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9787303215263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97873032152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滢 伍锡洪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认同
  • 民族心理
  • 中国社会
  • 自我认知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文化
  • 思想文化
  • 当代中国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5263
商品编码:2962714660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定价:35.00元

作者:朱滢 伍锡洪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30321526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是谁?我有什么特性?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自我”与各自的文化有什么关系?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中国人的自我包括母亲,这是中国人自我*显著的特点;中国人的自我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国人既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影响,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发展出双文化自我;人们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和谐,也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奋斗。本书是继《文化与自我》进一步阐述中国人之自我的另一本著作。而《文化与自我》曾被现代哲学家张世英(1921- )称为“一本佳作”。

内容提要


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发现中国人独特的自我品质。作者提出,自我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从儒家孝文化看,中国人是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不是独立的个体。

目录


讲 漫谈自我第二讲 文化与自我

作者介绍


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摘


序言



《镜鉴:一段民族意识的觉醒之旅》 序言 在一个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万花筒中,各式各样的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在眼前飞速变幻。在这股洪流之中,个体该如何安顿自我?一个民族,又该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定位自己,找寻那条独属于自己的道路?《镜鉴》一书,正是试图以此为起点,深入探究中国人自我认知变迁的轨迹,以及这种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动力与时代回响。它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更非空泛论述抽象概念,而是试图通过梳理一系列关键的历史节点、思想流派、社会实践,勾勒出一幅中国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动态图景。 第一章:破碎的镜像——晚清的困惑与重塑 1840年,一声炮响,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更彻底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世界观。曾经自视甚高的“天朝上国”,在坚船利炮面前暴露了其脆弱与落后。这种剧烈的冲击,如同将一面精心打磨的铜镜摔碎,碎片纷飞,映照出的是前所未有的迷茫与焦虑。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目光投向晚清士大夫阶层。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也是最痛苦的承受者。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尝试,再到维新变法,每一次尝试都饱含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焦虑,以及对中国自身文明价值的挣扎。他们开始审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思考其在新时代的价值与局限。在西方工业文明和政治思想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对“中国性”的理解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中心论转向多元化的审视。 我们还将考察近代知识分子在思想启蒙上的努力。严复、梁启超、辜鸿铭等思想家,他们的译著、文章,无不承载着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消化,对中国未来的探索与构想。他们引介了进化论、民权思想、民族主义等新观念,这些观念如同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中国人僵化的思维模式。然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关于“中国”的定义,关于“中国人”的身份,开始在痛苦的现实中被反复拷问和重新定义。从“辫子”到“国民”,从“臣民”到“公民”,身份认同的转变,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呐喊。 第二章:激荡的洪流——民国时代的思想变奏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以及更为深刻的思想混乱。民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空前活跃但也极其分裂的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如同一场文化上的“大爆炸”,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进的批判,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试图彻底告别过去。 本章将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及其思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他们关于白话文、新文学、妇女解放、教育改革的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也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他们对“五四”精神的阐释,对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西方思潮的吸纳,构成了民国时期思想图景中最具冲击力的一面。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这个时代涌现的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各种激进的、保守的、改良的思潮交织碰撞,深刻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国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中国,成为了萦绕在无数人心头的问题。对“中国”的忠诚,对“国民”的责任,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在这一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第三章:重塑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认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强烈的集体色彩。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旨在构建一个高度统一、具有共同目标和价值体系的民族。 这一章将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思潮与集体认同的构建。通过分析当时的宣传、教育、文化产品,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国民性”被积极塑造。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阶级斗争,以及对“人民”概念的突出,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人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集体中寻找价值,在国家叙事中定位自我,成为了普遍的社会心理。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这个宏大的集体叙事之下,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复杂性。即便是在强调共性的年代,个体依然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这个时代,并试图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对“理想”的追求,对“新社会”的建设,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对尊严和幸福的渴望,共同构成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四章:多元的回归——改革开放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经济的腾飞,对外开放的扩大,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多元化。曾经被高度统一的集体认同,开始面临来自个体声音的挑战。 本章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自我认知是如何发生深刻变化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实现。西方文化的涌入,互联网的普及,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视野和更多元的思想选择。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集体意识”到“个体权利”,这种转变是深刻而多层次的。 