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第二版)

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峰,叶少林,乔胜彬,张亚平,万书晓 ... 著
图书标签:
  • 机动车发动机
  • 冷却液
  • 汽车维修
  • 汽车技术
  • 发动机
  • 冷却系统
  • 第二版
  • 汽车养护
  • 车辆工程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石化出版社
ISBN:9787511448835
商品编码:29658784502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对各个市场上常见的冷却液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按照汽车环保排放*规和节能*规带来的发动机技术进步历程,介绍了发动机冷却液从非环保的亚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AP配方技术到满足欧Ⅲ之qiax排放标准发动机使用的环保长效*AP-Free(不含亚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配方)冷却液、满足欧Ⅲ和欧Ⅳ发动机全有机酸盐OAT冷却液、新满足欧Ⅴ和欧Ⅵ发动机的S-OAT和LP-OAT有机酸型发动机冷却液、美guo标准定义的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新的低电解质含量的低水和无水冷却液、电动汽车和电子原件和太阳能热管理系统冷却液等。分析比较了发动机冷却液的检测和试验方*、OEM规格标准以及世界和中guo的发动机冷却液市场情况,阐述了冷却液的生产、质量管理,选择、使用及维护的知识和经验。本书目的在于向冷却液生产、研发、销售人员、汽配维修人员、司乘人员等*goxg全面系统的机动车发动机冷却液技术和知识,引导并指导广大消费者合理选择、使用和维护发动机冷却液。 本书可goxg冷却液生产企业及汽修专业技术人员作学科指导书,也可以goxg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目录
*1章发动机与冷却液(1) 1.1发动机(1) 1.2发动机的冷却(1) 1.3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2) 1.4发动机冷却液(10) 1.5发动机冷却液的发展(10) 1.6欧美冷却液技术发展(13) 1.7亚洲冷却液技术发展(16) 1.8冷却液醉新发展(19) *2章发动机冷却液中的水与防冻剂(21) 2.1水(21) 2.2乙二醇(26) 2.3MPG丙二醇(35) 2.4丙三醇(43)

*1章发动机与冷却液(1)

1.1发动机(1)

1.2发动机的冷却(1)

1.3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2)

1.4发动机冷却液(10)

1.5发动机冷却液的发展(10)

1.6欧美冷却液技术发展(13)

1.7亚洲冷却液技术发展(16)

1.8冷却液醉新发展(19)

*2章发动机冷却液中的水与防冻剂(21)

2.1水(21)

2.2乙二醇(26)

2.3MPG丙二醇(35)

2.4丙三醇(43)

2.5二甲基亚砜(46)

2.6二乙二醇(48)

2.7二丙二醇(49)

第3章缓冲剂与发动机冷却液的pH值与储备碱度(51)

3.1缓冲剂(51)

3.2发动机冷却系统金属的布拜图(53)

3.3导致发动机冷却液pH降低的因素(55)

3.4储备碱度RA(57)

3.5合适的pH值与RA范围(58)

3.6OEM和1些guo家标准对于储备碱度RA的要求(58)

第4章发动机冷却液的腐蚀抑制剂(59)

4.1常见腐蚀抑制剂类型(59)

4.2发动机冷却液中的重要缓蚀剂及作用(62)

第5章发动机冷却液的其他添加剂(68)

5.1阻垢分散剂(68)

5.2抗泡剂(68)

5.3染色剂(69)

5.4苦味剂(69)

5.5抑泡剂(69)

5.6硅酸盐稳定剂(69)

5.7传热添加剂(76)

5.8SHA菌剂和yi菌剂(76)

5.9气味抑制剂(76)

第6章欧Ⅲ及以qiax排放发动机的*AP-Free冷却液(77)

6.1欧洲与美guo发动机排放*规(77)

6.2发动机冷却液的性能要求(79)

6.3发动机冷却液实验室评定项目及要求(80)

6.4低硅型无机盐发动机冷却液kai发举例(86)

6.5腐蚀机理分析(88)

6.6冷却液行车试验(91)

第7章欧Ⅲ和欧Ⅳ排放发动机的OAT有机酸型冷却液(95)

7.1欧Ⅲ和欧Ⅳ排放*规(95)

7.2有机羧酸(96)

7.3有机羧酸在发动机冷却液中应用kai发(98)

