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技术基础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史晓峰,张有光,林国钧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113018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概要地介绍了通信的发展史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话网络、微波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交换以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后,可以对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本书可供想了解通信知识的读者作为入门性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校际公共选修课的教材,以及电子信息类专科、高职院校作为教材使用。
前言
章 绪论
1.1 通信的诞生与发展
1.2 信息、消息和信号
1.3 通信系统的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3.2 模拟通信系统
1.3.3 数字通信系统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
1.5 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话与交换
2.1 电话的诞生及基本原理
2.2 电话交换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2.2.1 交换的必要性
2.2.2 人工交换机
2.2.3 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2.2.4 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
2.3 程控交换机
2.3.1 交换中的线路复用技术
2.3.2 程控交换机原理简述
2.3.3 程控交换机的优越性
2.3.4 我国程控交换机发展史
2.4 电话网的组成及应用
2.5 其他电信业务在电话网中的应用
2.5.1 图文传真业务
2.5.2 综合业务数字网
2.5.3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
2.5.4 无线市话(小灵通)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波通信
3.1 微波通信概论
3.1.1 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
3.1.2 微波通信的主要特点
3.2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3.3 微波通信发展简史
3.4 我国微波通信发展史
3.5 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与频率特点
3.5.1 微波通信系统的组成
3.5.2 微波通信天线及安装
3.5.3 抛物面天线及馈线系统
3.5.4 微波通信系统的频率设置
3.5.5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3.6 微波扩频通信
3.6.1 扩频通信发展史
3.6.2 扩频通信的基本概念
3.6.3 扩频通信的特点
3.6.4 扩频通信工作原理及分类
3.6.5 直接序列扩频与跳频扩频的比较
本章小结
思考题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第4章 卫星通信
第5章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第6章 光纤通信
第7章 数据交换
第8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语对照
我近期入手了一本关于深度学习框架的实战指南,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它不像市面上其他书籍那样停留在概念的堆砌上,而是从项目驱动的角度出发,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高性能的神经网络模型。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直接、高效,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代码块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一个明确的问题。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对“内存管理”和“并行计算”的深入剖析,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入门书籍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用图示结合底层C++实现的方式,解释了数据如何在GPU和CPU之间高效传输,这对于想优化模型推理速度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还精心设计了几个从简单线性回归到复杂Transformer模型的渐进式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包含了完整的环境配置、数据预处理、模型训练、性能调优和最终部署的全流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实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只会调用API的“调包侠”,而是真正理解了框架背后运行机制的开发者。对于希望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中国园林艺术的精装画册,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园林介绍手册,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学、美学和建筑学的视觉诗集。全书采用了大量高清的、从未公开过的古代园林手绘图和实景航拍照片,色彩的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闻到青苔和雨后松针的气息。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也非同小可,他很少用生硬的术语来描述“移步换景”、“借景”这些概念,而是通过讲述历代文人雅士在园中留下的诗词歌赋,来诠释这些设计哲学的意境。比如,书中对苏州网师园“看山楼”的解析,不是关注其结构尺寸,而是引用了乾隆皇帝路过时的感叹,来阐述“小中见大”的空间哲学。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极具匠心,文字区域与留白区域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放松。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欣赏人工环境,理解中国人是如何将自然融入生活,将哲思寄托于山水之间。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非常高。
评分我最近终于啃完了那本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史的厚重大部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古典美学”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锐利,它没有将重点放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的生平八卦上,而是着力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宗教改革思潮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画布上的色彩、雕塑中的肌肉线条,乃至建筑的比例和空间布局。作者的论证逻辑缜密得像一张精密的网,他能够将佛罗伦萨的银行家族的财务报表与米开朗基罗晚期作品中流露出的绝望情绪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光影运用”的章节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描述了达芬奇如何运用晕涂法,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光学研究的背景下,探讨了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来重塑人类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文学色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小说,而不是学术专著,充满了对那个时代人性挣扎与辉煌的深情描绘。读完后,我再去看那些经典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不再是遥远的距离,而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带着历史温度的真实生命力。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了起来。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现代物理学的著作,书名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通信技术”,但字里行间对电磁波、量子纠缠这些前沿概念的阐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模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微观粒子和宇宙尺度的宏大叙事之间。比如,他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类比,比如将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比作两位永不分离的舞伴,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精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信息熵”的探讨,它不仅解释了信息如何被量化和压缩,更深入地触及了信息存在的本质,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信息流动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思维上的洗礼。这本书的插图设计也堪称一绝,那些复杂的理论模型被简化成既美观又直观的图表,完全没有传统科普读物那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无线网络、移动通信背后的物理原理有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满足于“能用”的层面,而是开始好奇“为什么能用”的终极奥秘。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所有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人收藏。
评分我刚看完的那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学的专著,其严谨性和前瞻性让我深感震撼。这本书的视角独特,它没有停留在气候变化的科学描述上,而是完全聚焦于“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作者建立了一套复杂的跨期贴现模型,用以量化未来气候灾难对当前经济增长的隐性影响,这部分的数学推导极其复杂,但作者通过清晰的脚注和附录解释了每一步假设的基础。这本书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对“碳税”和“绿色技术补贴”的比较分析,它不仅评估了不同政策工具的短期经济冲击,还模拟了在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政策推行的可行性和长期激励效应。书中还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转型中面临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经济困境,提供了许多基于博弈论的解决方案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经济学术语和计量模型,阅读门槛相对较高,但对于那些希望从宏观经济学和政策制定角度理解气候治理挑战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目前市场上最全面、最具深度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框架。它让我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一场深刻的全球经济结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