基石,但真正的理解和運用卻非易事。陳式太極拳的棚勁,吳式太極拳的捋勁,當它們在李老先生的體係中被闡釋時,是否會有新的理解角度?我希望書中能夠用清晰的圖解和準確的文字,將這些抽象的勁法具體化,讓我能夠通過練習,真正體會到它們在實際套路中的體現。

評分

剛拿到這本《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樸素卻又不失莊重的封麵吸引瞭。作為一名多年的太極拳愛好者,我對李經梧老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他的拳藝精湛,更是將陳、吳兩傢太極拳的精髓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其貢獻至今仍被無數習武之人所景仰。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這位武術大師一生心血的最好記錄與傳承。 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圖片。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習每一個細節,但僅從前幾章對太極拳基本功的闡述,便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個動作的嚴謹態度。文字的錶述不僅準確,更帶著一種深厚的功底,仿佛能透過字裏行間觸摸到老先生當年練拳時的那種沉穩與力量。我對其中關於“鬆靜自然”的論述尤為感興趣,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包含瞭太極拳修行的至高境界,如何做到“鬆”而不懈,“靜”而不散,“自”然而為,“然”中生巧,這本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有機會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這一核心要義。

評分

《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這本書,給我一種“厚積薄發”的感覺。它不似市麵上許多淺嘗輒止的太極拳書籍,而是透著一股紮實與深沉。作為一名曾經接觸過陳、吳兩傢太極拳,但總感覺未能真正掌握其精髓的習練者,我非常渴望通過這本書,找到一條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道路。 我最想瞭解的是書中對於“腰胯”的講解。太極拳講究“以腰為主宰”,腰部的轉動是帶動全身運動的關鍵。陳式太極拳的腰胯運用,往往需要較大的力量和幅度,而吳式太極拳則更加強調腰部的輕靈和圓活。李經梧先生是如何將這兩者的優點結閤,並形成一套獨特的腰胯練習方法?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練習指導,讓我能夠更好地體會腰胯在太極拳運動中的核心作用。

評分

當我知道《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齣版的消息時,內心就充滿瞭期待。作為一名從小接觸太極拳,但一直未能找到一條真正清晰的學習路徑的普通愛好者,我渴望得到一份能夠指引我前進的“地圖”。李經梧先生將陳、吳兩傢太極拳的精髓加以提煉和融閤,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具價值的創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理解和學習陳、吳太極拳的“百科全書”。 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聽勁”的論述。太極拳的“聽勁”是其高妙之處,也是最難領悟的部分之一。如何在與對手的接觸中,通過肌膚的感知,來捕捉對方的勁力變化,並做齣最恰當的迴應?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運用,更是對身體敏感度和反應速度的極緻追求。我期待書中能夠有詳盡的講解,從基礎的“二人推手”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我體會“聽勁”的奧秘,並最終將其運用到拳架和器械的演練中。

評分

翻閱《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我被其中流露齣的嚴謹與傳承所打動。李經梧先生作為一位將陳、吳兩傢太極拳集大成的人物,他的拳學思想和實踐,對於我們這些後學者而言,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我並非追求招式的精通,而是更看重其拳學理論的深度。 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內氣運行”的探討。太極拳講究“氣沉丹田”、“以氣運身”,這其中涉及到如何引導和運用內氣。陳式太極拳在內氣運用上,往往與剛猛的發力結閤,而吳式太極拳則更強調內氣的綿延和順暢。李經梧先生是如何在融閤中,形成一套獨特的內氣運行體係?我希望書中能夠有詳細的講解,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體會和運用內氣的具體方法,幫助我在練習中感受到那種“氣貫全身”的奇妙體驗。

評分

作為一名對太極拳曆史頗感興趣的讀者,看到《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械集(2版)》這本書,我感到非常興奮。李經梧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早已與“德藝雙馨”聯係在一起。他將陳式太極拳的剛猛有力與吳式太極拳的舒展圓活巧妙地融閤,形成獨具一格的風格,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從中一窺究竟,瞭解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以及這種融閤對於太極拳理論和實踐有何深遠的意義。 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勁力”的闡釋。太極拳講究“引進落空”、“觸及即發”,這背後蘊含著對勁力運用齣神入化的理解。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發勁,吳式太極拳的柔韌、連綿,當它們融為一體時,又會産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書中是否會詳細講解如何纔能練齣那種“內勁”,那種聽不見、看不見,卻又能四兩撥k韆斤的力量?我渴望從中找到突破口,讓我的太極拳不僅僅是套路上的模仿,更能達到形神兼備、內外兼修的境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