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9444

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97875113694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文熙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传统文化
  • 季节知识
  • 图解
  • 全彩
  • 科普
  • 民俗
  • 农业
  • 自然科学
  • 儿童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9444
商品编码:296278048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十四节气知识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售价:49.6元,便宜18.4元,折扣72

作者:文熙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1369444

字数: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也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通过对太阳、天象的不断观察,开创出了节气这种独特的历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变得科学和丰富,到距今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n

起初,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的历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比如“芒种”这个节气,说的是这个时期的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要抓紧时间收割。这个节气同时也是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谷、黍、稷等)播种的时期,倘若错过了就可能造成歉收。在这一时期,农民既要抢收,又要播种,是一年之中繁忙的季节,因此又称该节气为“忙种”。渐渐地,人们发现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饮食、起居、养生、节日民俗等。科学证明,这二十四个节气对人体的影响是不相同的,在不同节气中身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现象,人们根据身体的情况采用健身或是饮食的方式加以调节和改善,使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n

二十四节气之中更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北宋哲学家程颢有一首题为《秋日偶成》的诗,诗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诗中用自然法则来展现人生的哲理。无论是“静观万物”,还是享受春夏秋冬“四时佳兴”,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在讲述气象变化的同时,也在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更是在讲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二十四节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们总是在季节的交替中生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些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这些自然现象与二十四节气也都是分不开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和自身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人们来说也就更加重要。不论你去到地球上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二十四节气相伴而至。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伴随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人们和地区。

n

由此可见,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服务百姓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书中随文配图近千幅,用图解的方式展现二十四节气知识,清晰明了,别具特色。生动的图画与经典的传统文化知识完美融合,相映成趣,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n


内容提要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知,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n


n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

★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


n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


目录


n

n

n

n

n

n

n

n

n

n


作者介绍


文摘


n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

n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确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n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n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包含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n

古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n

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其中,每月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15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n

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含义如下:

n


n


n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

n

广大农民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远古时期就很重视掌握农时。因为只有掌握农时,才能按照农时从事农事活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掌握农时就是掌握节气气候的变化规律。初人们是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人们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事活动。

n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书中有物候的详细记载。《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的变化规律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n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鹖冠子》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n

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以“天象”观测来掌握节气气候,仍然显得比较粗疏、缺乏准确。于是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人们意识到日照时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获得的经验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n

随着“两至”“两分”的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4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详细记载了8个节气,而且还有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等内容。

n

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利用和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日益精细与复杂,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这就使得在天时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于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16个节气。这16个节气是: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历时三四千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

n

从此以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前进。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特别意义的时段,有了更细致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应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含义,已经不仅仅是节气的名称所能表示的了。

n

n


n

第2章

n

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n

节气与太阳历

n

太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简称阳历,又称“公历”。

n

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把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它是太阳历的一年。起初确认一个回归年约为365日,随后经过科学精密计算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

n

古埃及的太阳历经过两次组织修改,才形成当今世界通用的太阳历。次是在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主持修改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修改后实施四年一闰,即“恺撒历”。第二次是在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组织修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历法称“格列历”。格列历规定每400年减去3个闰年,也就是当今世界广泛应用的太阳历,即公历。

n

格列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n

由于格列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列高利历的。

n

古埃及的太阳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大月为31天;2、4、6、9、11为小月,小月中除2月份外均为30天。2月份平年是28天,闰年(四年一闰)是29天。公历纪元,相传是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元年。中国于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正式开始采用公历。

n

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按照历法的定义也是一种历法,可以称为“节气历”,它和古埃及的太阳历可谓并驾齐驱。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朝,先民们通过土圭观察日影的变化确立了“二至”“二分”节气,又通过“二至”“二分”节气的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是365366天的论断。又根据日影长短变化的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的规律,相继确定了“四立”节气。仅凭这“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便勾画出了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鉴于节气历是依据日影变化的规律所制定,本身又能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后来又发展为15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为12个月,这足以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4000年前创建的中国式的太阳历。

n

节气与太阴历

n

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4200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先采用。

n

阴历一年有12个月,单月是大月(30天),双月是小月(29天),全年共有354天。12个朔望月共为354~367天,二者一年相差0~367天。若不予以调整,经过40年后,其朔望日期便完全颠倒。因此阴历需要安排“闰年”来调整,办法是每30年中给规定的11年中的每年后一月加1天。阴历经过这样的自我调整以后,每30年和月相的步调差16~8分。并且,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转,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阴历大月或连续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n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它们同时产生于4000年前夏朝的前期,当时曾一度对两种历法分别并用。用节气历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运用阴历主要来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区的人们根据阴历月相判断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时间等。

