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贤三昧集》为王士禛编选的一部诗歌选本, 分为三卷,共选43人诗400余首,其中选入王维110首 ,孟浩然48首,王昌龄30首,李颀36首,高适18首, 岑参37首。该集鲜明地体现了编选者的“神韵”诗学 观念。
周兴陆辑著的《唐贤三昧集汇评(精)》的编撰以 康熙年间刻本为底本,参考吴煊、胡棠注本作简要注 释,汇集各家评语,并从其他唐诗别集、总集中摘录 若干批语。
總序
前言
唐賢三昧集序
唐賢三昧集序
卷上
王維
贈劉藍田
贈祖三咏
戲贈張五弟謹
奉寄韋太守陟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别
濟州送祖三
送綦毋潜落第還鄉
别弟縉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藍田山石門精舍
青溪
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
丁寓田家有贈
渭川田家
春中田園作
過李揖宅
宿鄭州
西施咏
夷門歌
隴頭吟
老將行
桃源行
故人張謹工詩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
聊獲酬之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寄荆州張丞相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别業不見留之作
酬張少府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送李判官赴江東
送岐州源長史歸
同崔興宗送衡岳瑗公南歸
送丘為往唐州
送元中丞轉運江淮
……
王縉
裴迪
崔興宗
儲光羲
丘為
祖咏
盧象
卷中
孟浩然
王昌齡
劉音虛
常建
李颀
綦毋潜
王之渙
張子容
閻防
卷下
高適
岑參
崔顥
崔國輔
陶翰
王灣
薛據
崔曙
賈至
張謂
張旭
李嶷
萬楚
丁仙芝
沈千運
孟雲卿
元結
兀融
蕭穎士
李華
梁鏜
李收
这部汇编的出版,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学术旅行的地图。我之所以如此看重它,是因为它成功地将原本散落在各种清代笔记、诗集序跋、甚至私人书信中的高价值评论性文字,系统地整合在了一起。这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疲于奔命地搜寻零星观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批评标准演变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即便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内涵也是截然不同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带着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古人的评语。书中的跨章节引用和参照,做得非常巧妙,常常通过脚注或尾注的方式,将读者引导向一个相关的论题,形成一个知识的立体网络。这让阅读不再是线性的,而更像是在一个知识迷宫中探险,每一步都能有新的发现。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中国古典文论发展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的平台是如此的坚实和全面。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抱有敬畏之心的业余爱好者,我选择图书的标准往往倾向于“实用性”与“启发性”的平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没有采用那种华而不实的装帧,整体风格是沉稳内敛的,符合它所承载内容的厚重感。打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良好触感,这在如今批量生产的出版物中越来越少见了。内容上,我发现它并非仅仅汇集了那些显赫大家的作品,更有不少二三流文人的精到见解被收入其中,这正体现了学术的广博和不拘一格。例如,其中一段关于宋代词风转向的论述,其细腻的笔触和对时代情绪的捕捉,比许多大部头的文学史都要来得生动和真实。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鼓励你从“细节”处入手,去理解一个时代文人群体的集体心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几部“核心名著”的膜拜上。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盲点被巧妙地填补。
评分这部新近得手的古典文献集,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清代中晚期的学术风气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汇编的选材和编排方式,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我这种探微索隐的阅读癖。它不像某些选本那样只拣取那些最广为人知、铺陈在教科书上的篇章,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当时颇有影响、却因时代变迁而逐渐沉寂的文人论述。光是翻阅目录,便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术功力,那些看似晦涩的篇目标签背后,想必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思想碰撞和考据细节。我尤其期待看到几位重要学派之间相互引证、乃至针锋相对的文字,这比单纯欣赏辞藻要来得过瘾得多。从排版上看,注释和原文的区分处理得非常清晰,对于不熟悉文言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这使得即便是深入的学术探讨,也能保持阅读的流畅性,而不是被繁琐的脚注打断节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佳作,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学者们如何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和审美标准。
评分说实话,我本以为这类汇编性的古籍整理工作,难免会有一些刻板和机械的痕迹,但这份出版物的质感和内容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处理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特定圈子内流传的论说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编者并非简单地将材料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在努力还原每一篇论著在它诞生时的历史语境。我刚读完其中一篇关于“神韵”与“意境”辩析的文章,那论述的精妙之处,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完全不同于我们今天泛泛而谈的理论。它里面引用了许多当代流传不广的诗话笔记,这些都是我过去零散搜集资料时难以触及的珍贵片段。这种“汇”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横向比较的可能,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某一种文学主张是如何在不同学者笔下被继承、发展、甚至扭曲的。对于致力于某一特定文学现象进行深度研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省去了大量的“寻章摘句”的苦功夫,直接提供了扎实的原材料库。
评分我对这套丛书的编排逻辑深感赞赏,这远非简单的文本收集可以概括。我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于古代批评家们如何看待“技法”与“性情”之间的张力。这本书中收录的几篇专门探讨创作心法和格律的文字,堪称宝藏。它们详尽地剖析了雕琢辞藻的讲究,以及如何在遵守既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解放,这对于当下许多追求速成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更难能可贵的是,编者在引用和注释中,保持了高度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地进行主观解读,而是让历史文本自己说话,这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对照着其中一篇关于山水诗意境描摹的论述,重新审视了几首我耳熟能详的古诗,顿时感觉像是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诗人的深层意图。这种由文献引发的“再阅读”体验,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