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定价:35.00元
作者:朱滢 伍锡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与各自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包括母亲,这是中国人自我*显著的特点;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国人既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发展出双文化自我;人们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和谐,也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奋斗。本书是继《文化与自我》进一步阐述中国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与自我》曾被现代哲学家张世英(1921- )称为“一本佳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
目录
讲 漫谈自我第二讲 文化与自我
作者介绍
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有吸引力,一种沉静而内敛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沉的思考。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像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探索。标题“寻找中国人”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仿佛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理解“我们是谁”,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身份的追寻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读者经历一段关于身份认同的旅程,可能会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它可能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和对话。这种开放式的探索,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可能触动心灵。我很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以及那种“中国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又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了。书页的纸张很好,摸起来有种温润的感觉,翻阅时沙沙的声响也令人心旷神怡。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那种留白的处理,仿佛给了读者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标题“寻找中国人”这几个字,直接点明了核心主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民族文化、集体意识、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的讨论。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构建这个“寻找”的过程。是像一个侦探一样,从各种线索中拼凑出真相?还是像一个旅行者,游历四方,从不同的风景中捕捉到“中国人”的痕迹?我倾向于认为,它会是一场充满智识挑战的旅程,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民间传说,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阅读的过程,也许会是一种既需要理性分析,又需要感性体悟的体验。我期待它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某种联系的契合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有一种静谧的力量,初见之下,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度。标题“寻找中国人”字眼朴实却引人深思,它勾勒出一种普遍的追问,仿佛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试图锚定自己的根源。我预感这本书并非一篇简单的社会学或历史学分析,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一次对民族精神内核的探寻。作者可能并没有设定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与解读,引领读者一同踏上这段追寻的旅程。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塑造着独特的精神特质。我期待它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是谁”的哲学命题,去感受那份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与时代精神的深刻洞见,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引发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
评分手捧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稳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的风格,恰恰烘托出标题“寻找中国人”所蕴含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召唤,呼唤着对自身身份的深层审视。我猜想,这本书的写作必然浸润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历史以及当代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它可能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开放式的探索日志,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富有启发性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捕捉那些构成“中国人”特质的点点滴滴。我会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观点,去解读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文化符号,去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与演变。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引子,激发我内心深处对“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追问,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自觉和成熟的姿态,去理解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这是一本封面设计极具艺术感的书,它传递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与标题“寻找中国人”所承载的意义不谋而合。我拿到它时,便感受到一股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标题本身就足以引起广泛的共鸣,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我是谁”的追问,尤其显得迫切。我预计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度对话,作者很可能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种更加精妙的方式,引导读者一同去体验和感悟。它或许会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乃至个体经验出发,编织出一幅关于“中国人”的复杂画卷。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角度,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集体身份的深层力量,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可能是一次智识上的启迪,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