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戰國策
作者: 溫洪隆
齣版社:三民 齣版日期:2015/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440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以策士言行為主的史書。戰國之際各國之間攻伐會盟頻仍,閤縱連橫之術盛行,統治者藉重策士為其齣謀劃策,而策士也適應這種需要,搖唇鼓舌,賣力效勞。他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朝為布衣,暮為卿相,演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曆史。《戰國策》中記載瞭策士大量的智謀,也運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來說理,在語言藝術上甚具特色,不僅可以當作史書看,也可以當作智慧書、文學書來讀。本書「導讀」析論詳盡,校勘謹嚴,注譯精當,是今人研讀《戰國策》的最佳讀本。
導讀(節錄)
《戰國策》一書,我們認為不僅可以把它當作史書來讀,也可以當作智慧書、文學書來讀。下麵就分彆較詳細地談談我們的看法。
(一)將《戰國策》當作史書讀
《戰國策》本是史書,這是沒有問題的。《漢書?藝文誌》將它列入「六藝略」中的春鞦一類,和《春鞦》、《國語》、《太史公》(即《史記》)等史書並列,而沒有將它列入「諸子略」中的縱橫傢一類。《隋書?經籍誌》、《唐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誌》,也都將它列入史部雜史類。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誌》纔將它改入子部縱橫傢,可能是從它主要錶現瞭縱橫傢的思想來為它歸類。《四庫全書》仍將它歸入史部,因為「子」本來是稱人的,如孟子、莊子、韓非子,因而稱他們的書也叫《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是劉嚮整理的,作者不止一人,也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就不好將它歸入子部。鮑彪說:「《國策》,史傢流也。」 這話是對的。
《戰國策》中記載瞭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地理、風俗人情以及各國的重大曆史事件,諸如三傢分晉、商鞅變法、魏敗馬陵、蘇秦閤縱、張儀連橫、趙武靈王鬍服騎射、樂毅下齊七十餘城、田單復齊、白起入郢、範雎說秦昭王、長平之戰坑殺趙卒、秦圍邯鄲、荊軻刺秦王、秦滅六國……等,在《戰國策》中都有記載。要研究戰國史,就不能不讀《戰國策》。司馬遷寫《史記》,就大量采用瞭《戰國策》中的史料,宋代姚寬說《史記》采用《戰國策》有「九十三事」 ,近人鄭良樹作瞭一個《史記》采用《戰國策》故事錶 ,經過分國統計,《史記》采用《戰國策》實際有一百四十九處。如果司馬遷沒有《戰國策》為他提供那麼豐富的史料,那他撰寫戰國時期那部分曆史就將睏難重重,甚至難以下筆。單是這一點,就可看齣《戰國策》的史學價值該是何等重要。再說,司馬遷引用《戰國策》中的史料,
有的基本上是原文照錄,有的卻有增刪,例如關於韓非的死因,司馬遷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的記載是:秦王因為欣賞韓非的作品,便齣兵攻韓,韓非被迫入秦,可是秦王又不信用他,李斯、姚賈便趁機詆毀韓非,說他是韓國的諸公子,秦王想兼並諸侯,他終究為韓不為秦。久留不用而讓他迴去,那是自貽後患,不如現在就給他一個罪名殺掉他。秦王聽瞭,就將韓非關入獄中。李斯便馬上派人送去毒藥,讓韓非自殺。等到秦王悔悟過來,派人去赦免韓非,韓非已經死瞭。現在人們一般都根據這些記載,以為韓非的死因全在李斯、姚賈身上,可是《戰國策》卻記載:當時燕、趙、吳、楚四國要進攻秦國,秦王為瞭製止這四國的進攻,派姚賈帶上大量財物,穿上秦王的衣服,戴上秦王的禮帽,佩上秦王的劍去齣使四國,製止瞭四國的進攻,博得瞭秦王的歡心,受封韆戶,做瞭上卿。而韓非卻在這時去詆毀姚賈,說他用秦王的權勢、國傢的珍寶,在外麵私自結交諸侯。同時還揭姚賈的隱私,進行人身攻擊,說他是大梁守門人的兒子、魏國的大盜、趙國的逐臣,怎麼能和這樣的人商量國傢大事?姚賈一一作瞭辯解,秦王相信瞭姚賈的話,便誅殺瞭韓非 。這就彌補瞭《史記》的不足,同時還可藉此進一步瞭解司馬遷發齣「餘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這種感嘆的原因。韓非在〈說難〉中說過「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又說:「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可是他自己卻偏偏違背瞭這些主張,在姚賈紅得發紫的時候,為什麼他不瞭解當時秦王「大悅」姚賈之心,而要在自己「見憎於主」的時候去詆毀「有愛於主」的姚賈?司馬遷悲其為〈說難〉而不能自脫,其為斯邪?由此可見,要研究《史記》也不能不讀《戰國策》。
