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庄子:道教尊庄周为神仙,奉《庄子》为经典 9787210092445 [战国

满58包邮 庄子:道教尊庄周为神仙,奉《庄子》为经典 9787210092445 [战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庄子,牧语 著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道教
  • 哲学
  • 先秦
  • 战国
  • 古典
  • 文学
  • 思想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2445
商品编码:296605990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庄子:道教尊庄周为神仙,奉《庄子》为经典

定价:42.80元

作者: 庄子,牧语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2100924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庄子》是继《》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目录


内篇n
逍遥游 2n
齐物论 17n
养生主 41n
人间世 49n
德充符 73n
大宗师 92n
应帝王 117n
外篇n
骈 拇 132n
马 蹄 141n
胠 箧 149n
在 宥 160n
天 地 176n
天 道 200n
天 运 217n
刻 意 234n
缮 性 240n
秋 水 246n
至 乐 268n
达 生 279n
山 木 299n
田子方 316n
知北游 336n
杂篇n
庚桑楚 358n
徐无鬼 376n
则 阳 402n
外 物 422n
寓 言 435n
让 王 443n
盗 跖 463n
说 剑 480n
渔 父 487n
列御寇 498n
天 下 510n
n

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约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做过漆园小吏,后归隐,一生贫苦潦倒,但是拒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愤世嫉俗,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世态的悲愤,道家的代表人物,学说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以“老庄”并称。庄子精神上主张逍遥自在,追求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理想世界。译注:牧语,图书策划编辑,对古典文学多有涉猎,译注过多本传统经典类书籍。n

文摘


试读部分n
  试读部分n
  【译文】n
  在北方大海里生长着一条鱼,名字叫做鲲。它的身体有几千里那么大;有一天鲲变成了一只鸟,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如此巨大,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展翅奋飞,双翅如同垂在天边的云层那么大。这只鹏鸟呀,在大海风起潮涌时飞往南海。南海是个天然的大池。n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上是这样说的:“鹏鸟往南海迁徙时,翅膀拍击起来的水花有三千里之长,乘着旋风冲上九万里高空,它是在六月海面波涛汹涌起大风的时候飞往南海的。”空中浮游的雾气,以及空气中自由浮动的尘埃,都是被风吹起来的。天色青青,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也许是因为天空过于遥远而看不到尽头吧。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是这个样子罢了。n
  如果水汇积得不深,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倒一杯水在堂前低洼的地上,把一根小草放在上面,也可以成为船;杯子放在上面就会固定不动,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同样,风聚积的力度不够强劲,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没有力量。所以,鹏鸟飞上九万里,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才能凭借风力;脊背就如同挨着青天,不可阻挡地飞到南方去。寒蝉和斑鸠讥笑鹏鸟说:“我奋起而飞,就可以飞过榆树和檀树,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便是,为什么还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到郊外去的人,只带三餐饭且当天返回,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之外去,就要前一天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要准备三个月的食物。寒蝉和斑鸠这两个小东西又哪里知道呢?n
  【实例解读】n
  成功不是偶然的n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n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n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n
  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n
  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些看起来很偶然的结果,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正是对一些小事情的处理方式,已经昭示了成功的必然。n
  二n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n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n
  ……n

