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14年
定價:72.00元
售價:54.0元,便宜18.0元,摺扣75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
齣版社:時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802327054
字數:
頁碼:37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2014年是後中國政治發展的新起點,三中全會提齣的一係列國傢治理和政治發展的新思路標誌著小國進入一個民主與治理協同推進的新時期。通過對民主與治理兩大主題的有效迴應,20培年中國政治建設呈現齣自身的格局與特徵:執政黨建設閤理布局,全麵推進,執政黨領導能力,執政能力和治理自身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國傢製度建設穩中求進,“堅守基本潮度體係”與“開發製度功能”相結閤的製度建設定位和製度創新策略有效迴應著中國社會全麵改革與全麵發展對國傢製度功能內在需求的上升;行政改革多點突破,一種與經濟轉型和社會成長相適應的“受約束”的服務型形態呼之欲齣;“法治中國”建設切實推進,尊重法治規律成為司法改革的明確取嚮;以市場化為中心的經濟轉型和以自主,自治能力為核心的社會建設加速推進,民主治理的經濟,社會基礎進一步夯實;侶廉力度空前,成效卓著,特點明顯,“體係化”策略與“建設型”戰略進一步延續。這一切都為今後一個時期的政治發展奠定瞭基本方嚮。
劉傑,1965年生,199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係,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主持國傢和上海市社科基金等各類課題數十項,個人齣版過《國際人權體製》、《當代美國政治》、《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傢主權》、《機製化生存》等專著11部,發錶《黨政關·係的曆史變遷與國傢治理邏輯的變革》、《中國政黨關係衍進的本土邏輯及其民主寓意》、《如何評價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政治體製改革》等學術論文200多篇,曾20多次獲國傢和上海市學術成果奬。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政治發展、人權理論等方麵的研究。
按照法定程序修改這些法律、行政法規,是貫徹第十二屆全國次會議《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的重要舉措,目的就是要在法律層麵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依靠法治的力量,充分發揮地方貼近基層的優勢,促進和保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
這些法律、行政法規主要修改瞭以下五個方麵的內容:
一是修改資質資格認定核準、生産經營活動許可的相關規定。修改《海關法》、《煤炭法》、《專賣法實施條例》、《船員條例》等43部法律、行政法規,取消65項行政審批項目,重點涉及資質資格認定和企業生産經營活動許可等。比如,刪除報關員資格核準、煤炭生産許可證核發、開辦專賣品交易市場審批、引航員注冊審批等有關規定。這些條款的修改有利於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力和競爭力,降低就業創業門檻,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
二是明確下放管理層級的實施主體。修改《漁業法》、《動物防疫法》、《食鹽專營辦法》、《全民健身條例》等21部法律、行政法規,將漁業捕撈許可證、執業獸醫資格認定、食鹽定點生産企業審批、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許可等28項審批項目的實施主體由國務院行政主管部門下放到下級行政機關,有利於方便行政管理相對人,發揮地方貼近基層的優勢。
三是增加事中事後監管措施。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增加瞭有關監管措施。比如,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在刪除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計劃審批有關規定的同時,增加瞭嚮監管部門備案的措施;修改《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增加瞭由審批部門將相關情況通報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監管部門的規定,強化瞭跨地域的部門協作。這些條款的修改有利於強化審批項目取消和下放後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現瞭放管並重的要求。
四是優化行政審批流程。比如,修改《海洋環境保護法》,將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核改為環保部門審批過程中內部徵求意見,減少瞭前置審批環節;修改《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將音像復製單位設立審批下放到省級齣版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時,將項目審批時限從60日縮短為20日,縮短瞭審批時限,提高瞭審批效率。
五是修改公司注冊資本登記有關規定。修改《公司法》的12個條款,將公司注冊資本實繳登記製改為認繳登記製,取消公司注冊資本低限額,放寬瞭市場主體準人管製,有利於優化營商環境。同時,為瞭改革監管製度、創新服務方式和減少對市場主體自治事項的乾預,公司法修改草案還明確瞭公司實收資本不再作為工商登記事項,公司登記時無需提交驗資報告。
……
章 協同“民主與治理”:對2013年中國政治發展的一種解讀
一、中國政治發展的年度政治環境評估
二、協同民主與治理:當前中國政治發展的內在訴求
三、2013年中國政治建設的主要麵嚮
四、從民主與治理的離閤看中國政治發展的曆史與邏輯簡短的結論
第二章 執政黨建設:以純潔性重塑先進性
一、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麵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
二、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淨化政治生態
三、黨內法規製度體係建設
四、嚴厲整肅黨風黨紀
第三章 國傢製度建設:國傢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
一、國傢製度建設的基本態勢
二、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與時俱進
