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
原价:21.80元
作者:陈海涛 主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121167027
字数:305000
页码:1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职业技能提高的目的。·帮助学生通过实际经验和书本知识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基本的工作技能。
内容提要
本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的基础任务为载体,强调课程学习与真实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理念设计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与实际工作岗位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和基本经验。本书设计的学习情境主要包括光纤光缆认知,光缆线路维护与施工基础,电路调度与光纤连接,小型光端机安装、使用与基本维护,sDH基本原理和设备日常维护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3-4个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不仅可以作为中、高职通信专业的学习教材,也可以作为通信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用书。
目录
学习情境一 光纤光缆认知 任务一 光纤通信基本知识认知 一、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二、光波波谱 三、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四、光纤通信的特点和系统分类 任务二 光纤性能和导光原理认知 一、光纤结构和分类 二、光纤传输原理 三、光纤的主要特性 四、光纤标准 任务三 光缆识别 一、光缆的种类与结构 二、光缆型号认知与识别 三、光缆的端别识别 巩固与提高学习情境二 光缆线路维护与施工基础 任务一 常见光缆线路设施基本认知 一、光缆线路主要设施 二、标石的埋设要求与编号识别 任务二 光缆线路基础维护 一、光缆线路维护基本常识 二、线路维护的分类 三、几种常见的日常维护工作 四、护线宣传 五、光缆线路隐患防范 六、“三盯”工作 任务三 光时域反射仪的使用和后向散射信号曲线分析 一、光时域反射仪(0TDR) 二、0TDR的操作过程和参数设置 三、背向散射信号曲线的基本分析 四、0TDR基本应用 任务四 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过程认知 一、施工准备 二、施工要求 三、竣工移交 巩固与提高学习情境三 电路调度与光纤连接 任务一 2M同轴电缆接头的制作 一、同轴电缆 二、2M同轴电缆接头的制作 三、对线 任务二 DDF、ODF结构和用途认知 一、DDF设备 二、DDF标签命名规范 三、0DF设备 四、0DF标签命名规范 五、应用举例 任务三 光纤连接器认知和使用 一、光纤连接器认知 二、光纤连接器的使用 三、新一代光连接器的发展趋势 巩固与提高学习情境四 小型光端机安装、使用与基本维护 任务一 小型光端机安装 一、光端机相关知识 二、小型光端机安装 任务二 光端机性能测试 一、光端机测试准备 二、光端机测试 任务三 光端机基本维护 一、光端机的使用、保养方法 二、基本维护 三、常用仪器、仪表简介 巩固与提高学习情境五 SDH基本原理和设备日常维护 任务一 PDH和SDH基本原理认知 一、准同步数字体系 二、SDH基本原理 任务二 传输机房SDH设备日常维护 一、传输机房设备介绍(以华为设备为例) 二、日常维护事项 任务三 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和例行维护 一、设备例行维护 二、任务操作 任务四 常见机房设备简单告警的处理 一、告警的概念和类型 二、常见告警分析与处理 巩固与提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初次翻阅时,我曾担心内容过于庞杂而难以消化。然而,作者对知识的组织能力,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的章节过渡极其自然,无论是从光波导理论到光纤拉制工艺的转变,还是从基础的单通道传输到复杂的WDM系统设计,逻辑链条都保持着极强的连贯性。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关键概念回顾”和“工程挑战反思”环节,这使得在复习和巩固知识点时效率大大提高。对于我这个需要频繁进行技术汇报和方案论证的工程师来说,书中引用的诸多国际标准(ITU-T等)的最新版本信息,是极为宝贵的参考资料,省去了我大量查阅官方文档的时间。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长时间阅读后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前瞻性于一体的重量级著作,它成功地将光通信领域横跨基础物理、器件工程、系统集成和网络运维的复杂知识体系,提炼成了一部清晰、可靠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会稍微偏向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前瞻性。在我看来,判断一本技术书籍的深度,关键在于它如何处理那些尚未完全成熟、仍在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这本书在处理“超高比特率传输”和“量子通信接口”等章节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止步于现有的100G/400G标准,而是勇敢地探讨了800G乃至Tbps级别的挑战,比如非线性效应的抑制和新的编码方案(如Probabilistic Constellation Shaping, PCS)。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将光通信技术与新兴的AI/机器学习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分析了如何利用AI算法优化网络资源的动态调度和故障预测。这表明作者紧跟科技脉搏,将传统的光通信学科提升到了一个交叉学科的高度。如果你想了解的不仅仅是现有的光纤网络如何工作,而是想知道未来十年光通信会走向何方,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完全可以支撑起这种思考的。它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一套工具箱。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技术应用”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应用”往往只是对技术的简单罗列,缺乏深入的洞察力。但《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用为本”。它的结构安排非常符合项目实施的逻辑:先建立光通信的物理层认知,接着深入到关键的传输系统设计,最后才是面向特定场景的应用拓展。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数据中心内部互联(DCI)和城域网应用的那几章。面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流量,传统的光模块和传输方案面临巨大挑战,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痛点,而是详细介绍了硅光技术(Silicon Photonics)的最新突破,以及如何利用相干检测技术来提高频谱效率。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技术专家,更像是一位行业趋势的预言家,他所描述的未来架构,正是我们团队目前正在规划的方向。这本书的图表制作精良,复杂的眼图和星座图分析都配有详尽的文字注释,对于提升图形化理解能力非常有帮助,绝非一般的教材能比拟。
评分我是一位在传统电信领域工作多年的老兵,深知理论和实践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市面上很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的学院派叙事,读完后总感觉抓不住重点,无法落地;要么就是纯粹的工程手册,操作步骤详尽,但背后的原理却语焉不详。然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完美地搭建起了这座桥梁。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器件原理时的那种务实态度。比如,对DFB激光器和SOA(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分析,绝非简单罗列,而是结合了实际的噪声特性和串扰问题进行剖析,这对于设计和优化实际的通信链路至关重要。读到关于光网络架构的部分,作者对SDH、OTN到最新的Flex-Grid DWDM系统的演进路线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对骨干网的迭代逻辑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我个人而言,最实用的是它对“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的关注,书中详细阐述了光纤链路的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方法,这些都是日常运维中能立刻用上的“干货”。这本书成功地将“光”的物理现象、电子的信号处理以及复杂的网络管理揉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光纤通信技术及应用》的书,光看书名就感觉内容会很硬核,但实际读起来,体验出乎意料地流畅。我一开始对光纤通信这个领域了解不多,只知道大概是网络基础的某个环节,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像是带着你一步步走进一个精密复杂的迷宫,然后又清晰地指引出每条路径的意义。书中对光纤的物理特性、信号的传输原理,乃至各种调制解调技术的剖析,都做到了深入浅出的平衡。举个例子,讲到色散管理那块,本来枯燥的数学模型,作者硬是结合了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说明,让你能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需要这些复杂的补偿技术。特别是关于最新的空分复用和轨道角动量(OAM)传输的研究进展,这部分内容绝对是走在了行业前沿,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未来通信的无限可能。总的来说,它不是那种只堆砌公式和参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工程师耐心地为你答疑解惑,让你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对整个光通信产业链的布局也有了宏观的认识。如果你是初入此道的新手,这本书会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是业内人士,里面对新兴技术的深度探讨也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