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4年 9787802327054

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4年 97878023270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
  • 政治发展
  • 中国政治制度
  • 时事政治
  • 2014年
  • 政治学
  • 社会科学
  • 中国研究
  • 当代中国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7054
商品编码:296249578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4年

定价:72.00元

售价:54.0元,便宜18.0元,折扣75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802327054

字数

页码:3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4年是后中国政治发展的新起点,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的新思路标志着小国进入一个民主与治理协同推进的新时期。通过对民主与治理两大主题的有效回应,20培年中国政治建设呈现出自身的格局与特征:执政党建设合理布局,全面推进,执政党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治理自身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制度建设稳中求进,“坚守基本潮度体系”与“开发制度功能”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定位和制度创新策略有效回应着中国社会全面改革与全面发展对国家制度功能内在需求的上升;行政改革多点突破,一种与经济转型和社会成长相适应的“受约束”的服务型形态呼之欲出;“法治中国”建设切实推进,尊重法治规律成为司法改革的明确取向;以市场化为中心的经济转型和以自主,自治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加速推进,民主治理的经济,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侣廉力度空前,成效卓著,特点明显,“体系化”策略与“建设型”战略进一步延续。这一切都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杰,1965年生,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和上海市社科基金等各类课题数十项,个人出版过《国际人权体制》、《当代美国政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机制化生存》等专著11部,发表《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变革》、《中国政党关系衍进的本土逻辑及其民主寓意》、《如何评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等学术论文200多篇,曾20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学术成果奖。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发展、人权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文摘

按照法定程序修改这些法律、行政法规,是贯彻第十二届全国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要在法律层面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依靠法治的力量,充分发挥地方贴近基层的优势,促进和保障管理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修改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修改资质资格认定核准、生产经营活动许可的相关规定。修改《海关法》、《煤炭法》、《专卖法实施条例》、《船员条例》等43部法律、行政法规,取消65项行政审批项目,重点涉及资质资格认定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许可等。比如,删除报关员资格核准、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发、开办专卖品交易市场审批、引航员注册审批等有关规定。这些条款的修改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竞争力,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激发市场、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是明确下放管理层级的实施主体。修改《渔业法》、《动物防疫法》、《食盐专营办法》、《全民健身条例》等21部法律、行政法规,将渔业捕捞许可证、执业兽医资格认定、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审批、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等28项审批项目的实施主体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下放到下级行政机关,有利于方便行政管理相对人,发挥地方贴近基层的优势。
  三是增加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增加了有关监管措施。比如,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删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计划审批有关规定的同时,增加了向监管部门备案的措施;修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增加了由审批部门将相关情况通报医疗机构所在地的监管部门的规定,强化了跨地域的部门协作。这些条款的修改有利于强化审批项目取消和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现了放管并重的要求。
  四是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比如,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改为环保部门审批过程中内部征求意见,减少了前置审批环节;修改《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将音像复制单位设立审批下放到省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时,将项目审批时限从60日缩短为20日,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审批效率。
  五是修改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有关规定。修改《公司法》的12个条款,将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公司注册资本低限额,放宽了市场主体准人管制,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同时,为了改革监管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和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公司法修改草案还明确了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

序言

章 协同“民主与治理”:对2013年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解读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年度政治环境评估
二、协同民主与治理: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2013年中国政治建设的主要面向
四、从民主与治理的离合看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简短的结论

第二章 执政党建设:以纯洁性重塑先进性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净化政治生态
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四、严厉整肃党风党纪

第三章 国家制度建设:国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升
一、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态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
三、政治协商制度稳步发展

第四章 以简政放权推进职能转变
一、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
二、着力打造节俭
三、调整和优化公共政策

第五章 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
二、立法、修法和编制立法规划
三、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信访制度
四、出台和集中清理司法解释
五、改革司法运行机制

第六章 围绕三大主题展开基层群众自治
一、限权:谨守权力边界,保障基层自治
二、自治扩权:基层群众事务自主决定
三、财政支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
四、预防和治理村官腐败
五、试点村(居)委会社工化
六、政社互动:职能分途与事务合作