n

直到今天,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分别并用。

n

节气与阴阳合历

n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在夏朝制定的,因此在历史上长期称其为“夏历”,近代改称为“农历”。

n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365天,而阴历的一年是354天,二者一年相差11天,经过一定年限后,在阴历的年月中寒暑的日期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给阴历增加天数、设置闰月,设置闰月的阴历年份称作“闰年”。

n

刚开始采取三年一闰,但还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两闰,却又超过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闰,仍差两天。经过反复观测实践,终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那么“十九年七闰”,闰月设置在哪年哪月呢?经过验证考虑,闰月设置于阴历的年、月份中没有“中气”的月份。

n

由于节气的相间日数是15天左右,而阴历的一月是29.5天,因而在阴历月份里的节气日则逐年逐月向后移动,大约每过2.8年,就有一月的“中气”移出该月的月末,形成该月没有“中气”。这就是无中气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为闰月,并以紧靠的上一月的月号为闰月的月号。例如,紧相连的上一月是阴历的四月,那么闰月便是闰四月。其他的调整办法依次类推。

n

在阴历的每19个年份中,将会出现7个年份中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于是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即7个闰年,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将阴历和节气历相结合,设置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大的好处是使阴历的年月变化和寒暑的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将不会出现“寒冬”腊月挥扇过春节;穿着棉衣过“三伏”的现象。

n

节气在阳历、农历中的日期

n

二十四节气和阳历历法,均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

n


n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个月的6日或21日,下半年在每个月的8日或23日,前后相差12天。

n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历年变动较大。因为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12个月只有354天,逢闰年,又增加了29天或30天。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动很大,同一节气日甚至相差20余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比较紊乱,不易记忆,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例如,立春节气日在阳历中均是2月4日,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闰年,则是正月和十二月份两头立春,闰年的第二年,农历全年又没有立春节气,或者只是到了农历十二月才有立春节气。农历闰年后的第三年又恢复到仅在正月有立春节气等现象。

