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下无谋之谋世制胜系列(贰)--观人经--古代观人 识人 用人之智慧宝鉴
:32.00元
作者:(三国)刘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46134116
字数:36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目录
原文001译文007
卷一
勾践隐忍雪国耻·003/范大夫功成身退·007/
@识人是成功的基础, 用人是成功的关键。@根据他的欲求, 判定他的为人。@表情神色, 隐含人心的所有秘密。@智者常观其言、 察其行、 辨其性情, 而后因材施用。@识人, 是因往往小的疏忽, 便会铸成大错。
卷二
曹相国为政清简·013/季扎睿智评诸侯·017/
@得人才者得天下, 失人才者失天下。@观人察质,须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不做超出能力的事, 也是智。@要重视 “中和之材”, 因它易与平庸混淆。@辨人的本质在于, 观隐蔽, 查细微, 见微知著。
卷三
晁错峻急失先机·023/晋智伯骄狂失国·028/
@借用不同性格的牵制, 坐收渔利之奇效。@全才用其均衡, 偏才扬其长避其短。@行动果断的人往往疏于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的人往往不能权变。@遵循事物的规律, 知退才能进, 事缓则国。@注意人的仪态举止, 它是心神表征; 倾听别人的声音, 它是心气显现。
卷四
张柬之正气复唐·035/燕王失察酿大乱·040/
@信任目光坚定之人, 防范目光闪烁之人。@仁爱之人, 谦恭柔和为表; 智慧之人, 明朗通达为征。@对于能干之人, 更要深入地考察他的本质。@用人忌以他人的评价代替自己的判断, 否则无异于自请祸患。
卷五
商鞅酷法殃自身·045/韩信拜将指迷津·048/沈庆之畏祸误国·051/怀王贪利失大义·053/触龙巧言谏太后·056/
@见微而知清浊, 是智者。@从一个人对待利益的态度去辨别他的本质。@用人须容人疑人, 容而不疑小智也。@仁者, 但须行丈夫之仁, 防妇人之仁。
卷六
桓温谋篡损英名·061/》,j伯温以德报怨·064/
@识则满目俊才, 不识则遍地糟糠。@不要只看一个人的才能, 更要看他如何使用才能。@辨别和使用人才, 一看能力, 二看宽仁。@只看眼前利益的人, 像即将吞钩的鱼, 祸患不远。
卷七
李世民慧眼识李靖·069/陆贾舌辩收南越·072/
@上才可以言识人, 以言服人, 以言用人。@提防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品性才能, 形于中而露于外, 可识可辨。@言谈中隐含着众多的真相, 只是会听的人太少。@了解一个人的辩才, 不仅看他是否口齿伶俐, 更要看他说得是否条理清晰。@强辩于己于人都是愚蠢的。
卷八
陆贽识患于未然·079/太宗睿智罢献瑞·082/
@不识人者 “人治”, 识人者 “治人”。@深思熟虑, 而后可洞晓先机。@见识, 须加上深入细致的思考, 才可洞悉玄机。@身临其境而保持清醒才是大智。
卷九
张辽明察定军心·087/》,J裕韬晦除桓玄·090/
@能审时者谓之明, 能韬晦者谓之智。@行动见勇猛, 安静见智慧。@要防范那些装得不聪明的人。@深藏的聪明, 总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卷十
诸葛亮智识刺客·097/王之涣酒楼赛诗·100/
@的才能是统御人才, 事必躬, 则难以做大。@细微之处常常更显露事物的本质。@能真情流露、 自然疏落的人, 是值得交往的人。@大智慧终须返璞归真。
卷十一
董晋宽柔稳危局·105/安禄山逢迎玄宗·107/
@能者深藏, 浅者外露。@逢迎的力量有时抵得上军马。@奉承是历久不衰的戏, 演员不腻, 观众不烦。
卷十二
赵括自夸遭灭顶·113/裴度功高不自居·117/
@智者常常是沉默者: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手高于头, 做强于说。@观人不应看其取得成绩前, 而应看其取得成绩后。
卷十三
李师见微知著·123/魏先生识人论事·126/
@功高不居, 不仅是美德, 更是保身的必要手段。@从喜怒言笑中, 观察一个人的情态。@蛛有丝, 马有迹, 都需仔细观察。@观察一个人的情感与神色变化, 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卷十四
韦诜慧眼选佳婿·133/尉迟恭忠勇救主·137/霍光辅政扶大汉·140/房光庭率直可·143/》,J仁轨苦读建功·146/
@骨骼挺拔、 气质清爽的人, 将取得美善的名声。@品格比才能的影响更长远。@清奇的骨骼是潜在品质, 仍须加上后天的努力。
卷十五
赵赞阴狡充忠直·153/江充设计害太子·156/
@察奸辨佞, 是为政用人之要务。@要防范那些借公正之名谋取私利的人。@观人之要, 在于不被表象迷惑, 以其目的判其是。
卷十六
祢衡裸衣骂曹相·163/似是而说贤士·166/张居正功高遭谗·170/
@一味揭人隐私而不徇私情的人, 貌似公正, 当疑当察。@要注意那些似是而的品格, 它们是用人的陷阱。@识人需眼力, 用人需胸怀。@恃才傲物并他们的真本性, 只是因其未被赏识。
卷十七
黄香忠孝尽人伦·177/李勐爱敬兼顾·179/
@观察一个人的爱敬, 可以判断他的前程。@不要轻视一个人对待责任的态度, 它是可否委以重任之要件。@人际关系是否通畅, 了解他对爱敬的态度就清楚了。@有自知之明不易, 有识人之明更难。
卷十八
刘毅褊狭酿苦果·185/常遇春勇建奇功·189/甘宁择主酬壮志·192/
@自我炫耀之人, 是难堪大任之人。@注意那些唯上的人, 因为他们是唯己的人。@表现才能是人的本性, 有能力的人终能显露才能。@发现并使用那些还未被发现的人才, 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卷十九
杨修逞才丢性命·197/冯、邓谦让以避祸·202/fL融犯上遭杀戮·206/郭、鱼泾渭自分明·209/
@夸耀自己的才能, 不如夸耀别人的才能。@不要使用心胸褊狭的人, 即使他有能力。@谦虚不仅使人进步, 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更有助于保全自身。@智慧之人处于优势时, 会处处让着别人。
卷二十
范滂忠直酬壮志·217/马援仁义成大业·220/
@观察那些偏才的短处, 可以发现他们的长处。@杰出的人才往往是偏才, 长处与短处同样明显, 关键在扬长避短。@注意那些装糊涂的聪明人, 解开他们的心结, 任用他们。@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他人的短处。
卷二十一
房丞相才疏误国·227/郭嘉深谋取乌桓·230/殷仲堪才不堪用·233/海瑞忠直失深虑·237/
@不要被表面的聪明所迷惑, 智慧不能替代行家。@小人多是善伪装之徒, 不识其伪, 必受其害。@仁是重要的一种品质, 它可使能力得到长远的发挥。@狷介与刻薄的人才, 其能力可半对待。