三、政治協商製度穩步發展
第四章 以簡政放權推進職能轉變
一、進一步加快簡政放權的步伐
二、著力打造節儉
三、調整和優化公共政策
第五章 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一、提齣“建設法治中國”新目標
二、立法、修法和編製立法規劃
三、廢止勞動教養製度、改革信訪製度
四、齣颱和集中清理司法解釋
五、改革司法運行機製
第六章 圍繞三大主題展開基層群眾自治
一、限權:謹守權力邊界,保障基層自治
二、自治擴權:基層群眾事務自主決定
三、財政支持: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製
四、預防和治理村官腐敗
五、試點村(居)委會社工化
六、政社互動:職能分途與事務閤作
第七章 強化民生保障深化社會治理
第八章 他者解讀2013年中國政治發展
我通常對這種年度性的迴顧性著作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它們容易流於對已發生事件的簡單羅列。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它不是在做“年鑒”,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病理學”分析。作者對政治周期、製度慣性與外部衝擊之間的關係進行瞭細緻的剖析。比如,書中對某些關鍵領導人交接期和重大突發事件後,政治話語體係如何迅速進行“再對焦”的過程描寫,非常具有洞察力。那種描述,不是簡單的事件復述,而是深入到瞭話語權爭奪的層麵,分析瞭新的敘事是如何被構建齣來,用以鞏固新的政治共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被賦予瞭一副“政治X光片”,能夠穿透日常錶象,看到結構深處的骨架和運作的邏輯。它提供瞭一種連續的、有機的曆史感,而非孤立的事件快照,這對於理解未來走嚮也至關重要。
評分坦白說,我很少對一本關於政治研究的書有如此強烈的“沉浸感”。這本書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規避瞭簡單化的二元對立敘事。它沒有將所有現象都歸因於單一的力量,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各種力量——自上而下的改革意願、地方精英的利益維護、社會新興力量的訴求、以及意識形態的迭代——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或阻礙著整體進程的。讀到關於權力結構調整的部分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觀察一個龐大有機體在應對內外壓力時的自我重塑過程。作者的措辭非常謹慎和審慎,很少使用過於絕對的詞匯,而是偏嚮於描述“趨勢”、“張力”與“可能性”,這使得整個論述顯得更為成熟和可信。對於任何想跳齣碎片化新聞信息,尋求一個係統性框架來理解當代中國政治演變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極好的起點。
評分初翻開這本大部頭時,我其實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畢竟“政治發展進程”這個主題本身就容易陷入概念的泥沼。然而,作者的文筆卻齣乎我的意料,它既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支撐,又擅長用具體的案例來印證觀點,讀起來絲毫沒有冷冰冰的教科書味。比如,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派係在意識形態塑造上的微妙角力,描述得就如同在看一場高智商的棋局,每一步看似不經意的調整,都蘊含著深遠的戰略意圖。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時髦詞匯進行瞭徹底的解構,不再將其視為一個抽象的目標,而是拆解為一係列具體的製度創新和技術應用,以及這些應用在基層實際遇到的文化和利益藩籬。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很好,總能在宏觀的趨勢分析和微觀的細節描摹之間流暢切換,保證瞭閱讀的連貫性和信息密度。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它就像一麵透鏡,將近些年來中國政治生態的那些微妙變化和深層脈絡清晰地聚焦在瞭我的眼前。我過去總覺得官方的報告和一些宏觀的分析文章讀起來有些隔靴搔癢,抓不住實質,但這本書不同,它似乎真的深入到瞭那些決策的邊緣地帶,用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細緻,描繪瞭政策製定的復雜博弈和執行過程中的地方差異。尤其對某些關鍵性的改革試點,作者沒有停留在對結果的簡單褒貶,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的驅動力和阻力,那些關於地方官僚體係的適應性調整,以及中央權威如何以一種“彈性”的方式嚮下滲透,都寫得極為生動。讀完之後,我對過去幾年我們看到的那些新聞事件,都有瞭一種更立體、更具層次感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充滿瞭張力與變數。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政治,絕不能隻看頂層的宏偉藍圖,更要關注那些微觀層麵的互動與磨閤。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這樣一套觀察世界的工具箱。
評分這本書的資料搜集和整閤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能感覺到作者在這上麵投入瞭巨大的心力,它不僅僅是對既有文獻的迴顧和總結,更像是建立瞭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絡,將看似分散的政治事件、經濟政策變動、以及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都串聯成瞭一張有機的網絡圖譜。特彆是書中對特定區域(我記得有幾章重點分析瞭幾個沿海省份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模式差異)的對比分析,非常精彩。它揭示瞭中央政策在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在地化”過程,即同樣的指令是如何在不同的地方實踐中被重新詮釋和執行的。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被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統一性”的理解,認識到在高度集中的體製下,地方能動性依然是政治實踐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變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