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经:古代观人、识人、用人之智慧宝鉴 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动 听其言而观其行 文化评述古书研究人际交往

观人经:古代观人、识人、用人之智慧宝鉴 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动 听其言而观其行 文化评述古书研究人际交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观人术
  • 识人术
  • 用人
  • 古代智慧
  • 人际交往
  • 文化
  • 历史
  • 修身
  • 处世
  • 古籍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梓濠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546134116
商品编码:29632817342
丛书名: 天下无谋之谋世制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下无谋之谋世制胜系列(贰)--观人经--古代观人 识人 用人之智慧宝鉴

:32.00元

作者:(三国)刘邵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46134116

字数:36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原文001译文007

卷一

勾践隐忍雪国耻·003/范大夫功成身退·007/

@识人是成功的基础, 用人是成功的关键。@根据他的欲求, 判定他的为人。@表情神色, 隐含人心的所有秘密。@智者常观其言、 察其行、 辨其性情, 而后因材施用。@识人, 是因往往小的疏忽, 便会铸成大错。

卷二

曹相国为政清简·013/季扎睿智评诸侯·017/

@得人才者得天下, 失人才者失天下。@观人察质,须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不做超出能力的事, 也是智。@要重视 “中和之材”, 因它易与平庸混淆。@辨人的本质在于, 观隐蔽, 查细微, 见微知著。

卷三

晁错峻急失先机·023/晋智伯骄狂失国·028/

@借用不同性格的牵制, 坐收渔利之奇效。@全才用其均衡, 偏才扬其长避其短。@行动果断的人往往疏于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的人往往不能权变。@遵循事物的规律, 知退才能进, 事缓则国。@注意人的仪态举止, 它是心神表征; 倾听别人的声音, 它是心气显现。

卷四

张柬之正气复唐·035/燕王失察酿大乱·040/

@信任目光坚定之人, 防范目光闪烁之人。@仁爱之人, 谦恭柔和为表; 智慧之人, 明朗通达为征。@对于能干之人, 更要深入地考察他的本质。@用人忌以他人的评价代替自己的判断, 否则无异于自请祸患。

卷五

商鞅酷法殃自身·045/韩信拜将指迷津·048/沈庆之畏祸误国·051/怀王贪利失大义·053/触龙巧言谏太后·056/

@见微而知清浊, 是智者。@从一个人对待利益的态度去辨别他的本质。@用人须容人疑人, 容而不疑小智也。@仁者, 但须行丈夫之仁, 防妇人之仁。

卷六

桓温谋篡损英名·061/》,j伯温以德报怨·064/

@识则满目俊才, 不识则遍地糟糠。@不要只看一个人的才能, 更要看他如何使用才能。@辨别和使用人才, 一看能力, 二看宽仁。@只看眼前利益的人, 像即将吞钩的鱼, 祸患不远。

卷七

李世民慧眼识李靖·069/陆贾舌辩收南越·072/

@上才可以言识人, 以言服人, 以言用人。@提防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品性才能, 形于中而露于外, 可识可辨。@言谈中隐含着众多的真相, 只是会听的人太少。@了解一个人的辩才, 不仅看他是否口齿伶俐, 更要看他说得是否条理清晰。@强辩于己于人都是愚蠢的。

卷八

陆贽识患于未然·079/太宗睿智罢献瑞·082/

@不识人者 “人治”, 识人者 “治人”。@深思熟虑, 而后可洞晓先机。@见识, 须加上深入细致的思考, 才可洞悉玄机。@身临其境而保持清醒才是大智。

卷九

张辽明察定军心·087/》,J裕韬晦除桓玄·090/

@能审时者谓之明, 能韬晦者谓之智。@行动见勇猛, 安静见智慧。@要防范那些装得不聪明的人。@深藏的聪明, 总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卷十