我们将分析在这个时期,各种新兴的社会思潮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生长,比如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的悄然兴起。个体开始从宏大的集体叙事中抽离,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欲望、品味,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反思,也成为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现象。在多元化的浪潮中,中国人重新寻找那些能够代表自己、定义自己的元素。 第五章:未来的回响——当代中国人的身份焦虑与探索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国际地位的提升,都为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然而,在这份自信的背后,也潜藏着新的身份焦虑与探索。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聚焦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以及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都使得当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更加多元、也更加模糊的特点。一方面,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个体对个人价值、人生意义的追寻,对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的思考,也日益凸显。 我们将探讨当下中国人所面临的典型身份困境,例如,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平衡个人事业与家庭生活?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形成独立思考?以及,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中国人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充实? 《镜鉴》并非要给出一个最终的答案,因为关于“中国人”的定义,关于“自我”的探索,注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它所希望的是,通过回顾过去,反思当下,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能否像一面镜子,照见自己,也照见我们所处的时代,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也更从容地走向未来。这本书,旨在成为一面镜子,邀请每一位读者,一同参与这场关于“中国人”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有吸引力,一种沉静而内敛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标题,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沉的思考。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不像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探索。标题“寻找中国人”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仿佛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试图理解“我们是谁”,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身份的追寻显得尤为重要。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读者经历一段关于身份认同的旅程,可能会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剖析“中国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它可能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和对话。这种开放式的探索,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也更有可能触动心灵。我很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以及那种“中国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又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了。书页的纸张很好,摸起来有种温润的感觉,翻阅时沙沙的声响也令人心旷神怡。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那种留白的处理,仿佛给了读者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间。标题“寻找中国人”这几个字,直接点明了核心主题,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关于民族文化、集体意识、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的讨论。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构建这个“寻找”的过程。是像一个侦探一样,从各种线索中拼凑出真相?还是像一个旅行者,游历四方,从不同的风景中捕捉到“中国人”的痕迹?我倾向于认为,它会是一场充满智识挑战的旅程,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民间传说,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阅读的过程,也许会是一种既需要理性分析,又需要感性体悟的体验。我期待它能够拓展我的视野,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甚至能够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某种联系的契合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种静谧的力量,初见之下,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度。标题“寻找中国人”字眼朴实却引人深思,它勾勒出一种普遍的追问,仿佛在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在试图锚定自己的根源。我预感这本书并非一篇简单的社会学或历史学分析,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一次对民族精神内核的探寻。作者可能并没有设定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与解读,引领读者一同踏上这段追寻的旅程。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塑造着独特的精神特质。我期待它能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是谁”的哲学命题,去感受那份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与时代精神的深刻洞见,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引发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思考。

评分

手捧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稳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简洁的风格,恰恰烘托出标题“寻找中国人”所蕴含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召唤,呼唤着对自身身份的深层审视。我猜想,这本书的写作必然浸润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历史以及当代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它可能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开放式的探索日志,作者以一种审慎而富有启发性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捕捉那些构成“中国人”特质的点点滴滴。我会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不落俗套的观点,去解读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视的文化符号,去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与演变。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引子,激发我内心深处对“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追问,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自觉和成熟的姿态,去理解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

这是一本封面设计极具艺术感的书,它传递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质感,与标题“寻找中国人”所承载的意义不谋而合。我拿到它时,便感受到一股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标题本身就足以引起广泛的共鸣,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我是谁”的追问,尤其显得迫切。我预计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深度对话,作者很可能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种更加精妙的方式,引导读者一同去体验和感悟。它或许会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乃至个体经验出发,编织出一幅关于“中国人”的复杂画卷。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角度,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集体身份的深层力量,以及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可能是一次智识上的启迪,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刻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