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
定价:59.00元
售价:44.3元,便宜14.7元,折扣75
作者:(英)彼得·福纳吉;石孟磊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92399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心智化理论之父”福纳吉作品首度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创始人曾奇峰作序力荐!
在《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开始,福纳吉写下了如下评论:“精神分析与依恋理论互相敌视。如同许多家族世仇一样,你很难分辨问题从何而来。”回顾依恋理论和精神分析这些年的发展,如果说在依恋理论提出之初,鲍尔比还试图向精神分析靠拢,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认可,那么当依恋理论发展到后来,得到越来越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的支持时,它与精神分析的矛盾冲突似乎变得难以调和。当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对整合两种理论提出了要求时,福纳吉——用的依恋研究者霍姆斯的话说——这位站在精神分析和依恋理论两个领域*的伟人,带着实力、谦逊和勇气,把整合两种理论的尝试写进了这本《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里,并迅速赢得了他应得的赞誉,与此同时,鼓舞了一批新时代的研究者。
《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一书是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彼得·福纳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用两章的篇幅对依恋理论进行了介绍,之后分别比较了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斯皮茨、埃里克森、科胡特、科恩伯格、克莱茵、比昂、温尼科特、桑德勒、莫德尔、斯特恩、沙利文等人代表的精神分析各个流派,与鲍尔比、安斯沃思、玛丽·梅因等人代表的依恋理论之间的异同。在本书的结尾,福纳吉就整合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可能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外,作者还阐述了自己关于心智化能力发展的观点,将其与象征、现实检验、具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及妄想、病理性防御的起源联系起来。
章 对依恋理论的介绍 /001
第二章 依恋研究的主要成果 /017
第三章 弗洛伊德的模型与依恋理论 /051
第四章 结构学说:北美结构学说 /059
第五章 结构模型的修正理论 /073
第六章 克莱茵-比昂模型 /091
第七章 英国精神分析独立学派及其与依恋理论的关系 /107
第八章 北美客体关系理论家与依恋理论 /121
第九章 现代儿童精神分析治疗:丹尼尔·斯特恩的工作 /137
第十章 人际关系取向:从沙利文到米切尔 /145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依恋理论家 /159
第十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与依恋理论有哪些共同点? /183
第十三章 依恋理论如何吸收精神分析的思想? /215
第十四章 总 结 /221
参考文献 /225
彼得·福纳吉,匈裔英籍精神分析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伦敦大学学院(UCL)教授,临床、教育和健康心理学系主任,安娜·弗洛伊德中心负责人,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要成员,曾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获得魏宁格纪念奖。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包括边缘型人格障碍、暴力和早期依恋关系,致力于整合实证研究和精神分析理论。已出版包括本书在在内的16本著作。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强大力量,以及这种连接是如何在人生的早期就悄然形成的。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力量,他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解读了依恋的复杂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疏离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深入剖析,这些描述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在亲密关系中显得“难以捉摸”或“过分黏人”的人。它让我明白,这些行为模式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心理需求和早期的创伤。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建立更健康、更稳定依恋关系的实用建议。它像一位温和的导师,指引我如何去识别和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如何在关系中寻求平衡和成长。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依恋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自我理解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书籍,让我对如何爱与被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依恋理论的书,虽然不是我常看的心理学入门读物,但翻开后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并没有用太多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将依恋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人一生影响的复杂机制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童年依恋模式如何塑造成年人亲密关系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探讨,这让我恍然大悟,理解了自己一些不自觉的行为模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枯燥地罗列数据,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中,让人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聊天,他耐心细致地为你解读内心的奥秘,让你对自己、对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理论时,并没有将依恋简单地归结为“好”或“坏”,而是强调不同依恋模式各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这是一种非常辩证和包容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自己、理解关系的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依恋理论并不是我一直关注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到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仿佛是朋友在耳边低语,分享着关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智慧。他没有用宏大的理论体系来压倒读者,而是从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一点点地剥开依恋的层层外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安全型依恋”的描述,那种独立自主又充满温情的相处模式,让我对理想的亲密关系有了更清晰的向往。同时,对于那些非安全型依恋模式的解读,也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身边那些难以维系亲密关系的朋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视角,去审视我们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它让我明白,依恋不仅仅是童年的产物,更是可以在成年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一直对人类的情感连接是如何形成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依恋关系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羁绊,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需求。书中关于不同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沟通和冲突解决的方式,写得尤为精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和伴侣的影子,也看到了许多朋友在关系中的困惑。作者并没有将某些依恋类型妖魔化,而是强调了理解和接纳的重要性。他用充满智慧的文字,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情感需求。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恐惧,也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精美,散发着一种沉静而知性的气质,光是拿在手里就觉得心情愉悦。封面上的插画风格独特,带着一丝神秘感,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揭示的内心世界。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学院派的书籍,可能会充斥着大量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细腻,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灵。他善于捕捉人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并用诗意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书中对于依恋关系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演变,以及个体如何通过反思和成长来修复创伤性依恋的章节,尤其触动了我。我从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经历,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读者去面对和接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探索,更是一场心灵的疗愈之旅,它教会我如何更温柔地对待自己,如何更勇敢地去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