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幸福心理学
定价:49.00元
售价:35.8元,便宜13.2元,折扣73
作者:严瑜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010156361
字数:
页码:2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幸福是什么?如何测量?什么能带来幸福?幸福的后果?如何预测幸福?不同文化的幸福是否有差异?如何变得更幸福?人们从未停止过对于幸福的哲学命题的思考,幸福一直被视为人们生活的终目标和国家状态的评判标准……
《幸福心理学》不仅对幸福心理进行了追根溯源,剖析了幸福的真谛、美德和优势等人格特质与幸福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对个体心理幸福的价值,而且探索了如何使幸福心理体验、如何推动工作投入增进幸福力量、如何设定人生意义和目标来谱写幸福的密码,并讨论了幸福的误读以及幸福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希望《幸福心理学》的出版是心理学者探索幸福科学无尽理论的开始,是人们提升美好幸福生活迈出的关键一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幸福心理学》:
他们发现,过高的幸福水平并不尽然都是好的,也有可能因为产生的积极情绪给个体的想法与行为提供不合适的信号,而产生一些有害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幸福水平是较好的呢?他们通过分析一些数据集(包括世界观调查的数据、伊利诺伊州数据、美国大学生及以上数据、澳大利亚青年数据、德国和英国固定样本数据)得到了一些答案。首先,幸福的佳水平会根据生活领域的不同而不同。在志愿工作和关系领域中,高的幸福水平即为佳水平。与此相反,在包括收入和获得教育的成就领域中,幸福的佳水平则是适中(但仍比较高)的幸福水平。其次,对于不同个人价值定位的人来说,幸福的佳水平不同。对于成就优先的人来说,中等水平的幸福往往是佳的;而对定位于志愿工作和关系优先的人来说,高水平的幸福往往是佳的。此外,幸福的功能水平也可能根据个人人格构成、环境等不同而不同。
(二)幸福的研究要往何处呢?
在有关幸福的研究中,有一些等待解决的议题,他们都可归属于幸福一个经验主义的天性,换句话来说,他们可以由沉默直接回答。因此,我们相信不论这些议题有多复杂,得到终结果只是时间的问题。类似的,幸福各种组成要素(例如,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生活满意度)的根据和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重要却仍未被研究的主题。学习更多幸福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能够极大地使这个领域获利,例如瑞夫和辛格的心理幸福感的概念以及瑞安和德西的自主决定模型。
另一个我们认为十分重要和适时的主题是宗教信仰与幸福之间的联系。近的公开争论围绕着几《幸福心理学》展开,这些书将宗教信仰视为“对虚幻事物一种不合理的信奉”(哈里斯,2005;道金斯,2006),同时人们也争论,即使是适度的宗教信仰对人类也是很有害的。因此,人们应更加强调对严密研究的需要,主要是针对宗教的代价和收益。
在另一方面,和我们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问题,需要更多有价值的评价,这些评价在本质上应该更偏向哲学而不是经验主义。这些问题的其中之一就是,幸福是否应该成为正规教育的目标?我们作为研究幸福的学者明确相信,启发人们在哪里确实可以找到幸福,这是很有价值的。
教育终目标是否应该是使人们开心?这并不是一个能直接回答的问题,但通过有关数据的累积,以及对这些数据含义的深度哲学讨论,我们可以慢慢接近这个问题的答案。另一个具有相似价值的问题,国家政策的目标是否应该是公民的幸福?从亚里士多德到杰瑞米·边ib,大量的哲学家们相信答案应该为“是”,一些社会改革派也同意这些哲学家们的看法。威廉·贝弗里奇建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福利国家模式,他发现,的目标并不是和平年代统治者的荣耀,也不是战争年代竞争的胜利,而是公民的幸福。近,一些心理学家建议,除了时下普遍的经济和社会指引外,应该建立一种幸福索引,去指导人们决策(迪纳、塞利格曼,2004)。
(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怀特相信:“心理学家们给出如何变得幸福的具体建议,并没有比普通人的建议好,事实上,或许更差。他们通常并没有了解足够的相关事实,也没有抓住正确的人物性格。”(怀特,2006)
我们的讨论表明,虽然一些思想家眼中幸福的本性是敏锐且深奥的,但许多其他心理学家对此抱有争论,这些争论却无法被合适的资料所证实。这个的想法引出了有关幸福重要的问题,然而他们的回答大部分时间却是相互驳斥的。通过研究心理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给出关键性问题以简单的答案,然而这关键性问题已经烦恼思想家们数千年了。
……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单方面的对话。作者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关于幸福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而我作为读者,却很少能找到共鸣的节点。它所描绘的幸福,似乎是属于少数“觉醒者”的,他们能够轻松地跨越障碍,拥抱积极。然而,我所经历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有时候,仅仅是维持内心的平静,就已经耗费了巨大的精力。书中关于“如何应对负面情绪”的论述,也总让我觉得有些“治标不治本”。它教会你如何“压制”或者“转化”负面情绪,但却没有深入探讨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在某些情况下的必要性。