當然,《戰國策》中的材料也不是絕對真實可靠的。魯迅說:「戰國時談士蜂起,不是以危言聳聽,就是以美辭動聽,於是誇大、裝腔、撒謊,層齣不窮。」 蘇秦為瞭閤縱、張儀為瞭連橫都曾經遊說山東諸侯,由於目的不同,蘇秦往往用美辭給山東諸侯鼓勁,以加強他們聯閤抗秦的信心,誇他們的國傢條件如何好,現在竟然西麵事秦,真為他們感到羞恥;而張儀常常用危言給山東諸侯潑冷水,以消除他們聯閤抗秦的鬥誌,說天下形勢對他們何等不利,竟想和秦國對抗,無異自取滅亡。他們的說辭雖然不乏真知灼見,但誇大、撒謊的情況,也在所難免。蘇秦以連橫說秦和以閤縱說山東諸侯時對秦國的評價就前後齣入甚大,即使說山東諸侯,在趙王麵前說「燕固弱國,不足畏也」 ,可是當著燕王的麵卻誇燕國「地方二韆餘裏,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韆疋,粟支十年」 ,這哪裏像是個不足畏的弱國!張儀曾說主張閤縱的人「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 ,「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其實主張連橫的人,又何嘗能夠免於此病,就是張儀自己不也講過秦國「不齣甲於函榖關十五年」 的謊話。再者,《戰國策》在流傳的過程中免不瞭有人增改擬托,如〈宋衛策?公輸般為楚設機〉當是後人刪改《墨子?公輸》寫成的僞作,〈燕策二?陳翠閤齊燕〉則是〈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的拙劣仿製品。〈韓策二?楚圍雍氏五月〉和〈韓策三?趙魏攻華陽〉、〈魏策一?蘇秦拘於魏〉和〈燕策一?蘇代過魏〉、〈燕策一?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和〈燕策一?蘇代謂燕昭王〉所述的情節分彆基本相同,可是人名、地名卻各自有瞭變化,其中必定有僞。這是我們將《戰國策》當作史書來讀時所應該注意的。
(二)將《戰國策》當作智慧書讀
凡是好書大多數都能給讀者增廣見識,益人心智,我們說將《戰國策》當作智慧書讀,主要著眼於書中記載瞭大量的智謀。司馬遷說:「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濛惡聲焉。」 劉嚮也說《戰國策》中所記的「高纔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齣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例如有次天下之士聚集在趙國,共謀閤縱攻秦,給秦國構成很大的威脅,秦王為此憂慮。這時已經做上瞭秦相的策士範雎知道這些士相聚一起,計畫攻秦,隻是想求富貴,就像一群見骨頭就要咬起來的狗一樣。便派唐雎帶上重金和樂隊來到離趙都邯鄲不遠的武安舉行宴會,奬賞那些士,結果奬金還沒有發完,那些士就互相鬥起來,一次閤縱反秦的聚會就這樣輕易地被製止瞭 。再如秦國在長平之戰中雖然大敗趙軍,可是自己也已經被拖得疲憊不堪,便要趙國割六城來講和,以便暫時撤軍迴國,日後再來進攻。趙國的策士虞卿看齣瞭秦國的陰謀,便提齣用土地去聯閤齊國等天下諸侯共同抗秦的對策,秦國見勢不妙,不再提割城的事就與趙國講和瞭 。又如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城,韓國多次嚮秦國求救,遭到秦國的拒絕,雍氏城危在旦夕。策士張翠稱病使秦,在迴答秦相甘茂「韓國危急不危急」的問題時,隻說瞭一句「韓國真的危急就轉嚮投靠楚國瞭,我怎麼還敢到這裏來」,暗示秦國如果還不齣兵救韓,韓國就要改變親秦的政策。甘茂聽瞭就馬上齣兵救韓 。這都稱得上是轉危為安、運亡為存的例子。策士陳軫在齊王麵前痛陳山東諸侯互相攻伐之失策,更是關係到六國興亡的戰略之見,他說:
真正能夠危害山東六國的是強大的秦國,可是山東六國卻不擔心強大的秦國,反而輪番削弱自己,終至兩敗俱傷,都歸入秦國,這是我為山東六國所憂慮的事。天下各國為瞭秦國而互相分割,秦國竟然不必齣一把刀;天下各國為瞭秦國而互相烹煮,秦國竟然不必齣一束柴。為什麼秦國就這麼聰明,而山東六國卻這麼愚蠢呀!
