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光子晶体光纤:特性及应用: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 作者 | (意)波利 |
| 定价 | 43.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26919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光子晶体光纤——特性及应用(影印版)》试图对光子晶体光纤作专业的导读,特别是在通信方面。本书深刻地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物理与几何特性,并说明这些特性是如何导致了这种新型光纤的特殊表现。本书主要应用了有限元方法这一有力工具。并且,本书还关注了光子晶体光纤制造技术的极限和可能性。本书将对通信领域及其他光纤技术应用的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帮助,也可作为这些领域的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Preface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1 Basics of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1.1 From conventional optical fibers to PCFs 1.2 Guiding mechanism 1.2.1 Modifi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1.2.2 Photonic bandgap guidance 1.3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1.3.1 Solid-core fibers 1.3.2 Hollow-core fibers 1.4 Loss mechanisms 1.4.1 Intrinsic loss 1.4.2 Confinement loss 1.4.3 Bending loss 1.5 Fabrication process 1.5.1 Stack-and-draw technique 1.5.2 Extrusion fabrication process 1.5.3 Microstructured polymer optical fibers 1.5.4 OmniGuide fibers 1.6 Photonic crystal fibers in the market Bibliography …… |
| 编辑推荐 | |
| 《光子晶体光纤——特性及应用(影印版)》是从斯普林格出版社引进的影印版学术专著。光纤是现代通信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不仅如此,光纤的应用已经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光子晶体光纤又被称作微结构光纤或中空光纤。因为其具备通常光纤所不具备的控制和传导光的一些特性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他首先在通信领域,继而在测量学、光谱学、天文学、微机械、生物以及传感领域都激发了不可遏止的巨大研究热情。本书作为系统讨论光子晶体光纤的专著,是渴望了解该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读者不能错过的佳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者在阐述复杂物理现象时的语言风格,着实体现了大家风范——严谨而不失温度。许多专业书籍,为了追求所谓的“精确性”,往往堆砌了大量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公式,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引入新的数学模型时,总会先用一段精炼的文字,解释这个模型背后的物理直觉是什么,它的适用范围和潜在的缺陷在哪里。这种“先入为主的直觉引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缺陷模式”的讨论,它用类比的方式解释了缺陷如何引导光在非周期结构中传输,这种教学上的巧妙设计,让原本晦涩的拓扑绝缘体概念在光子晶体语境下变得清晰可辨。而且,排版和图表的质量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横截面图和光谱图,线条清晰,标注精确,极大地辅助了对结构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在知识的传授艺术上,做到了理论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评分如果非要吹毛求疵地找点“不足”,那可能就是它对新兴的、尚未完全商业化的光子晶体光纤技术着墨相对较少。当然,考虑到出版周期和技术迭代的速度,这或许是必然的。但我期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看到更多关于集成光子学和光子晶体光纤在量子计算领域应用的探讨。尽管如此,本书对于已经成熟和正在快速发展的应用领域,如传感和生物成像,其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传感应用一章,书中对折射率传感器的原理分析,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模式导向传感,还详细论述了基于光子带隙的传感机理,这为设计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不变”的物理基础,即使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只要理解了这本书里的核心原理,我们就能迅速理解任何新的光纤结构设计背后的逻辑,这才是它真正的“保值”之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个领域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书中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更像是对一个技术演进史的精彩叙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最初的理论猜想,到实验室验证,再到工程化挑战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讨论制造工艺的部分,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主流制造技术(如阶梯式堆叠法、拉丝法)的瓶颈,比如结构精度、批次一致性等,并且提出了几种有前景的潜在解决方案,尽管这些方案目前看来还处于探索阶段。这种既肯定现有成就又直面未来挑战的态度,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静态的参考书,而是在参与一场正在进行中的科学探索。这种“前瞻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一线研究人员的使命感和对未来技术突破的渴望。它成功地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领域,展现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科学疆域。
评分这本关于光子晶体光纤的专著,从入门到深入,确实为我们这些在光通信领域摸索的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记得我刚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书里对晶体光纤的基本结构和光限制机制的阐述,清晰得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关于光子带隙理论的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数学推导,把原本抽象的能带概念,转化为了读者可以直观理解的光场行为。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匠心,从基础的理论框架到实际的器件设计,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每推进一层,都会将前一层的知识点作为基石进行扩展,这使得即便我们这些非纯理论背景的研究人员,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读完前几章,我对传统光纤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光子晶体光纤在非线性光学和高功率传输方面展现出如此巨大的潜力。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只能走一条铺好的高速公路,突然有人告诉你,看,这里有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平行时空隧道,而这本书,就是那张详细的地图。
评分这本书在应用层面的深度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应用场景,比如弯曲不敏感光纤、高双折射光纤,而是深入剖析了实现这些特性的具体结构参数是如何影响最终性能的。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研究了关于空心光纤的部分,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填充介质(从空气到特定的气体)对损耗特性的影响,并且给出了大量的仿真和实验数据支撑,这对于我们实验室正在进行的高峰值功率激光传输项目至关重要。很多教科书在讲应用时,往往止步于“它能做什么”,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告诉你“它为什么能这么做,以及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特别是对非线性效应的控制,书中对光纤的模场面积和有效色散的管理策略,简直是经验的结晶。它不是那种你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随时翻阅,对照项目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实用工具书,它的价值,随着你实践的深入而愈发凸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