诸葛亮智识刺客·097/王之涣酒楼赛诗·100/

@的才能是统御人才, 事必躬, 则难以做大。@细微之处常常更显露事物的本质。@能真情流露、 自然疏落的人, 是值得交往的人。@大智慧终须返璞归真。

卷十一

董晋宽柔稳危局·105/安禄山逢迎玄宗·107/

@能者深藏, 浅者外露。@逢迎的力量有时抵得上军马。@奉承是历久不衰的戏, 演员不腻, 观众不烦。

卷十二

赵括自夸遭灭顶·113/裴度功高不自居·117/

@智者常常是沉默者: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手高于头, 做强于说。@观人不应看其取得成绩前, 而应看其取得成绩后。

卷十三

李师见微知著·123/魏先生识人论事·126/

@功高不居, 不仅是美德, 更是保身的必要手段。@从喜怒言笑中, 观察一个人的情态。@蛛有丝, 马有迹, 都需仔细观察。@观察一个人的情感与神色变化, 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卷十四

韦诜慧眼选佳婿·133/尉迟恭忠勇救主·137/霍光辅政扶大汉·140/房光庭率直可·143/》,J仁轨苦读建功·146/

@骨骼挺拔、 气质清爽的人, 将取得美善的名声。@品格比才能的影响更长远。@清奇的骨骼是潜在品质, 仍须加上后天的努力。

卷十五

赵赞阴狡充忠直·153/江充设计害太子·156/

@察奸辨佞, 是为政用人之要务。@要防范那些借公正之名谋取私利的人。@观人之要, 在于不被表象迷惑, 以其目的判其是。

卷十六

祢衡裸衣骂曹相·163/似是而说贤士·166/张居正功高遭谗·170/

@一味揭人隐私而不徇私情的人, 貌似公正, 当疑当察。@要注意那些似是而的品格, 它们是用人的陷阱。@识人需眼力, 用人需胸怀。@恃才傲物并他们的真本性, 只是因其未被赏识。

卷十七

黄香忠孝尽人伦·177/李勐爱敬兼顾·179/

@观察一个人的爱敬, 可以判断他的前程。@不要轻视一个人对待责任的态度, 它是可否委以重任之要件。@人际关系是否通畅, 了解他对爱敬的态度就清楚了。@有自知之明不易, 有识人之明更难。

卷十八

刘毅褊狭酿苦果·185/常遇春勇建奇功·189/甘宁择主酬壮志·192/

@自我炫耀之人, 是难堪大任之人。@注意那些唯上的人, 因为他们是唯己的人。@表现才能是人的本性, 有能力的人终能显露才能。@发现并使用那些还未被发现的人才, 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卷十九

杨修逞才丢性命·197/冯、邓谦让以避祸·202/fL融犯上遭杀戮·206/郭、鱼泾渭自分明·209/

@夸耀自己的才能, 不如夸耀别人的才能。@不要使用心胸褊狭的人, 即使他有能力。@谦虚不仅使人进步, 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 更有助于保全自身。@智慧之人处于优势时, 会处处让着别人。

卷二十

范滂忠直酬壮志·217/马援仁义成大业·220/

@观察那些偏才的短处, 可以发现他们的长处。@杰出的人才往往是偏才, 长处与短处同样明显, 关键在扬长避短。@注意那些装糊涂的聪明人, 解开他们的心结, 任用他们。@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他人的短处。

卷二十一

房丞相才疏误国·227/郭嘉深谋取乌桓·230/殷仲堪才不堪用·233/海瑞忠直失深虑·237/

@不要被表面的聪明所迷惑, 智慧不能替代行家。@小人多是善伪装之徒, 不识其伪, 必受其害。@仁是重要的一种品质, 它可使能力得到长远的发挥。@狷介与刻薄的人才, 其能力可半对待。

卷二十二

王莽伪善篡汉室·245/羲之临池称书圣·249/

@操纵利害转化, 可获得的利益。@喜弄权术但由于计谋不够, 便会显得虚伪。@权谋不宜过多, 多则伪。@能力与德行是车子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