情真意切,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可惜並未引起山東諸侯的重視,以緻終於被秦所亡。宋代的蘇轍在〈六國論〉中痛憾山東六國「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齣,而天下諸侯已自睏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種曆史教訓,今天又何嘗不發人深省呢?《戰國策》中也有不足為訓的所謂「計謀」,例如在呂不韋任宰相期間,秦國進攻魏國,情況危急,魏國有個策士荒唐地提齣:與其為保衛國土而戰死,不如用土地去賄賂秦國。認為當時秦太後的情夫嫪毐與呂不韋勢均力敵,要是魏國割地去幫助嫪毐立功,嫪毐在秦國就將得勢,呂不韋便會被拋棄,秦太後便會感激魏國,這樣魏王的怨仇也就可報瞭 。如此救國,的確為人所不齒。
除瞭這些事關國傢興亡的計謀外,策士揣摩對方的心理,變幻莫測的談話藝術,也使人受益不淺。有次策士顔率要見韓相公仲,遭到公仲的拒絕,如果一般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定會束手無策,可是顔率卻隨機應變,立即通過謁者給公仲傳話:「公仲一定認為我虛僞,所以不見我啊。公仲喜歡女色,我卻說他喜歡男子;公仲對錢財吝嗇,我卻說他布施恩惠;公仲品行不好,我卻說他喜歡正義。從今以後,我顔率將要說直話瞭。」弄得公仲哭笑不得,隻好馬上接見他 。觸龍說趙太後的談話藝術更是高超。趙太後愛子如命,無論如何也不願讓小兒子長安君去做人質,以換取齊國的救兵,甚至揚言誰要是再提此事,就將口水吐到他的臉上。觸龍在這種情況下去見太後,一進去,先是「徐趨」,再是「自謝」,又問飲食起居,以柔剋剛,根本不提長安君的事,給擺好瞭架式吵架的太後消氣。然後順著太後愛子如命的心理,以托兒子舒祺去守王宮為名,讓太後認為他也一樣愛子如命,把他當成同病相憐的知己而露齣瞭笑容。接著又用太後送燕後齣嫁為例,說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並且從趙國和其他諸侯國的曆史中總結齣「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的子孫必定沒有好下場的規律性的認識,反問太後:「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所謂「及今令有功於國」的意義不言自明,他故意不點破,而讓太後自己去體會。結果太後敗下陣來,情願將長安君送去做人質 。如此因勢利導,層層開導,步步為營,情理結閤,娓娓動聽,談話藝術可說到瞭一個極高的境界,能給人以有益的啓示。
此外郭隗言緻士之法,在於禮賢下士,謙恭待人 ;唐且論可知和不可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之事,主張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惠施提齣尊重少數人的見解,教人不能偏聽偏信,滿足虛假的錶麵現象 ,也富有哲理意味。即使是經商之道,策士也有所論及,如希寫說:「一個齣色的商人不和人爭買賣的價錢,而謹慎地等待時機。跌價的時候就買進來,即使是高價也已經是低價瞭;漲價的時候就賣齣去,即使是低價也已經是高價瞭。」 說明一個齣色的商人和顧客做交易不要錙銖必較、毫厘必爭,而要綜觀市場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把握行情,以免坐失良機,得小失大,也有藉鑒價值。兩韆多年前的司馬遷已經看到蘇秦等策士有過人之智,提齣不要讓他們「獨濛惡聲」的主張,我們今天理所當然地可以有選擇地從策士的智謀中吸取有益的養料。
目錄
導 讀
戰國策書錄
捲一 東周策一
捲二 西周策 三五
捲三 秦策一 五七
捲四 秦策二九七
捲五 秦策三一二七
捲六 秦策四一七五
捲七 秦策五 二○三
捲八 齊策一 二三一
捲九 齊策二 二六五
捲一○ 齊策三 二七九
捲一一 齊策四 三○五
捲一二 齊策五
捲一三 齊策六 三五一
捲一四 楚策一三七九
捲一五 楚策二 四二一
捲一六 楚策三四三五
捲一七 楚策四 四五一
我通常閱讀曆史書籍時,很容易陷入對人名的混淆和事件的錯亂中,尤其戰國七雄,各國之間的閤縱連橫、恩怨情仇,極其復雜。坦白講,我對《資治通鑒》這樣的原典一直心存敬畏,但又望而卻步,總覺得需要一個好的引路人。這套書的編排方式簡直是為我這種半吊子學者量身定做的。它在關鍵人物的齣現時,會用極簡但精準的語言進行背景介紹,讓你迅速定位,不至於在復雜的權力網絡中迷失方嚮。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策士”這個群體的刻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那些名士,他們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語言的邏輯和對人性的洞察。書中對師曠、淳於越、孟嘗君等人的言行記錄,細緻入微,仿佛能聽見他們在大殿上聲如洪鍾的陳詞。我甚至停下來思考,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不是反而失去瞭那種深度溝通和精準錶達的能力?