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占平主编的《顾氏画谱》,明代万历三十一年 (1630年)刊本,所收录之作品,系顾炳摹仿历代名 画家的绘画作品而成,故而又称《历代名公画谱》。
所收录的画家,从东晋的顾恺之迄明代唐寅等人,共 计一百零六人。由于其原画多不存于世,因而顾炳所 摹使其风神得以保留傅世。加之本书雕刻精美,已成 为版画名作。此书系顾炳之子,顾三聘、顾三锡校刊 。对于书内画作,顾炳均请文友为之题跋,内容多为 原画作者小传及画作的临赏,一画一题,书法精美, 交相辉映。书前有全天叙、朱之蕃二序,顾氏所撰谱 例,详述内容和成书经过。
正文
这套《画谱》简直是绘画初学者的福音,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回来的,没想到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从装帧和纸张来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满满的诚意,每一页的触感都非常细腻,即便是使用水彩或墨汁,也不会有洇墨的困扰。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复杂的绘画技巧,通过大量的范例和清晰的步骤图解进行了拆解。比如,在描绘人物动态时,书中不仅仅是给出了成品图,还细致地标注了骨骼结构和肌肉走向的简化处理方式,这种由简入繁的教学逻辑,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特别喜欢它对传统笔墨韵味的阐述,那些关于“气韵生动”的抽象概念,被作者用非常直观的笔触变化和墨色浓淡来具象化,让我这个原本对国画心存敬畏的人,找到了下笔的信心。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你每一步都为你准备好了清晰的路径,让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进步,而不是迷失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学习一种观察世界和表达情感的新方式。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书籍的实用价值和能够带来的启发性。这本画谱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出色。它非常注重“立意”和“布局”的先导作用,在讲解具体笔法之前,先用几页篇幅来讨论如何构思一幅画的主题和取景。这一点对我这样常常因为“不知画什么”而卡住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鼓励学习者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将其提炼、概括、符号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如何用画笔来表达“时间感”,比如通过水流的动势表现“匆忙”或“悠长”,通过树木的枯荣表现“岁月流逝”。这些更偏向于哲学层面的探讨,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实操的步骤中,使得学习过程既有“术”的精进,也有“道”的领悟。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角度,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温习、时常对照的反思之作。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园林设计中的元素符号,偶然间翻阅到这本画谱的局部,立刻被其对古典意境的捕捉能力所震撼。它绝非那种流水线生产的教程书,更像是一本被精心筛选和编辑过的“视觉词典”。比如,其中关于“松石”的描绘,书中收录了不下二十种不同的画法,从遒劲的虬松到飘逸的迎客松,每一棵树的姿态都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作者对线条的运用简直是炉火纯青,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山石的坚毅和水流的灵动。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留白”艺术的探讨,书中明确指出了在不同题材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空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营造出“空灵”或“悠远”的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是“如何画”,而是“为何要这样画”,它深入到了中国传统审美哲学的核心。对于那些追求画面意境和文化内涵的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法,更是一种审美品位的提升。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厚得像砖头的艺术书籍通常是望而却步的,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却非常精妙,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它仿佛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视觉迷宫”,引导着读者不断探索。初期的内容侧重于基础功的训练,例如对不同材质的皴法进行专项练习,力度和角度的控制要求极高,但讲解到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同样是画石头,有的人画出来像豆腐渣,有的人却能画出坚硬的质感。到了中段,开始融入了对“组合”的训练,如何将山、水、树、人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画面。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天气和季节对光影影响的分析,做得尤其细致,让我对表现“晨雾朦胧”和“夕阳斜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可操作性”,它不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水平离书中的范例遥不可及,而是让你感觉到,只要坚持练习,通过书中的方法,你一定能够达到那个高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包容性”,它不像某些书籍只聚焦于某一个狭窄的流派或技巧,而是像一个小型博物馆,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的精华。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花鸟”题材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对于花卉的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平衡把握,书中给出了非常成熟的范例。例如,在描绘一枝梅花时,它展示了如何通过花瓣的虚实变化和枝干的转折来体现傲骨,同时又不会过于僵硬。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草虫”这类微小题材的处理,连昆虫的复眼结构和翅膀的透明感,都通过墨色的分层晕染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表明编纂者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入微,以及对笔墨语言的掌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本书的学习过程,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深度访古之旅,让人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