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宋] 洪迈,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学
  • 随笔集
  • 容斋
  • 文学
  • 文化
  • 散文
  • 笔记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45
商品编码:296763584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定价:12.0元

售价:8.8元,便宜3.2元,折扣73

作者:(南宋)洪迈,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45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智慧,是后人感受国博大精深的一种途径。在阅读中品鉴古今智慧,领会先贤哲思,修养心灵。作为作者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容斋随笔》一直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内容提要

《容斋随笔》共《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问历经近三十年。其内容丰富,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涉及领域广泛的著作;它议论精辟,评论恰当,历来受到世人的称道。其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于后世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目录


作者介绍

洪迈(公元1123-1202年),南宋文学家、学者,字景户,号容斋,又号野处,鄱阳(今属江西)人,博通经史百家之语,旁及医卜星算之书,对宋代掌故尤为熟悉。

文摘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①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②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③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④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注释】
  ①采摭(zhí):采集摘录。
  ②步辇(niǎn):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
  ③苏颋(tǐng):字廷硕。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袭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共同主张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④张彖(tuàn):唐朝官员,颇有气节。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他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
  【译文】
  世俗留传的那些浅薄妄为的书籍,比如人们所说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这类,都是非常可笑的。然而读书人里也有相信这些书的,甚至把《老杜事实》当成苏轼写的。现在蜀地刻印的杜甫文集,就把这件事加入注释。孔传所写的《续六帖》,虽然在采集摘录唐朝史事方面特别有功劳,但是把《云仙散录》中的事情全部记载进来,就是自己玷污了这本书。《开元天宝遗事》假托是王仁裕所写,王仁裕是五代时人,虽然他的文章缺乏气概,但是恐怕也不至于像《开元天宝遗事》那样。姑且分析其中的几个事例,把这个当作笑谈。件事说:“姚元崇在开元初年做了翰林学士,曾被玄宗专门派车召唤进宫。”考察以后发现,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当了宰相,到开元初年的时候已经三次拜相辅佐皇帝了。第二件事是说:“郭元振少年时候风度仪态就很美了,宰相张嘉贞想把他接纳过来做自己的女婿,于是为郭元振做媒,郭元振娶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张嘉贞的三女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显达了。”考察以后发现,郭元振是睿宗时期的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然后去世了,这之后十年,张嘉贞才成为宰相。第三件事是说:“杨国忠显赫的时候,朝廷的文武官员,争相依附于他从而求取财富地位,只有张九龄未曾登门。”考察以后发现,张九龄离开宰相的职位十年以后,杨国忠才得到宰相的官职。第四件事是说:“张九龄读了苏颋的文章,称赞说这是文坛中的雄师。”考察以后发现,
  苏颋做宰相的时候,张九龄根本还没有显达呢!以上这些都是很明显就能说明白的,固然鄙薄浅陋得不值得去反驳,却很容易迷惑耽误后辈弟子啊!只有张彖指出杨国忠像冰山这件事,《资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不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近几年,兴化的军学刻版印刷的《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的州学刻版印刷的《云仙散录》,都可以销毁掉了。
  文烦简有当
  【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①、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②。
  【注释】
  ①涉轵(zhǐ)侯:李朔随卫青征讨匈奴,因功封涉轵侯,并置涉轵侯国。涉轵侯国,在今山东。
  ②朴赡可喜:质朴丰富,令人喜爱。
  【译文】
  欧阳修在《进新唐书表》中说:“这里面记载的事情比之前的有所增加,这里面用的文字却比之前的有所减少。”一般文章重要的在于阐明思想,文字的繁密与简约都有其适当的情况。《史记·卫青传》中记载:“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
  只说:“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相比于《史记》的五十八个字,《汉书》的叙述从中省略了二十三个字,然而看起来没有《史记》那样质朴丰富而令人喜爱啊!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①;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
