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 |
| 作者 | (意)巴拉,范振强,邱辉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8114899 |
| 出版日期 | 2013-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是一部从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人类交际问题的专著。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深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认知语用学分析框架。《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强调人类交际本质上是一种合作行为。认知语用学研究的对象不仅要包括语言的使用,还需要将诸多副语言和非语言成分纳入分析的视野。作者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心智状态的核心地位,区分了行为游戏和会话游戏等重要概念,运用逻辑学的形式化方法对交际互动中参与各方的心智状态进行界定和描述,进而在外部交际和内部心智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还从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为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记录和实验数据。这大大提高了书中理论假设的科学性,也为今后的认知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适合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师生和相关研究者阅读。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前言 1 语言:交际的分类 1.1 社会互动 1.2 语言交际与语言外交际 1.3 在过程中(而不是结果中)寻找语言交际和语言外交际的区别 1.4 交际行为 1.5 交际的原则 2 交际的工具 2.1 合作 2.2 心智状态 2.3 意向性 3 行为游戏与会话游戏 3.1 行为游戏 3.2 自由互动 3.3 会话游戏 4 交际行为的生成与理解 4.1 识别表达行为 4.2 说话人意义 4.3 交际效果 4.4 反应 4.5 生成回应 4.6 动机 5 非标准交际 5.1 非表达性互动 5.2 利用 5.3 欺 5.4 失败 6 交际能力 6.1 交际能力的进化 6.2 交际能力的出现 6.3 神经语用学 6.4 沉默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意图”的探讨。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很少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所有意图,而是通过各种隐晦的方式,比如委婉的说法、暗示,甚至是一些非语言的信号。而听话者则需要动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去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乐趣。这本书就详细地分析了这一过程,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解释了大脑是如何在接收信息后,进行推理、联想,最终理解话语背后的含义的。我尤其喜欢书中举的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当朋友说“今天天气不错”时,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出去走走吧”的邀请,也可能仅仅是陈述事实。如何区分这些不同的意图,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说话者的语气、肢体语言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侦探小说,引导我一步步揭开语言交流的神秘面纱,让我对人类心智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简洁大气,颜色搭配也很有品味,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学术类的书籍。书名“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交际”和“心智过程”这两个词倒是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我们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包含了大量信息和意图的交流。有时候,一句话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比字面意思更丰富的内容,而这正是日常交流中最迷人的部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认知”和“语用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现象,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语言学或者社会学的理论。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交流模式,或许还能在某些场合下更巧妙地运用语言,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总的来说,光看书的装帧和书名,就已经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期待它能带来一场智识上的盛宴。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解释一些复杂的语言现象时,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比如,它将人们在交流中对“意图”的推断比作一个“猜测游戏”,每个人都在努力猜测对方的想法,同时又试图让自己的想法被对方猜到。这种“猜测”的过程,涉及到我们的记忆、经验、以及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书中还讨论了“合作原则”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在交流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一些基本规则,比如提供必要的信息,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达等等。一旦有人违反了这些原则,就会引起对方的困惑,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的技巧,比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理解他人话语的深层含义。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失文学性的描述。它就像是带领我在语言的森林中进行一次探险,一边是知识的溪流潺潺流淌,一边是生动的案例在眼前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前沿理论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了枯燥的术语堆砌。它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理解语用学和认知科学如何共同构建我们理解世界和进行交流的机制。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语言和人类心智的持续好奇。它让我明白,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复杂的“心智竞赛”,而掌握语用学的原理,就像是拥有了一把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到这场竞赛中,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通常认为,只要听懂了对方说的话,就代表理解了,但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远不止于此。它涉及到对说话者意图的把握,对语境的把握,甚至是对方情绪的感知。比如,同样一句“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包含了关心、担忧、或者是一种不满的暗示。而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加工,来判断说话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书中对“隐喻”、“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这些看似“不诚实”的表达方式,恰恰是人类语言丰富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它让我们能够在有限的词汇下,传达更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这本书让我觉得,每一次成功的沟通,都是一次精密的认知合作,而每一次误解,则可能源于认知的偏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