序言



《论语》:儒家思想的源泉与人生智慧的启迪 一、 穿越时空的教诲:孔子及其思想的传承 《论语》并非一部体系严谨的哲学著作,而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一种朴实、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在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方面的思想精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至今仍对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化圈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核心理念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价值。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末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至圣先师”。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孔子目睹了这一切,心中怀着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秩序的理想,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试图影响当时的统治者,以期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抱负。虽然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并未完全实现,但其教育理念和伦理思想却如同一颗种子,在后世生根发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论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保留了孔子最直接、最真实的言行。《论语》的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寥寥数语,往往能引人深思。它没有艰涩的理论,没有复杂的体系,而是通过大量的对话、记叙、提问与回答,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智者,如何观察世界,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教导弟子。这些言论,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孔子的智慧、仁爱、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二、 仁爱为本,礼乐为辅: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论语》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仁”和“礼”两个字来概括。“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其伦理道德的核心。“仁”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既包含爱人、忠恕、孝悌等基本道德规范,也包含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等政治理想。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他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这里的“爱人”并非泛泛的爱,而是包含了亲亲、忠忠、敬长、慈幼等具体内容。 “仁”的实现,离不开“礼”。“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礼”既包括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个人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这句话强调了“礼”在实现“仁”过程中的重要性。“礼”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章可循,有助于消弭矛盾,促进和谐。“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孔子认为,“礼”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除了“仁”和“礼”之外,《论语》还提出了“义”、“智”、“信”、“勇”等重要道德范畴。“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强调了道德追求的重要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点出了“智”、“仁”、“勇”是君子必备的美德。这些道德范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中的人格境界。 三、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革新教育的先驱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这打破了当时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不论贫富贵贱,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认为,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 孔子还强调“因材施教”。他能够根据每个弟子的不同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这段对话生动地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上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他善于发现每个弟子的优点和缺点,并加以引导。 孔子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而不是死记硬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这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总结,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即使面对地位低下的人,也虚心求教。 四、 治国平天下:理想政治的蓝图 《论语》中也蕴含着孔子对政治的深刻思考。他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道德感化百姓,而非单纯依靠刑罚。“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他认为,德政能够赢得民心,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孔子还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认为名实相符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他主张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路》) 孔子也对统治者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认为君子应具备“仁”、“智”、“勇”等美德,才能担当治国重任。“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季氏》)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身作则,成为百姓的榜样。 五、 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的回响 两千多年过去了,《论语》中的思想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以其深刻的智慧和普适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光芒。 在个人层面,“仁”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处理好人际关系。它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句金玉良言,至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 在社会层面,“礼”的思想倡导秩序与和谐,有助于构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为政以德”的理念,对于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教育层面,“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它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个体差异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论语》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古老的书籍,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获得新的感悟。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策略似乎很贴合当下市场的消费习惯,尤其对于这种经典类别的书籍来说,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友好的入手门槛,无疑能吸引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我注意到,很多时候,当我们被一本经典书籍的内容深深吸引时,往往会因为其高昂的定价而望而却步,或者只能选择质量不佳的盗版或影印本。因此,这种兼顾内容品质与可负担性的定价策略,体现了一种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对于初次接触相关领域或希望购入作为馈赠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实惠的选择。它打破了“经典必贵”的固有印象,让深度阅读不再成为一种奢侈。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编辑团队在内容校对和装帧细节上是否有所妥协。如果能做到在保持合理价格的同时,依然维持高标准的学术严谨性和物理耐用性,那么可以说,这本出版物在市场定位上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它成功地将知识的普及和阅读体验的尊重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探索古代哲学中关于“无为”与“自然”的概念,特别是它们与现代心理学中“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潜在关联。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从东方智慧的角度,剖析现代人过度控制欲和完美主义倾向的书籍。我希望阅读的文本,能够提供一种“松弛”的力量,教导我们如何顺应事物本来的面目,而不是徒劳地对抗。例如,书中对“逍遥游”的论述,是否能够引申出一种对待工作压力和人际冲突的更高维度解决方案?我关注的重点是哲学思想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精神实践,即如何将古代的超然物外,融入到都市生活的具体场景中去。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深层次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能够让人从对结果的执着中解放出来的智慧。这种连接古今、贯通学科的阅读体验,是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现代生活困境的书籍,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超越日常琐碎的智慧。我希望找到那种能让人慢下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的作品。我期待的书籍,应该像一面清澈的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与迷茫,并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即时的情绪抚慰剂。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激发独立思考,引导我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读物。它或许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会通过讲述深刻的故事或者阐述宏大的概念,让我自己去领悟“为什么会是这样”。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智力上的探险,需要我投入精力去解码和构建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那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性核心的深刻洞察,才是我真正渴望从一本好书中获得的宝贵财富,它需要具备永恒的价值,不受时代潮流的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很舒服。封面设计很简洁,但又不失古朴典雅的气韵,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古代书画的意境,初看平淡,细品之下却别有洞天。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和译文的处理上展现出的克制与尊重,没有过度地进行现代化的解读,而是力求还原原文的韵味和哲学深度。对于我们这些想要真正领略古代思想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种态度是极其宝贵的。印刷的清晰度毋庸置疑,墨迹饱满,即便是复杂的古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总体而言,从物质层面来讲,这本实体书的制作水准,完全称得上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为深入阅读提供了绝佳的物质载体,让人在翻阅之间,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位古代的智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长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任何涉及古代思想家的出版物都会抱持一种审慎的期待。我通常会先去关注译注者的背景和他们的学术立场。因为对于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本,解读的角度往往决定了读者最终能接收到的信息质量。如果译注者本身就是该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那么他们对原文语境的把握、对典故的溯源,以及对关键术语的精准定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更偏爱那种注释详尽、能够提供多重参考观点,而不是只给出单一、武断解释的版本。一本好的经典读本,应该像一个耐心的向导,不仅指引方向,还能沿途解释路标的含义,甚至指出不同道路的优劣。如果这本书的注释能够体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那么它就具备了超越普通普及读物的价值,真正成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供人反复参阅、随时查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