  乐天以为②:“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
  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
  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①裂眦(zì):张目怒视。
  ②以为:因此说。以,因此。为,通“谓”,说。
  【译文】
  在玩闹中隐含着生气,超过张目怒视;长声吟咏之中隐含着哀伤,超过放声大哭。这话确实说得很对。元稹在江陵的时候,病中听说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写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因此说:“这些诗句,其他人听了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我呢?”元稹的诗集写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字用得既不好,也没有说是病中写成的,就失去诗的意境了。苏轼当彭城太守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来拜访他,停留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苏辙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觉得读起来实在不能承受,便和诗宽慰自己。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心生悲凉。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①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②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③、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①魏人公孙鞅:应指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因为封地在商地所以这样称呼。公孙鞅又称卫鞅,是卫国人而非魏国人。
  ②范雎(jū):战国魏国人,军事家、政治家,曾任秦国宰相,向秦王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③郭隗(wěi):战国燕国人,燕王客卿。曾让燕王筑黄金台拜自己为师,以此举让天下贤士争相投靠燕国。
  【译文】
  七国激烈地争夺天下,没有不招揽四方说客人才的。但六国所任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多是本国的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让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初与秦王谋划国家大事从而开创秦国霸业的人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比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他们,采取他们的意见而一点都不怀疑,终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赖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担心楚国太过强盛,而吴起是卫国人。
  信近于义
  【原文】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①曰:“因恭信而不失其所以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伊川②曰:“因不失于相近,亦可尚也。”又曰:“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范纯父曰:“君子所因者本,而立爱必自亲始,亲亲必及人,故曰因不失其亲。”吕与叔分为三事。谢显道曰:“君、师、友三者,虽非天属,亦可以亲,舍此三者之外,吾恐不免于谄贱。惟亲不失其所亲,然后可为宗也。”杨中立曰:“信不失义,恭不悖③礼,又因不失其亲焉,是亦可宗也。”尹彦明曰:“因其近,虽未足以尽礼义之本,亦不失其所宗尚也。”予窃以谓义与礼之极,多至于不亲,能至于不失其亲,斯为可宗也。然未敢以为是。
  【注释】
  ①程明道: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②伊川: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的弟弟。
  ③悖(bèi):违背。
  【译文】
  《论语》说:“诚信要符合于义,这样诺言才能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以尊了。”程明道说:“依凭恭敬和诚信而又不失其亲近之人,接近礼义,所以也是可以尊崇的。”伊川说:“依凭恭敬诚信又不违背礼义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又说:“依凭恭敬和诚信,又近于礼仪而不失去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何况是完全合乎礼义的人呢?”范纯父说:“君子所依凭的是本性,而建立仁爱必定从亲近的人开始,亲近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也一定会推广到其他人,所以说(依凭恭敬诚信而)不失去亲近关系。”吕与叔把这分为三件事。谢显道说:“君、师、友这三类人,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是可以亲近的;除这三类以外的,恐怕就不免变成谄媚和卑贱了。只有能亲近与他亲近的人,然后才可以崇尚。”杨中立说:“诚信不违背义,谦恭不违背礼,又依凭二者而不失去与他亲近的人,这也是可以崇尚的。”尹彦明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虽然还不能够完全符合礼义的本质,也不妨碍他是可以崇尚的。”我认为礼和义的极限,大多会变成不能亲近,如能够达到不失掉与他亲近的人,这就是可崇尚的。但不敢肯定就是这样。
  刚毅近仁
  【原文】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①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注释】
  ①木讷(nè):泛指质朴,无文饰。
  【译文】
  刚强坚毅的人,必定不能有谄媚的神色。质朴的人,必定不会说出花言巧语。这就是分辨接近仁义或缺乏仁义的要领。
  忠恕违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①,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