卷二十三

来敏弈棋试费柿·255/刘玄德险失凤雏·257/

@用人的境界在征服人心, 谓之 “谋圣”。@用人之道, 忌浮忌泛; 要相信眼睛, 不要相信耳朵。@不要以一己好恶去选拔人才, 因人才不会以你的喜好去发展。@识人用人, 切忌主观, 还须随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内容提要


观人之术,古已有之。武丁见了傅说,认为是王佐之才,破格录用。周文王听说姜尚在渭水钓鱼,就前去拜访,见面后即乘同一辆车子回去。姜尚被拜为太师,后来辅佐武王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观人的作用在于知人,知人才能用人。而对于敌方,了解对方的长处和弱点,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即所谓知己知彼,战不殆。 到了后世,观人术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甚至被蒙上了某些神秘色彩。如相士的出现就是这样的结果。他们不但通过对对象的相貌、神情和骨骼的观察,可以看出他的气质、性格和秉性,而且能够看出他未来的发展,是富贵还是窘迫。唐朝的袁天罡善于相人,曾被唐太宗召见,太宗对他说,古代蜀地有个叫严君平的,长于占卜,你比他如何?袁天罡说,其人生不逢时,我遇到了圣君,因此要胜过他。袁天罡见到窦轨,当时窦轨颇为困顿,袁为他相面,然后说,你从前额到发际骨骼隆起,一直连到脑后的玉枕处,下巴浑圆宽大,十年之内,定会富贵,成为朝廷的贤臣良将。袁天罡还说,你的右侧下巴隆起,而且明洁光亮,应当以梁、益二州为分界线,树立显赫的功名。 张同藏与袁天罡齐名。当时河东裴某已经五十三岁了,在禁卫军中担任三卫的官职。他遇到张同藏,张同藏说他一定会富贵,并说他在二十五天内便能当上三品官。二十过去,这天正赶上太宗皇帝哮喘病发作,请来良医,进服妙,都不见效。太宗皇帝颁下诏书,三卫以上,朝官以下,都可以进献医治此病的方。裴某进献一剂方,太宗服下见效,特赐裴某三品正员京官,官拜鸿胪卿,后来竟升至刺史。 君子和而不群。所谓和,就是指对人际关系处理得和谐得体。如今,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识人是为了知人用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人们都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对方。对于这些人来说,适当地读一些观人识人的著作,应该是很有益处的。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选取《人物志》中为精华的部分,加以翻译,附以事典,并予以评述,这样有助于读者进行研读和探究,从轻松的阅读中得到更深的教益。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刘邵 字孔才,三国魏广平邯郸人。汉献帝建安年间为计吏,迁秘书郎。魏文帝时,为尚书郎、散 骑侍郎。齐王曹芳正始年间,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后迫赠光禄大夫。 刘邵为人博学多才,思虑玄远,特别善于品评鉴别人物,深为同代人推许和赞扬。《观人 经》是其代表作。此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素有"识人宝鉴"之雅誉。