n


序言


n

n

n

n

n

n

n

n

n

n



《二十四节气:古人的智慧,自然的韵律》 序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有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农事历法,它以精妙的视角观察宇宙运行的规律,洞察自然的周期变化,并将之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便是二十四节气。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更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走进二十四节气的奇妙世界,感受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自然韵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章:二十四节气溯源——时间的长河,智慧的凝结 二十四节气,顾名思义,是将黄道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十五度,由此产生的二十四个节气点。这一历法体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史前萌芽: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已开始观察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并依据天象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符,到甲骨文中零星记载的关于天文现象的记录,都暗示着早期人们对天时变化的敏感。 奠基与完善: 战国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规律,并开始尝试将一年划分为更精细的时间段。屈原在《离骚》中“日照乎旦,月盈于晦”的诗句,以及《吕氏春秋》中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等节气的初步描述,都表明了当时对节气概念的认知已初具雏形。 体系的确立: 汉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天文历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汉书·律历志》中对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划分、名称以及它们与气温、物候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标志着二十四节气体系的正式确立。这一体系的形成,得益于对天文、地理、气象、农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堪称古代科学的伟大结晶。 历代传承与发展: 历代王朝在继承和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校正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的自然规律。例如,唐代的《崇玄历》、宋代的《崇天历》等都对节气的精确度有所提升。直到明代《授时历》的颁布,二十四节气才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稳定的历法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节气的流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乐章 二十四节气,如同大自然的脉搏,精确地描绘着一年的季节更迭与气候变化,也预示着万物生长的周期律动。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时令特征和物候变化,共同谱写着一首生命的乐章。 春季(立春至谷雨): 春,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立春: 冰雪消融,大地回暖,万物开始萌动。“东风解冻,蛰虫苏醒”,农民开始为新一年的农事做准备。 雨水: 雨量渐增,滋润万物。“獭祭鱼,鸿雁来”,草木吐绿,生机初现。 惊蛰: 春雷阵阵,唤醒沉睡的生命。“桃始华,仓庚鸣,鹰始挚”,昆虫开始活跃,农事进入“春耕”。 春分: 日夜均等,阴阳平衡。“玄鸟至,雷乃发声”,气温回升,万物生长进入旺盛期。 清明: 万物生长,一片明媚。“物始芳华,燕子回巢”,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播种良机。 谷雨: 雨量充沛,灌溉农田。“萍始生,鹭鸶风”,谷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丰收打下基础。 夏季(立夏至处暑): 夏,象征着热烈、繁茂与生长。 立夏: 炎热开始,万物生长茂盛。“蝼蛄鸣,蚯蚓出”,气温升高,进入夏季。 小满: 麦类等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苦菜秀,靡草死”,气温升高,但尚未达到最热。 芒种: 麦类成熟,稻谷播种。“螳螂生,鵙峰鸣”,农事繁忙,是“种”与“收”的关键时刻。 夏至: 白昼最长,夜晚最短。“鹿角解,蝉始鸣”,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但天气逐渐转向闷热。 小暑: 天气炎热,但尚未达到最热。“温风至,蟋蟀居壁”,暑气渐浓,需要注意防暑。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腐草为萤,土润而虹”,高温潮湿,雷雨频发。 秋季(立秋至霜降): 秋,意味着成熟、收获与内敛。 立秋: 暑气渐消,秋意渐浓。“凉风至,白露降”,虽然仍有暑气,但已是秋的开始。 处暑: 炎热渐退,秋高气爽。“鹰乃祭鸟,天地始肃”,暑气终于过去,秋意渐浓。 白露: 露水凝结,天气转凉。“鸿雁来宾,燕子来,群鸟养羞”,昼夜温差增大,草木渐凋。 秋分: 日夜均等,阴阳平衡。“雷始收声,蛰虫坯户”,秋意正浓,万物进入休养期。 寒露: 露水凝结,颜色更深,气温明显下降。“鸿雁来,雁喙适,菊花开”,天气转寒,需要注意保暖。 霜降: 初霜降临,气温剧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万物进入萧瑟,为过冬做准备。 冬季(立冬至小寒): 冬,象征着收藏、积蓄与蛰伏。 立冬: 冰雪初降,万物开始收藏。“水始冰,地始冻”,天气转冷,进入冬季。 小雪: 雨雪天气增多,气温进一步下降。“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雪花开始飘落,但通常不大。 大雪: 降雪量增多,天气严寒。“鶡(hé)始鸣,雉(zhì)雊(gòu),虹藏不见”,大雪纷飞,进入隆冬。 冬至: 一年中最短的一天,最长的一夜。“蚯蚓结,麋(mí)角解,水泉动”,阳气初生,预示着新的循环即将开始。 小寒: 天气寒冷,但尚未达到最冷。“鹊(què)始(shǐ)巢,雉(zhì)见(xiàn),风(fēng)清(qīng)气(qì)肃(sù)”,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即将到来。 大寒: 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鸡(jī)始(shǐ)乳(rǔ),鸷(zhì)鸟(niǎo)居(jū)巢(cháo),虎(hǔ)始(shǐ)于(yú)穴(xué)”,万物蛰伏,积蓄力量,等待春的到来。 每个节气的名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物候信息,它们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中国大地的四季变幻,也指导着人们顺应自然,安排生产和生活。 第三章:节气的智慧——古老的农谚,生活中的哲学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农谚,更是将这份智慧代代相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据。 农事指导: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提醒农人抓紧农时,早作准备。 “惊蛰一犁土,春分一犁粪”:强调惊蛰时翻土的重要性,春分时施肥的必要性。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明确了清明节气是播种瓜类和豆类作物的最佳时机。 “芒种忙,麦上场”:形象地描绘了芒种时节农人忙碌收割麦子的景象。 “夏至麦登场,小暑麦粮装”:说明夏至是收割麦子的时节,小暑时节麦子已经入仓。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提示人们白露和秋分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需注意防寒。 “霜降到来,万物凋零”:预示着霜降之后,天气会更加寒冷,植物也开始枯萎。 “小雪大雪,生地结冰”:描述了小雪和大雪节气后,气温会持续下降,土壤开始结冰。 生活起居: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告诫人们春天要注意保暖,秋天适度耐寒,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春雷响,冻(dòng)死(sǐ)象(xiàng)”:形象地说明了春雷响后,天气会骤然变冷,需注意保暖。 “吃了端午粽,才(cái)把(bǎ)寒(hán)衣(yī)藏(cáng)”:端午节后,气温逐渐升高,可以收起冬天的衣物。 “立秋一只鸡,胜过四味药”:指立秋后,可以适当进补,增强身体机能。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是中国南北方在冬至和夏至节气普遍的饮食习俗,体现了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 民俗活动: 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都与节气紧密相连,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家庭团聚、祭祀祖先的时刻,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习俗。 例如,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都与节气所代表的季节变化和生命周期息息相关。 节气中的智慧,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是对生命过程的尊重与遵循。它让我们明白,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实现和谐与共生。 第四章:节气的艺术——诗词歌赋,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 二十四节气,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时令特征,为历代文人墨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节气的自然美,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哲思。 春雨润物,生机盎然: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精准地捕捉了春雨的时令特点和滋润万物的力量。 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了春日清晨的惬意与生机。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虽然点明了“秋”,但“新雨后”的意境,也常被联想到雨水节气后的清新。 夏日炎炎,热情似火: 白居易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勾勒出夏日乡野的宁静与舒朗。