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 | 作者 | 陶东风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71501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387000 | 页码 | 384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就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连续性出版物,推崇独特新锐的观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学派的观点,促进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争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品牌,为文化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2013年卷共分“年度论文”“文化研究工作坊”“信息与资料”“文化研究大事记”四大板块。 |
| 作者简介 | |
|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
| 目录 | |
| 年度论文 “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冯筱才】/3 《受活》:当代中国政治寓言小说的杰作【陶东风】/26 记忆的消费与政治 ——《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贺桂梅】/49 唯美主义的耳朵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周志强】/77 新中产与新工人的浮现及未来【张慧瑜】/93 可见性与现代性——视觉文化研究批判【唐宏峰】/102 1980年前后的录音机:消费、电子媒介与文化变迁【徐 敏】/120 知识制度与中国文论生产——从嘉庆壬戌年会试事件说起【胡疆锋】/139 体验经济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杨 玲】/157 从网络亚文化到共用能指——“屌丝”文化批判【林 品】/172 文化研究工作坊 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以《中国青年》为个案【朱 楠】/185 附:《当代中国青年偶像的变迁 ——以〈中国青年〉为个案》写作过程【朱 楠】/215 中国大陆热点评述和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的公众表达与大众娱乐 ——2013年文化热点评述【陈国战 朱 楠】/225 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著述评论【杨宇静】/250 文化研究大事年表【宋玉雪】/272 文化研究大事记 中国台湾【杨 玲】/285 中国香港【易莲媛】/306 美 国【郑以然】/316 澳大利亚【王 毅】/330 欧 洲【周灵霞】/348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见《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我的内心便泛起一丝涟漪。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文化动态的观察者,我深知年度报告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学术界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2013年,那一年充满了变革的气息,技术、社会、思想都在发生深刻的演变。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深入理解那一年文化脉络的窗口,洞悉那些塑造我们当下生活的关键因素。 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2013年时,新兴的互联网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态所带来的冲击与融合。彼时,社交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催生出新的沟通方式、娱乐模式乃至价值观念。我猜想,报告中一定会有关于网络社群的形成与运作、数字内容生产的逻辑、以及虚拟空间对个体身份认同影响的讨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有效的分析工具,帮助我理解那些在数字浪潮下涌现出的,复杂且常常令人困惑的文化现象。 翻阅一本年度报告,仿佛是在打开一个时间的宝盒,里面珍藏着某个特定时期的知识精华与学术前沿。2013年,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但世界变化之快,足以让我们回首时感到些许陌生。当时被视为前沿的思潮,或许如今已深入人心;当时被忽略的细微变化,或许已演变成影响深远的力量。这本书,有望成为我们理解当下与过去之间联系的“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审慎的判断。我殷切地期盼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研究,因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展现文化的生命力。 促使我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所承载的跨学科视野。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它如同一个开放的平台,汇聚了来自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符号学、哲学等众多学科的智慧。我非常期待看到,不同研究视角如何在2013年的文化语境下相互碰撞,又如何共同构建出一幅更为全面和立体的文化图景。这种思想的交融与激荡,不仅能够拓展我的知识边界,更能激发我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理解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归根结底,我阅读一本书,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思想。一本优秀的年度报告,应该用清晰、严谨且引人入胜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观点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洞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冗余的学术术语,而是能以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引领我进行深度思考。如果它能够让我对2013年的文化变迁有更清晰的认识,让我开始反思个人与文化的关系,并以更敏锐的触角去感受当下世界的文化脉搏,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便已远超纸张本身。
评分当我的目光落在《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这本书上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便油然而生。作为一名对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作品。2013年,那个年份仿佛还带着些许温度,既有我们共同经历的记忆,也孕育着影响至今的趋势。我期望这本书能如同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理解那一年独特的文化景观,揭示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驱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我特别关注的是,在2013年,诸如全球化、技术革新、以及身份政治等宏大议题,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实践中得到体现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新兴的数字媒体平台,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信息传播的逻辑,催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和社群互动模式?我猜测,报告中或许会包含对流行文化符号的解析,对社会群体行为的观察,以及对意识形态变迁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分析的“工具箱”,帮助我理解当前社会中许多看似离奇却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阅读年度报告,于我而言,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独特感知方式。它就像一份经过精心编辑的“时代档案”,记录着某个特定时点的学术成果和思想动态。2013年,许多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现象,在那时或许才刚刚显露端倪,抑或正经历着关键的转型期。这本书,很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锚点”,让我们能够回望来时路,审视当下所处的文化语境,并为预判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生动的个案研究,因为只有具体的案例,才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感可知,让遥远的学术研究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选择阅读这本书,另一个原因是它所蕴含的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文化研究本身就如同一个包容万象的“文化大熔炉”,它吸收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养分。我渴望看到,社会学家如何解读社会结构对文化生产的影响,人类学家如何分析文化习俗的变迁,传播学者如何审视媒介的力量,以及哲学家如何追问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复杂文化议题的理解,也能够激发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最后,作为一名读者,我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和视野的拓展。一本优秀的年度报告,应该以清晰、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深刻的学术见解呈现给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避免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能够用生动的方式,引导我深入思考。如果它能够让我对当下所处的文化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文化潮流中的位置,甚至改变我看待某些社会现象的方式,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