7.4有机酸技术OAT在发动机冷却液中的使用(106)

7.5OAT用于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减少亚硝酸盐的使用(108)

7.6有机酸盐型冷却液金属腐蚀试验中金属试片的变色问题(110)

7.7OAT冷却液技术变化趋势(114)

第8章欧Ⅴ及欧Ⅵ排放发动机的SOAT和LP-OAT型冷却液(116)

8.1欧Ⅴ及欧Ⅵ发动机排放标准(116)

8.2满足欧Ⅴ和欧Ⅵ排放发动机的技术路线(116)

8.3发动机的技术进步与冷却液的发展(123)

8.4S-OAT冷却液技术(127)

8.5LP-OAT冷却液(131)

第9章美guo标准的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135)

9.1美guo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技术标准及规格的发展历程(136)

9.2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类型(136)

9.3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技术发展历程(137)

9.4湿式缸瓦与气缸衬里气xue腐蚀(142)

9.5重负荷发动机的气xue腐蚀机理分析(143)

9.6重负荷冷却液中缓蚀剂在使用中的消耗(152)

9.7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与SCA补充化学添加剂配方举例(153)

9.8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他问题(154)

9.9重负荷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展趋势(157)

*10章低水含量或者无水冷却液(159)

10.1传统冷却液与无水冷却液对比(159)

10.2无水冷却液试验检测方*(161)

10.3无水冷却液配方举例(162)

10.4无水冷却液与常规冷却液的行车结果(162)

*11章电动汽车和电子元件及太阳能光伏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67)

11.1电动汽车的热管理系统(167)

11.2纯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70)

11.3电子系统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74)

11.4太阳能光伏电池热管理系统冷却液(182)