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孩童般纯真的视角,捕捉了初夏荷叶初生的喜悦。 陆游“大暑难熬人欲倒,小暑尚可聊(liáo)一(yī)聊(liáo)”,生动地描绘了大暑的酷热,也体现了人们对暑热的感受。 秋风萧瑟,收获与思念: 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秋季萧瑟的景象,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是描写月夜,但“霜”字,则将思念与秋天的到来紧密联系。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秋天的意象凝练到极致,充满了苍凉的诗意。 冬雪皑皑,静谧与孕育: 刘长卿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笼寒沙,月笼(lóng)沙(shā)”,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凄美景色,以及思乡之情。 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夸张的比喻,描绘了大雪覆盖下的壮丽景象,尽管借喻“春风”,实则描绘的是冬日雪景。 王安石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了塞外冬季的严寒景象。 这些诗词作品,不仅以文字的精妙描绘了节气的景象,更以情感的温度打动人心。它们将节气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意境。 第五章:节气的传承与当代价值——连接过去与未来,活在当下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却从未因此而消减,反而历久弥新,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哲学、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通过了解和传承节气文化,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健康养生指导: 节气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养生学强调“顺时养生”,即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例如,春季宜舒展,夏季宜清热,秋季宜润燥,冬季宜温补,这些都与节气息息相关。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节气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重新审视节气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活美学与情感寄托: 节气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仪式感和诗意。无论是品尝时令美食,还是参与传统节日活动,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与自然和季节的连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节气提供了一个放慢脚步、感受生活、品味当下的契机。 当代活化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也在不断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例如,将节气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艺术展览、教育普及等领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节气文化。一些城市也开始推广“节气生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新体验节气的魅力。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的标记,更是关于自然、生命、智慧和情感的诗篇。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指导着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诗意与美好。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二十四节气,感受其中蕴含的无尽智慧,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节律。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和“温度”。虽然是图解版,但内容却非常丰富,绝非流于表面。书中对于每个节气的阐述,都深入到气候、物候、农事、民俗等多个层面,并且将这些层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它揭示了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天象、理解物候来指导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能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节气知识。我曾经在阅读其他关于节气的书籍时,感觉有些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配合着精美的图画,很多内容都变得豁然开朗。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一种与祖国传统文化对话的方式。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对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其实感知不那么敏锐了,但这本书的出现,重新点燃了我对自然节律的兴趣。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被它的“图解版”吸引,以为会是一些简单粗暴的图画配几句文字。没想到,它带来的信息量和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书中对每个节气的阐述,都包含了非常细致的观察。比如,它会告诉你立夏时节,空气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而且,它还会追溯节气的文化根源,讲述古人是如何根据这些自然变化来安排农耕、生活和习俗的。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中融入的诗意,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每个节气带来的独特氛围。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呼吸和脉搏,而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倾听这些脉搏的最佳方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怀的唤醒,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珍惜这份古老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全彩印刷的图解版,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愉悦。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智慧和自然规律,一直以来都让我着迷。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立刻就被书中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每一幅图都色彩鲜艳,构图巧妙,生动地展现了不同节气的自然景象,比如春雨绵绵的谷雨,绿意盎然的立春,或是硕果累累的秋分。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文字的叙述也十分到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每个节气的由来、气候特点、物候变化,甚至还包含了相关的农事谚语和民俗活动。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节气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描述,比如在某个节气应该吃什么养生的食物,或者有什么样的活动适合进行。这本书让我感觉,二十四节气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指南。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自然、顺应自然的艺术品。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理念非常棒。我一直觉得,学习知识,尤其是传统文化类的知识,如果能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会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就做到了这一点。全彩印刷的图解,不仅仅是插图,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科普画。比如,解释“雨水”节气时,书中配的图就能让你直观地看到冰雪消融,春雨洒落的景象;而描写“霜降”时,则会展现出万物凋零,层林尽染的秋日韵味。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物候现象的详细描述,比如在白露时节,会有“露凝而白”的现象,以及哪些植物在这个时候开始显露秋天的色彩。这些细节让节气不再是抽象的日期,而是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它甚至还包含了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养生小贴士,告诉你在这个时节应该如何调整饮食和起居,来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对于像我这样对养生比较关注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实用价值。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了解天文学上的变化,更是了解我们民族的生活哲学。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生硬地罗列节气的日期和气象数据,而是将节气与古人的生活方式、农耕实践、甚至情感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每个节气的民俗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来寄托情感,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对自然的敬畏。图文并茂的设计,让这些故事更加鲜活。比如,在描写“清明”时,书中不仅介绍了节气本身的气候特点,还提到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并且配上了相应的精美插图,让我仿佛能看到古人祭奠先祖,或是在春风中嬉戏的身影。这本书让我觉得,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