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藤县舞狮技艺
定价:60.00元
作者:刘牧虹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304613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藤县舞狮技艺是广西桂东南地区流传久远的一种民间传统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是中华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2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数百支狮队,带动藤县狮子走出广西,走出东南亚,走向世界。2010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书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普及型读物,从藤县舞狮技艺的起源与依附条件、文化特征、价值、传承、保护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为大众读者介绍这项传统技艺,突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书中收有采青狮、高桩狮典型作品和套路共13部,以及狮队、舞狮技艺鼓乐谱,并附有高桩舞狮鼓点,同时还记述了各时期的代表性传承人物及为保护传承这项技艺而采取的支持措施。作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将这传千百年的民间传统技艺的艺术风采通过文字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乃至后世能牢记,并传承和保护着。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主持编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系列丛书。丛书共37卷,根据广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每项为一单卷本,包括民俗10卷,传统戏剧6卷,民间音乐6卷,民间舞蹈5卷,民间文学4卷,传统技艺3卷,另外还有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各1卷。
  丛书详细介绍每项文化遗产的历史溯源、表现形态、主要特点及其传承状况和传承人及保护状况。丛书印制精美,为软精装,图文并茂、形象逼真,集史料、知识、、学术和可读性于一体,是对中国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和展示。
  尤其是《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而曾由中国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过演出后如是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
  而《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契合当下全国民众流行倡导的健康保健生活方式。另外《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等等民间独特技艺,都非常值得读者研究、品味和珍藏。
目录
章 藤县舞狮技艺的起源与依附环境
节 历史渊源与发展
第二节 依附环境
第二章 藤县舞狮技艺的文化特征
节 快乐幽默的平民艺术
第二节 特色的角色行当
第三节 藤县舞狮技艺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藤县舞狮技艺的鼓乐谱
第五节 藤县舞狮技艺的相关制品
第三章 藤县舞狮技艺的价值
节 历史价值
第二节 文化价值
第三节 审美艺术价值
第四节 教育价值
第五节 经济开发价值
第六节 社会和谐价值
第四章 藤县舞狮技艺的传承
节 传承方法
第二节 传承谱系
第三节 代表人物
第四节 典型作品与套路
第五章 藤县舞狮技艺的保护
节 藤县舞狮技艺的现状
第二节 藤县舞狮技艺的保护
大 事 记
内容分析索引Ⅴ
参 考 文 献Ⅷ
后 记Ⅹ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评价一 初次翻阅这本关于藤县舞狮技艺的书,就被其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传统民间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深入了解那些鲜活的、代代相传的技艺。藤县舞狮,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生猛的活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书的开篇,便将我带入了藤县那充满烟火气的街巷,感受舞狮队伍的每一次出场,锣鼓喧天,狮子翻腾,那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作者刘牧虹先生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不仅勾勒出藤县舞狮的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从舞狮的起源、发展,到不同门派的技艺特点,再到那些为传承技艺默默奉献的老艺人,每一部分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书中对舞狮动作的分解描写,以及对各种道具、服装的细致介绍,都让我对这项古老技艺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藤县舞狮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让这项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作者一同走进了藤县的乡间田野,与那些舞狮艺人交流,感受他们对技艺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舞狮技艺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的史诗,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这本关于藤县舞狮技艺的书,其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生命力。刘牧虹先生在书中对于舞狮动作的描述,往往伴随着对动作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义的解读,比如“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等,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武术和表演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新的认识。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传承人的故事,他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舞狮,将毕生的精力都倾注于此。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技艺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仿佛能听到老艺人粗糙的手掌拂过狮头,感受到他们眼神中的期盼和骄傲。书中对藤县舞狮的“道具制作”和“音乐运用”的讲解,也十分详尽,这让我明白,一项完整的技艺,是由许多环节共同构成的,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对舞狮感兴趣的读者看的,它更是对所有珍视传统文化的人们的一次深刻启迪,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在时光角落里的宝贵遗产。
评分评价三 说实话,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更多的是因为“藤县舞狮”这个名字自带的某种神秘感和力量感。然而,翻开书页,我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刘牧虹先生的写作风格非常沉稳,但字里行间又透着一股不动声色的力量。他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藤县舞狮的方方面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舞狮“神韵”的探讨,那些对狮子眼睛、表情、以及整体神态的描写,让我体会到舞狮不仅仅是一种肢体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生命力的展现。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舞狮表演的细致描述,也让我对这项技艺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沟通人与神、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从民俗学的角度,剖析了藤县舞狮与当地祭祀、节庆等活动之间的紧密关联,这让我看到了这项技艺是如何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土壤之中。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身处藤县的某个节日庆典,亲眼见证着舞狮的魅力。
评分评价五 这本《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藤县舞狮技艺》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之旅。刘牧虹先生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藤县舞狮画卷。我尤为惊叹于他对舞狮“变”与“不变”的精妙解读。舞狮的动作千变万化,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翻腾都蕴含着复杂的技巧,但其背后所承载的祝福、祈愿、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却是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核。书中对不同舞狮流派的比较分析,让我对这项技艺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同一个舞狮,在不同的地方,会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让我倍感触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藤县舞狮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如人才流失、技艺失传等,但他同时又以充满希望的笔调,探讨了保护与传承的可能途径。这让我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也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对藤县舞狮这项古老技艺所蕴含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评价二 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民族文化遗产的爱好者而言,能够读到刘牧虹先生这本关于藤县舞狮技艺的著作,无疑是一件幸事。整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只是一份简单的技艺记录,更像是一次对藤县这方水土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基因的深度溯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技”与“道”的辩证阐释。舞狮的每一个动作,从起势、运步到腾挪、扑跌,都被拆解得极其细致,仿佛能听到每一次关节的摩擦声,感受到肌肉的张力。然而,这仅仅是技艺的表象。作者更进一步,将我们引向舞狮背后所蕴含的精气神——那种阳刚、威猛,又不失灵活、变幻莫测的风格,以及其中所寄托的祈福、驱邪的民俗愿望。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对几位代表性老艺人的访谈,让我看到了个体在集体文化传承中的身影,他们的人生经历与舞狮技艺的命运紧密相连,充满了传奇色彩。此外,作者对藤县地理环境、历史变迁与舞狮技艺之间相互影响的探讨,也为理解这项技艺的地域特色提供了更为宏观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仅仅是动作的模仿,更是精神的延续,是与生活方式、地域文化血脉相连的生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