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发动机与冷却液(1)
1.1发动机(1)
1.2发动机的冷却(1)
1.3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2)
1.4发动机冷却液(10)
1.5发动机冷却液的发展(10)
1.6欧美冷却液技术发展(13)
1.7亚洲冷却液技术发展(16)
1.8冷却液醉新发展(19)
*2章发动机冷却液中的水与防冻剂(21)
2.1水(21)
2.2乙二醇(26)
2.3MPG丙二醇(35)
2.4丙三醇(43)
2.5二甲基亚砜(46)
2.6二乙二醇(48)
2.7二丙二醇(49)
第3章缓冲剂与发动机冷却液的pH值与储备碱度(51)
3.1缓冲剂(51)
3.2发动机冷却系统金属的布拜图(53)
3.3导致发动机冷却液pH降低的因素(55)
3.4储备碱度RA(57)
3.5合适的pH值与RA范围(58)
3.6OEM和1些guo家标准对于储备碱度RA的要求(58)
第4章发动机冷却液的腐蚀抑制剂(59)
4.1常见腐蚀抑制剂类型(59)
4.2发动机冷却液中的重要缓蚀剂及作用(62)
第5章发动机冷却液的其他添加剂(68)
5.1阻垢分散剂(68)
5.2抗泡剂(68)
5.3染色剂(69)
5.4苦味剂(69)
5.5抑泡剂(69)
5.6硅酸盐稳定剂(69)
5.7传热添加剂(76)
5.8SHA菌剂和yi菌剂(76)
5.9气味抑制剂(76)
第6章欧Ⅲ及以qiax排放发动机的*AP-Free冷却液(77)
6.1欧洲与美guo发动机排放*规(77)
6.2发动机冷却液的性能要求(79)
6.3发动机冷却液实验室评定项目及要求(80)
6.4低硅型无机盐发动机冷却液kai发举例(86)
6.5腐蚀机理分析(88)
6.6冷却液行车试验(91)
第7章欧Ⅲ和欧Ⅳ排放发动机的OAT有机酸型冷却液(95)
7.1欧Ⅲ和欧Ⅳ排放*规(95)
7.2有机羧酸(96)
7.3有机羧酸在发动机冷却液中应用kai发(98)
7.4有机酸技术OAT在发动机冷却液中的使用(106)
7.5OAT用于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减少亚硝酸盐的使用(108)
7.6有机酸盐型冷却液金属腐蚀试验中金属试片的变色问题(110)
7.7OAT冷却液技术变化趋势(114)
第8章欧Ⅴ及欧Ⅵ排放发动机的SOAT和LP-OAT型冷却液(116)
8.1欧Ⅴ及欧Ⅵ发动机排放标准(116)
8.2满足欧Ⅴ和欧Ⅵ排放发动机的技术路线(116)
8.3发动机的技术进步与冷却液的发展(123)
8.4S-OAT冷却液技术(127)
8.5LP-OAT冷却液(131)
第9章美guo标准的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135)
9.1美guo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技术标准及规格的发展历程(136)
9.2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类型(136)
9.3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技术发展历程(137)
9.4湿式缸瓦与气缸衬里气xue腐蚀(142)
9.5重负荷发动机的气xue腐蚀机理分析(143)
9.6重负荷冷却液中缓蚀剂在使用中的消耗(152)
9.7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与SCA补充化学添加剂配方举例(153)
9.8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他问题(154)
9.9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157)
*10章低水含量或者无水冷却液(159)
10.1传统冷却液与无水冷却液对比(159)
10.2无水冷却液试验检测方*(161)
10.3无水冷却液配方举例(162)
10.4无水冷却液与常规冷却液的行车结果(162)
*11章电动汽车和电子元件及太阳能光伏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67)
11.1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167)
11.2纯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70)
11.3电子系统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74)
11.4太阳能光伏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82)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在专业深度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它没有满足于讲解“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优化”。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热管理策略的部分,里面详细阐述了现代发动机如何通过电子节温器和智能风扇来精确控制水温,以实现排放和燃油经济性的最佳平衡。书中给出的那些计算模型和仿真案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看了也会有所启发,它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实践。例如,在讨论高负荷工况下的冷却极限时,作者引用了国际上几个知名测试机构的实验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不得不信服。对于那些希望从一线技师晋升到技术总监级别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帮助他们从“修车匠”转变为“系统工程师”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带着一种学院派的冷静和准确性,但同时又充满了解读技术的诚意。作者似乎深知技术文档的阅读障碍,所以在处理复杂的专业术语时,都会在首次出现时给出明确的定义或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侧面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很少使用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所有的描述都聚焦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例如,在讲解冷却液添加剂的作用时,它不像一些宣传材料那样夸大效果,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腐蚀抑制剂的寿命周期和失效机制。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读者对作者的专业权威性深信不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一套维修技能,更是建立了一套看待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方法论,它教会我如何去“问正确的问题”。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搭配银色和白色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我特意将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里踏实。油纸的触感非常细腻,翻动书页时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适中,墨水印刷得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零部件剖视图,线条也极其精细,没有丝毫的模糊感。装订工艺也十分考究,书脊处的胶合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查阅的章节,反复翻折也不会出现散页的情况。侧边裁切整齐划一,整体呈现出一种高端学术书籍应有的质感。特别是第二版,相比前一版,纸张的选择似乎更环保了一些,拿在手里重量感适中,既有分量,又不至于太沉重,非常适合在车间台面上平铺展开阅读,这点对于需要对照图纸工作的技师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这个版本的视觉体验,无疑为技术学习增添了一份愉悦感。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整个冷却系统的脉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故障诊断的完整知识体系。开篇部分对冷却液的化学成分、热力学特性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打通了认知上的第一道关卡。随后,对不同类型发动机(比如直列四缸、V型六缸)的冷却系统布局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实用,因为实际维修中很少遇到完全相同的车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演进的小故事,比如某种老式水泵设计的优点和被淘汰的原因,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学习变得生动起来,让人不禁思考设计的迭代逻辑。章节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从“为何要冷却”到“如何设计冷却”再到“冷却系统出问题了怎么办”,层层递进,没有生硬的跳跃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作为一本工具书,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详尽的故障排查指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极其棘手的间歇性水温过高问题,各种常规检查都无功而返。翻阅此书的故障树部分,按照书中的逻辑一步步排查,最终锁定了一个非常隐蔽的真空泄漏点导致的假象数据反馈。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那些实车解剖图清晰地标注了关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位置,即便是没有实车在手边,也能在大脑中构建出三维的结构模型。不同于一些只提供文字描述的旧教材,这本书对于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电阻范围的描述,都提供了详细的表格参考,这对于使用诊断仪进行数据流分析时,提供了精确的判断基准。我甚至用它来培训了我们新来的学徒,他们反馈说,这本书比他们以往接触的任何维修手册都要直观易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