序言

前言
  《容斋随笔》是洪迈晚年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洪迈,字景卢,号容斋,南宋鄱阳人,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因“文备众体”受到宋孝宗的赏识重
  用,先后担任过起居舍人、秘书省校书郎、国史馆编修官、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文职,在地方上还做过知州。因参与国史纂修,洪迈对历朝历代诸子百家、圣贤议论、小说野史、风土
  人情都有广泛涉猎。这部《容斋随笔》前后共耗费四十余年才写成,是洪迈毕生学问的集大成之作。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好的随笔语言灵动曼妙,篇幅短小精悍,往往能令人见微知著。
  这部书之所以以随笔命名,用洪迈谦虚之辞说是因为“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五笔》因洪迈逝世而中断,仅存十卷。这部书的内容十分广博,涉及历史人物、
  典章、礼仪、军事、政治、物产、地理、天文、历法、星相、哲学、艺术、诗词、文论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笔记。
  《容斋随笔》考证严谨,凡所论之物,皆标明出处,追溯源头。洪迈对前人做学问的一些想当然的看法大胆地提出了质疑,他根据书籍、史料,经过反复严密的论证,对历代经史典籍去伪存
  真,更正了许多相传已久的错误认识,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参考。
  在考证方法上,洪迈多采用“互证”的方法进行纠错。如《随笔》卷三《李太白》一节中,对世传李太白在安徽当涂采石因酒醉乘舟溺亡的说法,通过引证李阳冰《太白草堂集序》和李华《
  太白墓志》,证实了李白死于疾病而非溺亡。
  《容斋随笔》记录了许多《宋史》未记载的宋代风俗习惯等内容,这为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另外,《容斋随笔》在许多章节中谈到了诗词文章的创作方法,提出了许多
  具有进步意义的观点,对于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容斋随笔》的部分内容着眼十分细微,即使是一词一字的差池,作者也要用做学问的精神追究到底。贯穿整个随笔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造就了这部巨著的另一重非凡魅力。自《容斋随笔
  》写就以来,其拥趸众可集群,毛就是其中对它评价很高的读者之一。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阅读,我们对《容斋随笔》中的精华篇目进行了选编,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容斋随笔》 卷一 说部 世有说部,名曰《容斋随笔》。其书非集诸说而成,乃一人之笔,偶有所感,随手记之。故其文笔自然,不事雕琢,读来亲切。 论古 古人言论,浩如烟海。然真知灼见,未必尽载史册。岁月中,许多精彩论述,或失传,或湮没,令人扼腕。吾辈读史,当辨其真伪,择其善者而从之。 说诗 诗者,感而发也。诗人胸中自有丘壑,笔下自有乾坤。然诗有佳句,亦有败笔。吾读古今诗文,每每留意作者匠心所在,亦深叹其疏忽之处。 说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书亦有良莠之分。吾尝博览群书,于其中拣精择毫,以为示人。 说文 文字者,言语之载体。字里行间,蕴含万千。吾于文字之演变、用语之考究,亦有所留意。 卷二 论史 史者,镜也。鉴往而知今,方能明辨是非。然史书亦非尽善尽美,其中常有偏颇之处。吾读史,不唯信史书之言,更求其背后的原因。 说志 志者,记也。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皆可为志。吾于各地风物,亦有所闻见,愿将其载于笔下。 论人 人者,万物之灵。然人之善恶,变化多端。吾于交往之人,每每留意其言行举止,以为戒鉴。 说事 事无巨细,皆有其道。吾于日常琐事,亦有所体察,以为启迪。 说情 情者,人之常情。喜怒哀乐,皆由心生。吾于情之所起,感悟良多,愿将其抒于笔端。 卷三 论道 道者,天地之理也。吾于天地万物,常怀敬畏之心,于其中探求真理。 说禅 禅者,心也。吾于参禅悟道,亦有所感悟,愿将其分享于人。 论药 药者,济世之方。吾于草木之性,医理之深,亦有所研究,以为便民。 说艺 艺者,技也。琴棋书画,歌舞百戏,皆可为艺。吾于艺术之美,亦有所欣赏,愿将其描摹。 说饮 饮者,乐也。杯盏之间,情意绵绵。吾于品饮之道,亦有所心得,愿与其共赏。 卷四 论茶 茶者,国饮也。一片嫩叶,化为甘露。吾于茶之品类、冲泡之法,皆有所讲究。 说酒 酒者,适量则怡情,过量则伤身。吾于饮酒之道,亦有分寸。 论器 器者,物之用也。古今器物,各有其美。吾于器物之形制、工艺,亦有所品鉴。 说物 物华天宝,各有其灵。吾于自然万物,常怀好奇之心,愿将其一一记录。 说病 病者,身之患也。吾于养生之道,亦有所留意,愿其身心安泰。 卷五 论书 书者,心画也。书法之美,在于骨力与韵致。吾于临池学书,亦有所心得。 说画 画者,意也。笔墨之间,尽显胸中丘壑。吾于绘画之法,亦有所涉猎。 论乐 乐者,感之动也。音韵之美,能涤荡心灵。吾于音乐之赏,亦有所领悟。 说舞 舞者,情之展也。翩翩起舞,宛若仙子。吾于舞蹈之姿,亦有所赞叹。 论棋 棋者,智也。一子一象,皆有玄机。吾于对弈之道,亦有所感悟。 卷六 说剑 剑者,武也。一剑寒光,可定乾坤。吾于剑术之技,亦有所耳闻。 论弓 弓者,力也。满弓张弦,势不可挡。吾于弓箭之用,亦有所知。 说马 马者,行也。千里奔袭,一日千里。吾于骏马之姿,亦有所欣赏。 论舟 舟者,渡也。一叶扁舟,可游四海。吾于舟船之便,亦有所感叹。 说桥 桥者,通也。飞架南北,连接两岸。吾于桥梁之工,亦有所赞许。 卷七 论山 山者,镇也。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吾于山川之美,亦有所描绘。 说水 水者,流也。奔腾不息,润泽万物。