卷二十二
王莽伪善篡汉室·245/羲之临池称书圣·249/
@操纵利害转化, 可获得的利益。@喜弄权术但由于计谋不够, 便会显得虚伪。@权谋不宜过多, 多则伪。@能力与德行是车子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卷二十三
来敏弈棋试费柿·255/刘玄德险失凤雏·257/
@用人的境界在征服人心, 谓之 “谋圣”。@用人之道, 忌浮忌泛; 要相信眼睛, 不要相信耳朵。@不要以一己好恶去选拔人才, 因人才不会以你的喜好去发展。@识人用人, 切忌主观, 还须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内容提要
观人之术,古已有之。武丁见了傅说,认为是王佐之才,破格录用。周文王听说姜尚在渭水钓鱼,就前去拜访,见面后即乘同一辆车子回去。姜尚被拜为太师,后来辅佐武王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观人的作用在于知人,知人才能用人。而对于敌方,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弱点,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即所谓知己知彼,战不殆。 到了后世,观人术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甚至被蒙上了某些神秘色彩。如相士的出现就是这样的结果。他们不但通过对对象的相貌、神情和骨骼的观察,可以看出他的气质、性格和秉性,而且能够看出他未来的发展,是富贵还是窘迫。唐朝的袁天罡善于相人,曾被唐太宗召见,太宗对他说,古代蜀地有个叫严君平的,长于占卜,你比他如何?袁天罡说,其人生不逢时,我遇到了圣君,因此要胜过他。袁天罡见到窦轨,当时窦轨颇为困顿,袁为他相面,然后说,你从前额到发际骨骼隆起,一直连到脑后的玉枕处,下巴浑圆宽大,十年之内,定会富贵,成为朝廷的贤臣良将。袁天罡还说,你的右侧下巴隆起,而且明洁光亮,应当以梁、益二州为分界线,树立显赫的功名。 张同藏与袁天罡齐名。当时河东裴某已经五十三岁了,在禁卫军中担任三卫的官职。他遇到张同藏,张同藏说他一定会富贵,并说他在二十五天内便能当上三品官。二十过去,这天正赶上太宗皇帝哮喘病发作,请来良医,进服妙,都不见效。太宗皇帝颁下诏书,三卫以上,朝官以下,都可以进献医治此病的方。裴某进献一剂方,太宗服下见效,特赐裴某三品正员京官,官拜鸿胪卿,后来竟升至刺史。 君子和而不群。所谓和,就是指对人际关系处理得和谐得体。如今,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识人是为了知人用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人们都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对方。对于这些人来说,适当地读一些观人识人的著作,应该是很有益处的。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选取《人物志》中为精华的部分,加以翻译,附以事典,并予以评述,这样有助于读者进行研读和探究,从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更深的教益。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刘邵 字孔才,三国魏广平邯郸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为计吏,迁秘书郎。魏文帝时,为尚书郎、散 骑侍郎。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后迫赠光禄大夫。 刘邵为人博学多才,思虑玄远,特别善于品评鉴别人物,深为同代人推许和赞扬。《观人 经》是其代表作。此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素有"识人宝鉴"之雅誉。
“观人经”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没想到通篇读下来,竟然有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动”的重要性,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人际交往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看错人,或者被表象迷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别人“言”或者“行”的表面,却忽略了其背后最根本的“心念”和“神情”。这本书没有枯燥地罗列那些所谓的“秘诀”,而是通过对古人智慧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一点点引导读者去体悟,去感受。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套路”别人,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见”别人,从细微之处洞察人心。比如,书中对一个人生气的细微表情的描述,以及对应其内心真实想法的推测,就让我大呼过瘾。以往我可能只会关注对方是否在发火,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程度的愤怒,其表现形式和背后的动机可能千差万别。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觉得作者并非只是搬运古籍,而是真正地理解并传承了这些智慧,并以一种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副“透视眼”,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都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了。