我更愿意相信,负面情绪也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或许有其更深远的意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本“幸福生存指南”,它提供了一些“生存技巧”,但却没有让我真正理解“生存的意义”。我希望能够读到一本更具人文关怀、更能理解人性复杂性的书籍,它能够拥抱生活中的阴暗面,并从中找到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幸福的说明书”,它列出了各种“幸福组件”,并告诉你如何“组装”它们。然而,我总觉得,幸福不仅仅是这些组件的简单叠加,它更像是一种“有机体”,需要时间和环境的滋养才能生长。书中反复强调“内在力量”和“个人责任”,这固然重要,但我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幸福的获得,也离不开与他人的连接、社会的认同,以及对更宏大意义的追寻。这本书的论述,似乎将幸福的焦点过于集中在个体身上,而忽略了外部世界的广阔和人际关系的深度。我曾在书中看到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介绍,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有些“片面”。它似乎只展示了“积极”的一面,而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消极”以及如何与之共处,却着墨不多。我渴望读到一本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理解生活复杂性,并从中找到安宁和力量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并没有完全满足我的期待。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期待中的“顿悟”。它像是一杯温水,虽然不至于难以下咽,但也缺乏令人振奋的口感。书中对“幸福”的定义,让我觉得有些流于表面,过于注重那些外在的、易于量化的指标,比如“积极情绪的频率”、“生活满意度”等等。我一直在思考,真正的幸福,是否真的可以通过量化来衡量?或者说,那些藏匿在内心深处的、难以名状的喜悦和满足,才是幸福的真谛?这本书的论述,让我感觉到一种“标准化的幸福”,仿佛只要按照书中的步骤去做,就能复制出一个“标准幸福个体”。然而,我认为每个人的幸福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与个人的经历、价值观、以及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这本书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理想化,它似乎忽略了生活中的很多“灰色地带”,以及那些无法用简单道理解释的复杂情感。我更希望能够从书中获得一种“启发”,而不是一套“解决方案”。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感”。它就像一道精致的甜点,入口香甜,但回味却略显寡淡。书中对于“幸福感”的描述,充满了各种美好的愿景和理想化的情境,让我一度以为,只要掌握了书中的几个“秘诀”,就能立刻抵达幸福的彼岸。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却发现现实远比书本描绘的复杂得多。那些被反复提及的“感恩”、“积极肯定”等技巧,在某些时刻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很快就会被现实的压力所淹没。我总觉得,这本书过于简化了幸福的构成要素,将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量化、可以训练的能力,而忽略了生活中那些更深层次的、更难以言说的情感需求。比如,亲密关系的维系、自我价值感的实现、甚至是与世界的连接感,这些都不是通过简单的“积极思维”就能一蹴而就的。它似乎更侧重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调节,而对于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却着墨不多。这让我感觉,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工具,但却没有给出“如何构建一个能让幸福生长的土壤”。
评分这本书我买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总觉得读起来有些吃力,不是内容本身有多难懂,而是它传递的观点,总让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抵触。书中反复强调积极思维的重要性,似乎一切不顺都源于心态的偏差,我虽然也认同积极的态度能带来改变,但有时候,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其根源并非仅仅是“想不开”。比如,当面临经济压力时,仅仅告诉自己“要乐观”似乎有些苍白无力,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我更倾向于认为,幸福的获得,是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社会支持、资源分配等客观因素,未免有些失之偏颇。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各种人生困境时,总是能轻易地找到一个“心理重建”的方案,但对于那些深陷泥潭、举步维艰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论调,或许只能带来短暂的慰藉,却无法触及根本。我一直在思考,真正的幸福,究竟是可以通过一套固定的方法论去习得的吗?还是它更像是一种流动变化、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这本书的论述,让我产生了更多关于幸福定义和实现路径的疑问,虽然它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角度,但远未触及我内心深处的困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