《心有所思,神有所动:洞悉人心,成就事业的千古智慧》 一、 探寻深邃,古人智慧的璀璨明珠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古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关于如何认识和理解人心、如何洞察他人真实意图、如何根据人的特质发挥其才能的智慧,更是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指导我们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宝贵指南。本书,恰是一部凝聚了这份古老智慧的经典之作,它并非泛泛而谈的空洞理论,而是以一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揭示了人心幽微之处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通往识人、用人、成事的绝佳路径。 当我们翻开本书,就如同走进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智慧殿堂。在这里,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只有一种回归本源的纯粹与深刻。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历代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融合了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智慧,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观人识人”理论框架。本书并非孤芳自赏的学术研究,而是怀揣着“济世利民”的宏大愿景,旨在将古人早已掌握的识人秘诀,以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呈现出来。 书中对于“观人”的阐释,远不止于表面的言行举止。它带领我们深入人心,去探寻那些不易察觉的动机、潜在的欲望、以及隐藏在情感背后的真实想法。我们学会如何从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蛛丝马迹,如同经验丰富的猎人,能从微小的痕迹中推断出猎物的方向和意图。书中详尽地解析了“心有所思,神有所动”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人们在内心涌动之时,其神情、姿态、乃至细微的表情变化所透露出的信息。这种对“神”的解读,超越了单纯的肢体语言,直抵情感与思想的源头,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他人的情感状态和真实想法。 对于“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论述,本书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教导我们如何辨别言语的真伪,如何从一个人说的话中,辨别其是真心实意,还是言不由衷。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言语与行动之间的一致性,告诫我们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而要以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来检验其言语的可信度。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案例,深刻地阐释了这一原则,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擦亮双眼,辨明是非,避免被虚假的表象所蒙蔽。 本书对“用人之道”的论述,更是将“观人识人”的智慧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并非仅仅停留在“鉴别”的层面,而是将识人与用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用人策略,从如何发掘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到如何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才能,安排最适合的岗位,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告诉我们,识人并非为了排斥异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从而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成就伟大的事业。这种“知人善任”的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乃至个人职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 穿越时空,照亮现代人生的迷茫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复杂和微妙。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困境: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有效沟通?如何辨别身边人的真实意图,避免被欺骗或利用?如何在团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价值?如何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晋升?这些问题,在现代人心中挥之不去,成为影响我们幸福感和事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心有所思,神有所动》一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这些难题的“金钥匙”。它以其穿越时空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迷茫和困境。本书的内容,虽然源自古代,但其所揭示的人心规律和交往智慧,却是永恒不变的。作者以一种现代人的视角,对古老的智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当下的生活中。 例如,在职场沟通方面,本书通过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分析,以及他们各自的沟通偏好和行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沟通策略。当我们了解了对方的内心逻辑,就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交流,化解误会,增进理解,建立更牢固的工作关系。在团队协作中,本书关于“用人”的智慧,更是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识别团队成员的特长和短板,合理分工,激发团队活力,提升整体效能。对于个人而言,本书的识人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中,本书更是如同一本“防身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洞察那些隐藏在微笑背后的算计,如何辨别那些看似真诚实则虚伪的言辞。在面对利益冲突、人情往来时,本书提供的智慧,能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情绪左右,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它并非教导我们变得世故圆滑,而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深刻的洞察力,一种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保护自己,同时也能更真诚地与人交往。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人际交往心态。当我们掌握了识人的方法,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他人产生偏见或误解,也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挫折而对人失去信心。我们会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不同的人,同时也会以一种更审慎、更理性的态度去评估他人的言行。这种心态的转变,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少受伤害,多得裨益。 三、 文化传承,古籍研究的时代意义 《心有所思,神有所动》一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人际交往的实用指南,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古籍研究在当代具有深远意义的体现。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关于“人”的学问,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易经》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到《论语》的“仁者爱人”,再到《孙子兵法》中关于知己知彼的战略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本书正是对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从浩如烟海的古籍经典中,精选出最精华的部分,经过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古籍原文,而是结合当代的社会背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古老的智慧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转化,既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又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可读性,从而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和理解。 本书的出现,对于古籍研究的意义尤为重大。它打破了古籍研究常常与学术象牙塔脱节的局面,将深奥的古代智慧,以一种贴近生活、服务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它证明了古籍并非是尘封的“旧纸堆”,而是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能够为现代人提供切实帮助的“智慧宝鉴”。通过本书,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理解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本书的研究方法本身,也为其他古籍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所展现的跨学科融合(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案例分析的生动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都为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研究和传承古籍,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窠臼,用更开放、更创新的思维去探索古籍的价值,发掘其中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本书作为一种文化评述,它不仅仅是对古代观人智慧的呈现,更是对当下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思。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似乎变得更加疏离和功利。本书所倡导的“观人”、“识人”、“用人”的智慧,恰恰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回应。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人性的根本,不要忽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和相互的理解。它鼓励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真诚,一份洞察,一份用人所长的胸怀,从而构建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 结语: 《心有所思,神有所动:洞悉人心,成就事业的千古智慧》,这是一部值得所有渴望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在事业发展中披荆斩棘的现代人阅读的经典之作。它将带领你走进古人智慧的殿堂,为你揭示人心的奥秘,为你指明识人、用人的方向,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乘风破浪,成就辉煌。这本书,是你的智慧宝鉴,也是你人生的导航仪,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份珍贵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观人经”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没想到通篇读下来,竟然有种醍醐灌顶的畅快感。作者在开篇就点明了“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动”的重要性,这句话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人际交往的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看错人,或者被表象迷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别人“言”或者“行”的表面,却忽略了其背后最根本的“心念”和“神情”。这本书没有枯燥地罗列那些所谓的“秘诀”,而是通过对古人智慧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一点点引导读者去体悟,去感受。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套路”别人,而是教你如何去“看见”别人,从细微之处洞察人心。比如,书中对一个人生气的细微表情的描述,以及对应其内心真实想法的推测,就让我大呼过瘾。以往我可能只会关注对方是否在发火,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程度的愤怒,其表现形式和背后的动机可能千差万别。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觉得作者并非只是搬运古籍,而是真正地理解并传承了这些智慧,并以一种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多了一副“透视眼”,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都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了。