评分我常常觉得,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我们似乎越来越难真正地走进别人的内心,也越来越难让别人真正地理解自己。“观人经”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重新唤醒了我对真诚沟通和深度理解的渴望。在“人际交往”这个主题下,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些僵化的“法则”或“技巧”,而是通过对“观人”智慧的剖析,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和互动模式。他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沟通不畅,是因为我们未能真正地“看见”对方,我们带着自己的预设和偏见去解读,却忽略了对方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书中对于“同理心”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这个词,但其内涵却贯穿始终。作者通过讲解如何从对方的“神情”和“言语”中捕捉微妙的情绪信号,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放下自我,去倾听,去感受,去 empathetically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本应是如此细腻和充满智慧的,而我们现代人,似乎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快,也太偏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古人智慧精髓的书籍。“观人经”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观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哲学。作者在“文化评述古书研究”的部分,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他将“观人经”中的思想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智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在理解“观人”之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用人之道”的阐述,他没有将“用人”简单地理解为“驾驭”或“利用”,而是强调了“因材施教”、“各尽其才”的理念,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人才的尊重和珍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用人”,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是能够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他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智慧和胸襟的人的书。
评分一直以来,我总是在事后才懊悔自己当初的判断失误,总是在吃了亏之后才恍然大悟,觉得如果当初能早点看清楚就好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事前洞察”的渴望。作者在“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个部分,简直是把我的脉搏摸得准准的。我们都知道,光听一个人说什么是不够的,还要看他做什么。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它告诉我们,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甚至要结合他说话时的语气、眼神,他做事时的习惯、细节,才能拼凑出一个人真实的画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言行不一”的几种典型情况的分析,这些情况在我过去的经历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但当时我并未能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其原因。比如,有些人说的冠冕堂皇,但实际行动却总是拖泥带水,作者将其归结为“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或是“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这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让我明白,识人并非易事,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和分析,不能被一时的甜言蜜语或表面的光鲜所蒙蔽。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准备踏入一段关系,或者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轻轻在你耳边点醒你,让你少走弯路。
评分读完“观人经”,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可忽视的光芒。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这本“古代观人、识人、用人之智慧宝鉴”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对其进行了一番精妙的“文化评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古老智慧时的用心良苦。他没有简单地摘录片段,而是通过引经据典,层层剥茧,将这些分散的智慧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在“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动”这部分的解读,让我对“直觉”和“洞察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经以为,这些东西是天生的,是无法后天习得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其实是一种长期积累和细微观察的结果,是可以被刻意培养的。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第六感”,很多时候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我们大脑在潜意识层面处理大量信息的反映。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与他人的互动,也让我开始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真的可以变得更加“识人”和“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