吾于山水之景,亦有所寄情。 论林 林者,幽也。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吾于林木之趣,亦有所体味。 说草 草者,韧也。虽微小,却生生不息。吾于草芥之顽强,亦有所感佩。 论花 花者,艳也。争奇斗艳,芬芳袭人。吾于花卉之美,亦有所陶醉。 卷八 说鸟 鸟者,翔也。翱翔天际,自由自在。吾于飞鸟之姿,亦有所遐想。 论虫 虫者,微也。虽小,亦有其道。吾于虫鸣之趣,亦有所倾听。 说鱼 鱼者,潜也。遨游水中,悠然自得。吾于鱼之灵动,亦有所观察。 论兽 兽者,猛也。或温顺,或狂野。吾于走兽之态,亦有所记录。 说龙 龙者,神也。祥瑞之兆,变化万千。吾于龙之传说,亦有所探究。 卷九 论凤 凤者,灵也。百鸟之王,祥瑞之禽。吾于凤之神韵,亦有所憧憬。 说麒麟 麒麟者,仁也。吉祥之兽,太平之兆。吾于麒麟之德,亦有所赞颂。 论貔貅 貔貅者,财也。招财进宝,镇宅之用。吾于貔貅之祥,亦有所信奉。 说神仙 神仙者,超脱也。逍遥自在,不染尘埃。吾于神仙之境,亦有所向往。 论鬼 鬼者,疑也。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吾于鬼神之说,亦有所存疑。 卷十 说梦 梦者,幻也。醒时则散,醉时难辨。吾于梦境之奇,亦有所记述。 论占 占者,卜也。预测未来,趋吉避凶。吾于占卜之术,亦有所见闻。 说怪 怪者,异也。世间万物,无奇不有。吾于怪诞之事,亦有所记录。 论异 异者,殊也。人事不同,风俗各异。吾于异域风情,亦有所好奇。 说趣 趣者,乐也。生活之中,处处有乐。吾于人生之趣,亦有所发掘。 总而言之,《容斋随笔》非以某一特定主题为纲,而是在广泛的阅读、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中,触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古今人事、自然万物、文化艺术、人生哲理等,皆能发前人所未发之语,或提出独到之见解,或以朴实真挚之笔触,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和感悟。全书风格平易近人,语言生动,虽是随笔,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如同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又似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读者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知,在平凡的点滴之中体会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评价二 天呐,这本关于现代哲学思辨的著作彻底刷新了我对“存在”的认知!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谨,但语言风格却出人意料地平易近人,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晦涩感。他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主体性面临的冲击与重塑,看得我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他将“信息熵增”与“个体意义的消解”进行类比,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哲学命题具象化了。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数字幽灵”——即我们在网络留下的痕迹如何构成了某种超越肉体的“永生”——这个观点让我深思了很久。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问题,并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框架。虽然有些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每一次深入,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这是一本需要带着笔和笔记本去读的书,因为它会持续激发你的思考,让你走出阅读的舒适区,真正地去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读者评价三 我向所有热爱自然文学的朋友强烈推荐这本关于北极圈生态考察的纪实文学!作者的文字简直就是一幅流动的油画,他对苔原、冰川和极昼极夜的描绘,充满了敬畏和深情。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记录了作者在极端环境下进行科学考察的真实体验。他没有将自己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是坦诚地记录了面对暴风雪时的恐惧、科研成果不如预期的沮丧,以及在星空下独处的宁静。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北极特有物种的科普知识,比如对格陵兰鲨的生态习性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让我对地球上这些鲜为人知的生命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直观感受的记录。他对比了二十年前和现在的冰川消融速度,那种无声的哀叹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这本书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它让你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去感受地球脉搏的跳动,让人深刻体会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责任。