這本書不光是曆史,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有效說服他人”的古代實戰手冊,非常具有現代啓示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一場沉浸式的“時代體驗”。我不得不提一下,書中對那些“小人物”的側寫,相當齣彩。戰國策雖然是以諸侯和謀士為主綫,但那些在權力遊戲中被犧牲、被遺忘的小人物的命運,也常常被穿插描繪,使得冰冷的政治鬥爭有瞭人性的溫度。比如某個地方小國的君主,麵對強權的威逼利誘時的猶豫與掙紮,那種作為弱者的無奈,讀來令人感同身受。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它不是隻有秦皇漢武那種宏大的敘事,更有無數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胸似乎都被那段鐵血的歲月拓寬瞭,對“何為忠誠”“何為變通”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強迫你跳齣現代思維的舒適區,去理解古人的行為邏輯,這種思維上的鍛煉,是任何通俗小說都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拿到手裏的時候,我本來沒抱太大期望的。封麵設計挺傳統的,書脊上的字體排版也中規中矩,完全是那種“老學究”風格。我是一個曆史愛好者,但主要還是沉迷於魏晉風度或者唐詩宋詞的雅緻,對戰國時期的權謀鬥爭嚮來是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個充斥著血腥和算計的年代,讀起來太纍。不過,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文字的張力,立馬抓住瞭我。譯者的功力深厚,完全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語言流暢得像是古人在你耳邊娓娓道來,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活生生的曆史場景。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縱橫捭闔的遊說場麵時,那種辯士們唇槍舌劍、絲毫不讓的氣勢,隔著厚厚的紙張都能感受到。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蘇秦閤縱連橫的描述,作者對局勢的分析入木三分,不僅僅是記錄瞭事件本身,更深入挖掘瞭背後諸侯君王的心理活動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讓我這個隻停留在“曆史課本”層麵的讀者,對那個時代産生瞭全新的、立體化的認知。這絕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通俗讀物,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滄桑。
評分購買這本書之前,我其實已經看過瞭好幾個不同版本的戰國史書,說實話,很多版本為瞭追求“可讀性”,常常把史料的嚴肅性給稀釋瞭,讀起來像小說,卻失去瞭曆史的厚重感。但這套修訂三版,在我看來,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既保持瞭史料的嚴謹性——那些引用的原文和注釋都非常紮實,足見譯者的學術底蘊——同時,它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高潮迭起,低榖沉鬱,過渡自然流暢。我特彆喜歡它處理“失敗”的方式。戰國史的魅力,一半在於那些成功的謀略,另一半就在於那些注定要失敗的英雄主義和悲劇命運。書中對楚國不斷掙紮、最終被秦所滅的過程的描繪,那種宿命感,讀起來讓人扼腕嘆息。它沒有簡單地將秦的統一描繪成“曆史的必然”,而是詳盡地展現瞭六國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的命運推嚮深淵的,這種對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探討,讓閱讀體驗上升到瞭哲學思辨的層麵。
評分坦率地說,我是一個對排版和校對要求極高的人。很多曆史書,尤其是涉及到古代人名地名時,經常齣現錯字、漏注,或者引文標注混亂的問題,這極大地影響瞭閱讀體驗,讓人感覺不專業。這套書的校對質量,絕對是頂級的。在幾百頁的閱讀過程中,我幾乎沒有發現任何令人齣戲的硬傷。而且,這個“修訂三版”的價值體現在細節上。它似乎對一些長期以來存在爭議的史實點進行瞭重新考證和訂正,並在腳注中做瞭簡要說明。這對於深度讀者來說,是巨大的福音,因為它意味著譯者並沒有墨守成規,而是持續在進行學術的打磨。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翻譯的努力,更是一種對曆史文本的敬畏和對讀者負責的態度。這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策論,變得清晰、準確,並且具有極高的可信度,讓我願意將其作為參考資料來長期保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