评分当翻开这本《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的封面,一种期待已被悄然点燃。我始终相信,每一年的文化发展都蕴含着独特的印记,而年度报告则如同一个精心梳理过的时代切片,为我们提供了回溯与审视的宝贵视角。2013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年份,信息爆炸的浪潮愈发汹涌,技术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我渴望在这本书中,寻找到对那个时代文化图景的深刻洞察,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宏大叙事与细微纹理。 尤其令我感到好奇的是,在2013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界限是否变得更加模糊?社交媒体的崛起,是否如同一股强大的解构力量,打破了以往的传播壁垒,使得普通人的声音和创意得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涌现?我推测,报告中一定会有关于网络社群、粉丝文化、以及新媒体内容生产机制的深入分析。我还期待能看到,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如何筛选、消费和生产文化产品,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对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把钥匙,去开启理解当下信息洪流中复杂文化现象的大门? 我一直认为,阅读年度报告,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它不仅记录了当年学术界对某一领域的关注焦点,更折射出时代精神在学术思潮中的投影。2013年,距离现在虽不算久远,但世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们可能正热议的某些议题,如今或许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当时被忽略的某些萌芽,却可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坐标,帮助我们锚定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好地理解来路,审视当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更具启发性的预判。 我购买此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展现的跨学科的视野。文化研究本就是一座汇聚各方智慧的桥梁,它可能邀请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符号学、艺术史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共同绘制一幅关于“文化”的复杂图景。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如何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碰撞出火花,又如何共同构成对文化现象的多元解读。这种智力上的激荡,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让我们超越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的胸襟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最终,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一本优秀的年度报告,应该能够用清晰且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我的既有认知,激发我的独立思考,让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周遭文化环境的变化,并以一种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果它能让我对“文化”这一概念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由此思考个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便已远远超越了纸张本身。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见这本《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封面上简约而略带学术气息的设计立刻吸引了我。我本身就对近些年社会文化变迁的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捕捉时代脉搏,梳理思潮动态的著作。2013年,那一年我记得发生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无论是科技上的突破,还是社会议题的讨论,都似乎比以往更加激烈和多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年份的文化图景,揭示那些潜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刻逻辑。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2013年,我们所熟知的“文化”概念,在当时的研究者眼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审视的?它是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艺术、文学范畴,而更多地渗透到大众传媒、互联网行为、消费模式,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我猜测,报告中一定会有关于社交媒体兴起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模式的影响的探讨,也或许会分析当时新兴的网络亚文化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当下发生的许多文化现象,不仅仅是“是什么”,更能“为什么会这样”。 读一本年度报告,我总有一种时间胶囊的感觉,它记录着某个瞬间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关注点。2013年,距离现在也不算太遥远,但世界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那时候,我们可能还未完全意识到某些技术趋势的颠覆性,某些社会问题的紧迫性也可能被低估。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点,让我回溯过去,审视现在,并尝试预测未来。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研究,那些真实发生的、触及人心的故事,因为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抽象的理论才能变得生动有力,也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而且,我购买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是如何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来解读同一时代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它可能融合了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文学批评、哲学等等。因此,这本书很可能呈现出多元的视角和方法论。我期待看到不同学者们如何运用他们独特的工具来解构复杂的文化现象,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这种思想的交锋,往往比单一观点的呈现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也更能让我领略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个人而言,阅读一本年度报告,除了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它让我有机会停下脚步,审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思考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清晰、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我不希望读到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呈现出来。如果这本书能够激发我的思考,让我对周遭的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改变我看待某些问题的方式,那它就已经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