评分

读者评价四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纯粹的艺术评论集没什么太大期待,总觉得会是枯燥的术语堆砌。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是一位极富洞察力的乐评人,他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法,解构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几位重要音乐家的创作心路。他不仅仅在分析和弦进行或配器技巧,更是在挖掘音乐背后的时代情绪和个人挣扎。比如,他分析某位作曲家晚期作品中突然出现的“不和谐音”,不是简单地归因为技术失误,而是将其解读为对战争创伤的潜意识表达,这种跨学科的解读角度非常新鲜。他的文字节奏感极强,读起来仿佛就能听到音乐的起伏,尤其在描述交响乐高潮部分时,句子结构会变得越来越紧凑有力,让人有种血液上涌的感觉。我甚至因此去重新听了书中提到的几张专辑,发现以前那些只是“听着好听”的旋律,在经过作者的点拨后,立刻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感了。对于想深入了解音乐如何成为时代注脚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绝佳的入门和进阶指南。

评分

读者评价五 这是一本讲述家族史的口述回忆录,跨越了近百年的风云变幻,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变迁。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近乎“聊天”的叙事方式,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异常亲切和可信。我最喜欢的地方是那些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祖母如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几颗豆子做出丰盛的年夜饭,或者父亲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次去南方城市打工时的忐忑心情。这些琐碎的片段,恰恰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面貌。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努力地“过日子”。书中对不同代际间观念冲突的描绘也十分到位,可以看到传统思维如何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慢慢松动和适应。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阅读了一个家族的故事,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的家族聚会,听长辈们娓娓道来他们的岁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庭的情感纽带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才是支撑一切的力量所在。

评分

读者评价一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描绘真是细腻得让人叹为观止。书中的主人公命运多舛,他在乱世中挣扎求生,却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道德底线,这种精神力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战争场面时的笔触,不是简单的血腥堆砌,而是侧重于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无力感和挣扎。比如有一段描写主角在撤退途中目睹家园被毁的场景,那种压抑和绝望感,让我几乎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无论是权谋家的深沉心机,还是普通百姓的朴实善良,都刻画得立体而真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旅程,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和人情冷暖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新的悬念,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人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