显示全部信息

现代内燃机系统与维护技术 本书特色: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设计原理、关键部件的工作机制、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并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旨在为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维修技师以及汽车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全书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力求将复杂的热力学原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 --- 第一章 汽车热管理系统基础理论 1.1 汽车热负荷分析与控制目标 本章首先界定了内燃机、传动系统、润滑系统以及乘员舱对热量的需求与产生规律。详细分析了发动机在不同工况(冷启动、怠速、巡航、高负荷)下的热平衡方程,明确了现代冷却系统的核心目标:快速达到并稳定维持最佳工作温度。 热平衡模型构建: 介绍如何利用瞬态热力学模型预测发动机的温度变化曲线,并讨论了热惯性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温度窗口的意义: 探讨了过冷和过热对发动机性能(燃油经济性、排放、磨损)的负面影响,重点阐述了现代发动机控制单元(ECU)对温度的实时需求。 1.2 传热学原理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深入回顾了三种基本的传热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在冷却系统中的具体体现。 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 详细介绍了流经散热器翅片和水套内部的湍流和层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经验公式(如Dittus-Boelter方程的修正应用)。 热阻分析: 将整个冷却回路视为一系列串联的热阻元件(水套壁、液体膜层、散热器芯体、环境空气),分析各元件热阻的相对贡献,指导散热器设计优化。 --- 第二章 冷却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材料兼容性 本章聚焦于作为热介质的冷却液配方及其与系统材料的相互作用。 2.1 现代冷却液的组分与功能 本书摒弃了传统乙二醇/水混合物的简单描述,深入探讨了有机酸技术(OAT)和混合有机酸技术(HOAT)冷却液的核心优势。 基础防冻剂的特性: 乙二醇、丙二醇的冰点/沸点特性曲线及其在不同浓度下的粘度变化。 缓蚀剂体系的机理: 详细解析了羧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等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的电化学过程。着重对比了OAT(长效、有机膜保护)与传统硅酸盐体系(快速无机沉积保护)的优缺点。 2.2 腐蚀与材料兼容性 系统探讨了冷却液与常见发动机材料(铸铁、铝合金、铜、焊料)之间的电化学腐蚀风险。 电偶腐蚀的预防: 详细说明了在多金属接触(如铝制缸盖与铸铁缸体)环境中,如何通过精确的缓蚀剂配比来钝化电位差。 气蚀现象的预防: 针对水泵叶轮和高流速区域,分析气泡的形成、溃灭及其对金属表面的冲击损伤,以及冷却液中添加剂(如消泡剂)的作用机理。 2.3 冷却液的性能检测与寿命评估 介绍了工业标准(如ASTM D3306, D6210)中对冷却液的性能指标要求。 关键检测项目: 冰点/沸点测定、pH值、电导率、缓冲能力(碱度值)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寿命评估: 如何通过分析冷却液中缓蚀剂的消耗速率和无机物沉淀情况,来判断冷却液是否需要更换。 --- 第三章 核心冷却部件的结构与性能优化 本章详细解析了冷却系统的“心脏”和“肺”,即水泵、节温器和散热器的高级设计。 3.1 水泵技术的发展与驱动方式 从传统的皮带驱动水泵过渡到现代发动机中的电子水泵(EWP)。 机械水泵的流体力学: 分析叶轮的几何形状对泵送效率和系统压力的影响。 电子水泵的优势: 阐述了EWP如何实现“按需供液”,精确控制水流量,从而使发动机更快达到理想工作温度,并减少发动机在低负载时的泵送损失。 3.2 智能节温器的控制逻辑 节温器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阀门,而是与ECU深度耦合的执行器。 电子控制节温器(ECT): 介绍了ECT的内部结构(通常使用PTC加热器或电磁驱动)及其与发动机负载、油温、环境温度的协同控制策略。 多温区控制: 探讨了针对涡轮增压发动机或高效率直喷发动机,如何通过不同温值的节温器实现对缸体和缸盖的差异化温度控制。 3.3 散热器(水箱)的强化设计 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结构创新提升散热器的热交换效率。 散热器芯体的演变: 从传统的管片式到现代的并流(Parallel-flow)/交叉流(Cross-flow)结构,对比其换热性能与压力降特性。 空气动力学耦合: 探讨了车辆前脸设计、导流板如何影响流经散热器的空气流量和均匀性,从而影响整体换热效率。 --- 第四章 乘员舱热管理与空调系统集成 冷却系统与空调系统的热耦合是现代汽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和舒适性设计的重要一环。 4.1 暖风核心(暖风水箱)的设计与控制 暖风的产生与分配: 分析暖风水箱(Heater Core)的换热原理,以及通过混合风门(Blend Door)实现温度调节的原理。 快速暖风技术: 针对冷启动,介绍了利用电加热器(PTC Heater)或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加速驾驶室升温的方案。 4.2 空调系统(A/C)与发动机冷却的协同 冷凝器与散热器的耦合: 讨论了冷凝器串联在散热器前的散热布局对发动机冷却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风扇转速来平衡两者需求。 制冷剂循环与热泵技术: 简要介绍R134a/R1234yf制冷剂的特性,并引入了新能源汽车中常用的热泵系统(Heat Pump)在冬季制热的原理,该系统直接利用电池和电机余热进行座舱加热。 ---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TMS)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复杂性远超传统燃油车,需同时管理电池、电机、电控和乘员舱。 5.1 动力电池的温控要求与技术路线 动力电池对温度极为敏感,本书详细对比了三种主流温控方案: 风冷系统: 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控温精度和均匀性较差,适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不极端的车型。 液冷系统(主流): 深入分析了冷板式、浸没式液冷的技术细节。重点介绍冷却介质(通常是电绝缘的特殊冷却液)在电池包内部的流道设计,以确保电池单体间的温度均匀性($Delta T < 3^circ ext{C}$)。 混合温控: 如何结合制冷、加热和导热材料来实现复杂工况下的精密控温。 5.2 电机与电控单元的散热设计 电机冷却回路: 分析了直接水冷(定子、转子)和间接水冷的设计,探讨了如何处理电机工作时产生的高温热量。 功率电子器件(MCU/Inverter)的散热: 重点关注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散热路径,通常采用液冷板与导热垫片紧密接触的结构,以确保低热阻。 5.3 TMS的集成与控制策略 新能源汽车的TMS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热管理网络,涉及到多个回路(电池低/高温回路、电机回路、座舱回路)的切换与能量共享。 热泵系统的应用: 阐述热泵系统如何在制冷、制热、电池预热之间高效切换,最大程度降低对主电池的能耗。 热管理阀块(T-Valve): 电子换向阀在TMS中的作用,实现不同热源与热沉之间的智能路径切换。 --- 第六章 故障诊断与维护实务 本章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故障排查流程,结合现代诊断工具,提高维修效率。 6.1 常见系统故障的识别与原因分析 温度异常: 分析发动机水温过高(高温)和过低(工作温度偏低)的系统性原因,从水泵叶轮腐蚀、节温器卡滞到散热器堵塞的全面排查。 泄漏检测: 压力测试仪、荧光剂检测法在识别软管、水泵密封件和缸垫泄漏中的应用。 6.2 冷却系统维护操作规范 真空抽排与注液: 详细介绍使用真空泵辅助系统注液,以彻底排除空气残留,防止“气堵”对水泵和暖风性能的影响。 零部件更换: 针对电子水泵、电子节温器的更换步骤,强调必须进行ECU的匹配和学习程序。 6.3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TMS)的维护要点 冷却液的专用性与兼容性: 强调新能源汽车专用冷却液的替代风险,以及维护中防止导电液体接触高压部件的隔离措施。 泄漏检测: 电池包液冷系统的泄漏检测需要使用低电导率的示踪剂,并对高压区域进行严格的绝缘电阻测试。 --- 附录: 汽车冷却系统常用技术标准与术语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专业深度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它没有满足于讲解“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优化”。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热管理策略的部分,里面详细阐述了现代发动机如何通过电子节温器和智能风扇来精确控制水温,以实现排放和燃油经济性的最佳平衡。书中给出的那些计算模型和仿真案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看了也会有所启发,它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思维方式来指导实践。例如,在讨论高负荷工况下的冷却极限时,作者引用了国际上几个知名测试机构的实验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人不得不信服。对于那些希望从一线技师晋升到技术总监级别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帮助他们从“修车匠”转变为“系统工程师”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带着一种学院派的冷静和准确性,但同时又充满了解读技术的诚意。作者似乎深知技术文档的阅读障碍,所以在处理复杂的专业术语时,都会在首次出现时给出明确的定义或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侧面解释,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很少使用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所有的描述都聚焦于客观事实和可验证的数据。例如,在讲解冷却液添加剂的作用时,它不像一些宣传材料那样夸大效果,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腐蚀抑制剂的寿命周期和失效机制。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让读者对作者的专业权威性深信不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到了一套维修技能,更是建立了一套看待和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方法论,它教会我如何去“问正确的问题”。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搭配银色和白色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我特意将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里踏实。油纸的触感非常细腻,翻动书页时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适中,墨水印刷得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零部件剖视图,线条也极其精细,没有丝毫的模糊感。装订工艺也十分考究,书脊处的胶合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查阅的章节,反复翻折也不会出现散页的情况。侧边裁切整齐划一,整体呈现出一种高端学术书籍应有的质感。特别是第二版,相比前一版,纸张的选择似乎更环保了一些,拿在手里重量感适中,既有分量,又不至于太沉重,非常适合在车间台面上平铺展开阅读,这点对于需要对照图纸工作的技师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这个版本的视觉体验,无疑为技术学习增添了一份愉悦感。