评分

我常常觉得,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我们似乎越来越难真正地走进别人的内心,也越来越难让别人真正地理解自己。“观人经”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重新唤醒了我对真诚沟通和深度理解的渴望。在“人际交往”这个主题下,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些僵化的“法则”或“技巧”,而是通过对“观人”智慧的剖析,引导我们去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和互动模式。他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沟通不畅,是因为我们未能真正地“看见”对方,我们带着自己的预设和偏见去解读,却忽略了对方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书中对于“同理心”的论述,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这个词,但其内涵却贯穿始终。作者通过讲解如何从对方的“神情”和“言语”中捕捉微妙的情绪信号,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理解,需要我们放下自我,去倾听,去感受,去 empathetically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本书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本应是如此细腻和充满智慧的,而我们现代人,似乎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快,也太偏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古人智慧精髓的书籍。“观人经”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观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哲学。作者在“文化评述古书研究”的部分,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他将“观人经”中的思想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智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在理解“观人”之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用人之道”的阐述,他没有将“用人”简单地理解为“驾驭”或“利用”,而是强调了“因材施教”、“各尽其才”的理念,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人才的尊重和珍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用人”,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是能够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认识他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智慧和胸襟的人的书。

评分

一直以来,我总是在事后才懊悔自己当初的判断失误,总是在吃了亏之后才恍然大悟,觉得如果当初能早点看清楚就好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事前洞察”的渴望。作者在“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个部分,简直是把我的脉搏摸得准准的。我们都知道,光听一个人说什么是不够的,还要看他做什么。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它告诉我们,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甚至要结合他说话时的语气、眼神,他做事时的习惯、细节,才能拼凑出一个人真实的画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言行不一”的几种典型情况的分析,这些情况在我过去的经历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但当时我并未能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其原因。比如,有些人说的冠冕堂皇,但实际行动却总是拖泥带水,作者将其归结为“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或是“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这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让我明白,识人并非易事,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和分析,不能被一时的甜言蜜语或表面的光鲜所蒙蔽。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准备踏入一段关系,或者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轻轻在你耳边点醒你,让你少走弯路。

评分

读完“观人经”,我最大的感受是,古人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可忽视的光芒。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这本“古代观人、识人、用人之智慧宝鉴”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对其进行了一番精妙的“文化评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些古老智慧时的用心良苦。他没有简单地摘录片段,而是通过引经据典,层层剥茧,将这些分散的智慧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在“心有所思而神有所动”这部分的解读,让我对“直觉”和“洞察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经以为,这些东西是天生的,是无法后天习得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其实是一种长期积累和细微观察的结果,是可以被刻意培养的。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第六感”,很多时候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我们大脑在潜意识层面处理大量信息的反映。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与他人的互动,也让我开始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真的可以变得更加“识人”和“用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