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全解
定价:29.80元
作者: 孔子;文若愚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11340559
字数:
页码:54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3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全解》是现代读者领悟《论语》之魂的理想读本。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多元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艺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文摘
【原文】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日:“吾不与①祭,如不祭。”
【题解】
孔子在本章中阐述道,在祭祀祖先或者鬼神的时候,应像面对祖先鬼神一样恭敬,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着虔诚的情感。
【注释】
①与(yd):参加、参与。
【译文】
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应当视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在祭祀神明的时候,应当视神明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倘若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祭祀一样。”
【精读论语】
心怀敬诚,真心投入
在本章中,孔子鲜明而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对于祭祀的态度,应当心怀虔诚地去祭祀,要投入真感情。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应该真心诚意,那么他们的神灵就是存在的。
这句话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外一句话,即心诚则灵。孔子还强调,对于祭祀活动,自己要亲自参加,如此才能显现出诚心,倘若不能亲自参加的话,就不能表达出孝敬之情,心中留下缺憾,那和没有祭祀是时一样的。除了强调祭祀的重要,孔子的这个说法还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应真心诚意,唯有真心投入,才会有所回报。
事实上,不论是祭祀,还是从事其他任何事情,心怀恭敬、真心投入都是一种没美德,并且也是取得成功的高效之举。实际上,古人对此十分重视,不论是皇帝还是官员,都强调敬诚与投入的重要性,并且有不少人身体力行。比如皇帝这个职业,应该心怀敬诚之心,可是又容易让人产生放纵懈怠之情。汉文帝以偏远地方不受宠的代王身份入据大统,因为没有势力拥戴,因此对皇帝这个职业的性质了解为清醒。所以在做皇帝以后,对管理国家、处理政务、对待臣下、善待民众等方面,都怀有深深的敬诚之心。
当今,全力投入、忠于职守同样是成功基本法则。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哪一个不是兢兢业业,热爱并投入自己事业的人呢?那些受领导重用提拔的人,同样多为爱岗敬业,为企业或组织的发展竭尽忠诚和智慧的敬诚者。
【原文】
3.13 王孙贾①问日:“…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何谓也?”子日:“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题解】
在古时,人们认为奥神的地位要比灶神高。王孙贾本是卫国的权臣,在本章中,他将卫灵公比作奥神,将其身边有权势的臣子比作灶神,其言下之意是想劝解孔子,奉承卫灵公不如奉承自己。孔子对此则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人做事不能违背道理,只要顺道而行,根本就不用去谄媚于人。否则,极易得罪于上天,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
【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权臣。据传他本是周朝王室贵戚,只因得罪过周王,只能从仕于卫国。在本章中,他用的是比喻,带有强烈的挑衅意味。②奥:屋内西南角的神,此处历来被人视作尊位。③灶:灶神。王孙贾在本章中将卫灵公比作奥神,并以灶神自喻,暗示孔子逢迎自己要比巴结卫灵公及南子获得的好处多。
【译文】
王孙贾向孔子问道:“…与其奉承奥神,还不如巴结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倘若得罪了上天,无论你到哪里祷告求情都没有用。”
……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只适合学术研究人员翻阅。我准备好了面对无数的脚注和密集的引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它的阅读体验极其流畅。那种感觉,就像是坐上了一列平稳运行的高速列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幻,但你始终能稳当地欣赏到沿途的景色。作者在行文之间,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描述,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比如,他描绘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心境,或者弟子们在不同情境下对老师教诲的反应,读起来简直如同身临其境。这种叙事性的解读,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像我这样对古典文学并不算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抓住重点。它没有牺牲思想的深度,而是通过更艺术化的方式来呈现,让人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悄然吸收了那些深刻的智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不急不躁,却字字珠玑,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我这人吧,向来对那种“故作高深”的解读嗤之以鼻。市面上关于古代经典的解读版本太多了,很多都是东拉西扯,作者自己的臆想成分远大于对原著的尊重。然而,这本著作却给我带来了久违的踏实感。它的结构安排极其严谨,简直就像是一份精密的工程蓝图。作者似乎对每一句话的考证都下足了功夫,对每一个典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君子与小人”辨析的部分,通常这部分内容很容易被简化为道德上的二元对立,但在这里,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史实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展现了孔子思想的复杂性和时代局限性,这种审慎的态度令人折服。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过去阅读其他版本时完全忽略掉的细微差别,比如某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义,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考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让读者在仰望先贤智慧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空中楼阁般的想象之中。它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照出经典的本来面目,没有过度的美化,却因此显得更加光彩照人。
评分坦白讲,我对市面上很多号称“全解”的书都心存疑虑,因为“全”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几乎不可能被完全实现。然而,当我深入阅读这本著作后,我不得不承认,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字面翻译和简单注释,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报告。作者在涉及一些争议性较强的论点时,没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而是清晰地列举了各种学派的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值得称赞。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一些被传统解读所忽略的细节,例如孔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互动和辩论,也有着非常精彩的分析,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先秦思想格局的认知。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让你能够从不同的切面去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思想体系,这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解读本”的期待,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指南,却以易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触及内心、提供实际指导的书籍,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这本著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对“礼”和“乐”的表面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规范在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中的实际应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孝悌”的探讨,作者没有把它描绘成一种僵硬的教条,而是阐述了其背后蕴含的尊重和关怀的本质,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中的代际沟通问题联系起来。这让古老的智慧拥有了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读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家人的态度,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是否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背诵多少经典语录,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思维框架,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处世哲学。它像是一剂清凉的药方,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提供了回归本真的疗愈力量。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上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挺复杂的心情的。我一直对古代的哲学典籍抱有一种敬畏,但同时又担心自己资质驽钝,无法真正领会那些高深的道理。所以,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一页,映入眼帘的是那种古朴的字体,配着清晰的现代注释,瞬间打消了我不少顾虑。作者在处理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上做得非常到位,既没有为了迎合现代阅读习惯而过度简化,也没有让晦涩的文言文成为阻碍。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仁”这个概念的阐释,不同章节中,从不同侧面去剖析孔子的思想脉络,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我尤其欣赏他引用的那些历史上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作为旁证,这让原本略显单薄的论述变得立体而有深度。读完其中关于“学而时习之”的那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学习的态度都有了一些微妙的转变,不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或完成任务,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探索。这本书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引领着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份内心的从容与秩序。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的低语,时而温和,时而严厉,却始终充满着对人性的洞察与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