评分

从内容结构上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整个冷却系统的脉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参数,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际故障诊断的完整知识体系。开篇部分对冷却液的化学成分、热力学特性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部分内容对于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打通了认知上的第一道关卡。随后,对不同类型发动机(比如直列四缸、V型六缸)的冷却系统布局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实用,因为实际维修中很少遇到完全相同的车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演进的小故事,比如某种老式水泵设计的优点和被淘汰的原因,让原本枯燥的技术学习变得生动起来,让人不禁思考设计的迭代逻辑。章节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从“为何要冷却”到“如何设计冷却”再到“冷却系统出问题了怎么办”,层层递进,没有生硬的跳跃感,阅读体验非常流畅。

评分

作为一本工具书,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详尽的故障排查指南。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极其棘手的间歇性水温过高问题,各种常规检查都无功而返。翻阅此书的故障树部分,按照书中的逻辑一步步排查,最终锁定了一个非常隐蔽的真空泄漏点导致的假象数据反馈。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那些实车解剖图清晰地标注了关键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位置,即便是没有实车在手边,也能在大脑中构建出三维的结构模型。不同于一些只提供文字描述的旧教材,这本书对于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电压/电阻范围的描述,都提供了详细的表格参考,这对于使用诊断仪进行数据流分析时,提供了精确的判断基准。我甚至用它来培训了我们新来的学徒,他们反馈说,这本书比他们以往接触的任何维修手册都要直观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