第七章 强化民生保障深化社会治理
第八章 他者解读2013年中国政治发展


《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14)》是一本深入剖析2014年度中国政治发展脉络的学术著作。该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动态、立体、多维度的中国政治发展图景。作者以严谨的史学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2014年中国政治领域的重要动态、关键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的梳理与解读。 全书围绕“发展”这一核心议题,从多个关键维度展开论述。首先,在宏观层面,本书考察了2014年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战略方向。这包括对当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初步提出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布局如何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等核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书中对“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在政治发展中的精神驱动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探讨了其如何凝聚社会共识,并为各项改革措施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其次,在改革层面,本书将2014年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作者重点剖析了当年启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举措。例如,在经济领域,尽管本书主要关注政治发展,但经济改革往往与政治权力结构、利益分配以及社会治理紧密相连,因此书中会涉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所进行的探索。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如何围绕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建设展开工作。这包括对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打老虎、拍苍蝇”的表面现象,更着重于分析其背后的制度性建设,例如健全党内法规体系、完善巡视制度、以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本书还会探讨行政体制改革的进展,如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政治效能和社会满意度。 第三,在依法治国层面,2014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关键一年。本书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实施。例如,对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行了深度解读,阐释了其提出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健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机制等重要内容。本书还会探讨司法体制改革的进展,以及如何努力提升司法公正和公信力,这对于健全政治运行的法治保障至关重要。 第四,在党的建设层面,本书强调了2014年“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深入推进。作者分析了党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特别是对当年持续深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本书不仅仅记录了具体的案例,更深入分析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逻辑和制度意义。例如,如何通过强化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来净化政治生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同时,本书也会探讨党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及如何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第五,在社会层面,本书考察了政治发展如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2014年,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的转型,城镇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复杂。本书会分析政治发展如何回应这些社会挑战,如何通过改革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包括对社会治理创新的探讨,例如如何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来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如何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本书还会关注公民参与的有限空间和渠道,以及政治发展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寻求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变化及其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影响。2014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在 G20、APEC 等多边框架下的积极参与。本书会分析这些外交活动如何与国内政治发展相互呼应,如何通过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来服务于国内的现代化建设。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的结合。在宏观层面,它勾勒出2014年中国政治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和主要脉络;在微观层面,它则深入剖析了若干具体的政策调整、制度创新、以及关键事件,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潜在影响。例如,书中可能会针对某个特定领域的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的局部推进,或者某项法律法规的颁布,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从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性的政治发展规律。 最后,本书并非止步于对既成事实的陈述,而是致力于展现政治发展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作者通过对2014年政治发展趋势的分析,试图揭示其未来的走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这为读者理解中国政治的长期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点。本书旨在为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中国政治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时代脉搏。 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准确,论证有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量参考了官方文件、学术研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并运用了比较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呈现出一个客观、全面、深入的中国政治发展图景。整部作品不仅是对2014年中国政治发展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和理论建构。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很少对一本关于政治研究的书有如此强烈的“沉浸感”。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规避了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叙事。它没有将所有现象都归因于单一的力量,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各种力量——自上而下的改革意愿、地方精英的利益维护、社会新兴力量的诉求、以及意识形态的迭代——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或阻碍着整体进程的。读到关于权力结构调整的部分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观察一个庞大有机体在应对内外压力时的自我重塑过程。作者的措辞非常谨慎和审慎,很少使用过于绝对的词汇,而是偏向于描述“趋势”、“张力”与“可能性”,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更为成熟和可信。对于任何想跳出碎片化新闻信息,寻求一个系统性框架来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演变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极好的起点。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年度性的回顾性著作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对已发生事件的简单罗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不是在做“年鉴”,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病理学”分析。作者对政治周期、制度惯性与外部冲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比如,书中对某些关键领导人交接期和重大突发事件后,政治话语体系如何迅速进行“再对焦”的过程描写,非常具有洞察力。那种描述,不是简单的事件复述,而是深入到了话语权争夺的层面,分析了新的叙事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用以巩固新的政治共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赋予了一副“政治X光片”,能够穿透日常表象,看到结构深处的骨架和运作的逻辑。它提供了一种连续的、有机的历史感,而非孤立的事件快照,这对于理解未来走向也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和整合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能感觉到作者在这上面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它不仅仅是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和总结,更像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将看似分散的政治事件、经济政策变动、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都串联成了一张有机的网络图谱。特别是书中对特定区域(我记得有几章重点分析了几个沿海省份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差异)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它揭示了中央政策在不同地理、文化背景下的“在地化”过程,即同样的指令是如何在不同的地方实践中被重新诠释和执行的。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统一性”的理解,认识到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地方能动性依然是政治实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变量。

评分

初翻开这本大部头时,我其实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毕竟“政治发展进程”这个主题本身就容易陷入概念的泥沼。然而,作者的文笔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支撑,又擅长用具体的案例来印证观点,读起来丝毫没有冷冰冰的教科书味。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派系在意识形态塑造上的微妙角力,描述得就如同在看一场高智商的棋局,每一步看似不经意的调整,都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图。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时髦词汇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不再将其视为一个抽象的目标,而是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在基层实际遇到的文化和利益藩篱。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很好,总能在宏观的趋势分析和微观的细节描摹之间流畅切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信息密度。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它就像一面透镜,将近些年来中国政治生态的那些微妙变化和深层脉络清晰地聚焦在了我的眼前。我过去总觉得官方的报告和一些宏观的分析文章读起来有些隔靴搔痒,抓不住实质,但这本书不同,它似乎真的深入到了那些决策的边缘地带,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描绘了政策制定的复杂博弈和执行过程中的地方差异。尤其对某些关键性的改革试点,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结果的简单褒贬,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力和阻力,那些关于地方官僚体系的适应性调整,以及中央权威如何以一种“弹性”的方式向下渗透,都写得极为生动。读完之后,我对过去几年我们看到的那些新闻事件,都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张力与变数。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政治,绝不能只看顶层的宏伟蓝图,更要关注那些微观层面的互动与磨合。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套观察世界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