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收入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各分支学科中常见的、重要的和近年来(te别是近十年来)新出现的名词术语六万多条。本书是在作者四十年来的数学教学科研工作和数学图书编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订而成的,经各方面**名专家认真审查,定名力求做到“意义准确、避歧解、有系统”。书末附有三千多位古今数学家译名表。本书可供广大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和学生以及翻译和编辑人员使用。
正文1
A1
B44
C70
D144
E179
F207
G234
H256
I280
J316
K320
L328
M360
N400
O428
P446
Q502
R514
S552
T630
U662
V676
W685
X695
Y696
Z697以希腊字母起首的术语700
以数字和符号起首的术语703
附录A数学家译名表705
附录B俄文字母拉丁化一览表772
附录C希腊字母表774
附录D德文字母表775
ⅩⅦ5. 数学词汇典型后缀及后组合成分表910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工具书都有点“审美疲劳”了,它们通常都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让人提不起兴趣去翻阅。然而,既然这本书提到了“英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工具书”的定位,我便多了一层好奇:它是否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注入了一些便于非母语者学习和记忆的巧思?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大量数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准备的,也能够惠及那些正在努力攻克数学英语难关的本科生或者自学者。比如,它是否对一些看似相似但内涵不同的词汇进行了区分辨析?举个例子,“limit”和“bound”在不同的数学语境下如何精准对应不同的中文表述?如果能有类似“辨析”或者“易混淆词”的版块,那简直是雪中送炭。再者,我特别看重学习资源的整合性。一个好的工具书,不应该只是一个静态的词汇表。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与时俱进的学习建议,比如如何利用这些词汇去理解和阐述一个复杂的数学证明。如果张鸿林先生(如果信息无误)在编撰过程中融入了他多年教学或研究的经验,使得这本书的解读更具人性化和启发性,而不是干巴巴的字典式罗列,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词汇手册的范畴,真正成为一套有效的“外语学习”辅助材料。
评分从行业角度来看,数学和应用数学是一个极其广阔的领域,从纯理论的抽象结构到工程应用中的数值模拟,涉及的术语系统庞大且专业壁垒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行业外语”的属性。这意味着它必须能够涵盖那些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频繁出现,但在纯数学教材中不一定被强调的术语。比如,在计算流体力学(CFD)或者有限元分析(FEA)中常用的特定算子、网格划分术语、收敛性指标的表达方式等等,这些往往是学生或初入职场的工程师在阅读国际标准或技术文档时最容易卡壳的地方。我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的覆盖面上表现出超越传统学术词典的视野。如果它能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如金融工程、信号处理等)做一些术语的侧重或补充说明,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面向“其它行业外语”的实用价值。一本真正好的工具书,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带你认识路标(词汇),还能告诉你哪条路是通往特定目的地的捷径(特定领域的习惯用语)。如果它能在这“应用端”的词汇和表达上做到详尽和准确,那么它对跨学科交流的贡献将是无法估量的。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外文文献打交道的科研人员,我深知一本优秀的英汉专业词汇手册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多么显著。我过去常用的那本词典,买了好几年了,里面的很多术语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尤其是在计算数学和数据科学交叉的领域,新词汇层出不穷。我对这本《英汉数学词汇 第三版》最大的关注点在于其“第三版”的含金量。出版更新意味着编者对现有内容的审视和拓宽,我期望它在集合论、范畴论这些基础理论的词汇翻译上做到无可挑剔的精准,同时,也渴望看到它在应用数学,比如优化理论、随机过程等前沿领域的覆盖深度。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在词条的组织结构上能体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逻辑性。例如,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还是按照数学分支分类?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图或者索引,方便我快速定位某一特定领域的词汇群,那将是极大的便利。我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个词怎么说”,更是“这个概念在数学体系中是如何被界定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深度的语境解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层面,那么它就从一本“工具书”升华为一本“学习伴侣”。对于我们这些需要撰写国际会议论文和申请基金项目的人来说,用词的专业性和地道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学术信誉,所以,对一本新版词汇书的期待,自然是建立在对极致精准度的苛求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挺有意思的,光是“英汉数学词汇”这几个字,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最近在准备一个比较难的国际数学考试,正好需要一本靠谱的工具书来夯实我的基础词汇。市面上很多词典,要么是泛泛而谈,覆盖面广但不够深入,要么就是专业术语堆砌,读起来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我特别希望能找到一本能把复杂的数学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中英对照做得非常到位的书。比如那些涉及高等代数、拓扑学或者微分几何中的核心词汇,如果能配上简短而精辟的例句或者应用场景的说明,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它在处理那些中文和英文表达方式差异较大的专业术语时,能提供一些巧妙的翻译和解释,而不是简单的直译。毕竟,数学语言的精确性要求很高,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而且,既然是第三版,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内容上的更新和修正,希望它能收录一些近年来新兴的数学分支中的新词汇,让它不仅是回顾经典,更是面向未来的。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对于任何一个想在数学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或国际交流的人来说,无疑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利器,能极大地提升我们理解和使用专业术语的效率和准确性。我希望它装帧设计也能考虑到实用性,方便携带和随时查阅,毕竟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即时可得的帮助。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经典的词汇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词,更在于它如何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对于《英汉数学词汇 第三版》这样一本被定位为工具书的书籍,我非常看重其“编排体系”和“信息密度”。如果它只是简单地按A-Z排列,那未免有些单调了。我理想中的结构应该是高度关联性的:比如,当查阅“Integral”时,能否清晰地看到与之相关的“Riemann Sum”,“Lebesgue Integral”,“Improper Integral”等衍生和相关概念的词条链接或集中展示?这种网状的知识组织方式,才能真正帮助学习者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数学词汇网络,而不是孤立地记忆单个单词。此外,在信息密度方面,我希望它能在篇幅和信息量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不能过于冗余,也不能过于精简。如果它能为核心概念提供简洁的英文释义(Definition in English),紧接着是精准的中文翻译,再辅以一个最精炼的例句,这样的“三段式”结构对于深度理解和快速记忆是非常高效的。这本书的厚度、纸张质量以及装订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我是否愿意将其置于书桌常备的位置,毕竟,工具书的生命力在于频繁地被使用和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