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史通 文史通义9787552804591 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敖

李敖精编:史通 文史通义9787552804591 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李敖
  • 史通
  • 文史通义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思想
  • 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91
商品编码:296763439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敖精编:史通 文史通义
作者 李敖
定价 79.00元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52804591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

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史通

导读?/?002

卷六?/?003

言语?/?003

浮词?/?010

叙事?/?016

卷七?/?033

品藻?/?033

直书?/?039

曲笔?/?042

鉴识?/?048

探赜?/?052

卷八?/?059

摸拟?/?059

书事?/?067

人物?/?074

卷九?/?082

核才?/?082

序传?/?088

烦省?/?093

卷十?/?100

杂述?/?100

辨职?/?108

自叙?/?113

体统?/?122

纰缪?/?122

弛张?/?122

卷十一?/?123

史官建置?/?123

卷十二?/?144

古今正史?/?144

卷十三?/?184

疑古?/?184

卷十四?/?199

惑经?/?199

申左?/?216

卷十五?/?229

点烦?/?229

卷十六?/?244

杂说上?/?244

卷十七?/?268

杂说中?/?268

卷十八?/?291

杂说下?/?291

卷十九?/?314

汉书五行志错误?/?314

五行志杂驳?/?335

卷二十?/?349

暗惑?/?349

忤时?/?365

文史通义

导读?/?374

序?/?375

文史通义

内篇?/?377

易教上?/?377

易教中?/?379

易教下?/?381

书教上?/?383

书教中?/?386

书教下?/?388

诗教上?/?392

诗教下?/?396

经解上?/?400

经解中?/?401

经解下?/?403

原道上?/?405

原道中?/?409

原道下?/?412

原学上?/?415

原学中?/?416

原学下?/?417

博约上?/?418

博约中?/?419

博约下?/?421

言公上?/?422

言公中?/?426

言公下?/?430

史德?/?434

史释?/?437

史注?/?440

传记?/?442

习固?/?445

朱陆?/?446

文德?/?450

文理?/?452

文集?/?455

篇卷?/?458

天喻?/?460

师说?/?461

假年?/?463

感遇?/?465

辨似?/?468

说林?/?471

知难?/?479

释通?/?481

横通?/?487

繁称?/?488

匡谬?/?492

质性?/?497

黠陋?/?500

俗嫌?/?504

针名?/?506

砭异?/?508

砭俗?/?509

申郑?/?512

答客问上?/?513

答客问中?/?515

答客问下?/?518

答问?/?519

古文公式?/?522

古文十弊?/?524

浙东学术?/?530

妇学?/?531

《妇学》篇书后?/?538

诗话?/?539

外篇?/?542

方志立三书议?/?542

州县请立志科议?/?547

地志统部?/?551

《和州志·皇言纪》序例?/?555

《和州志·官师表》序例?/?557

《和州志·选举表》序例?/?558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559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560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562

《和州志·舆地图》序例?/?563

《和州志·田赋书》序例?/?566

《和州志·艺文书》序例?/?568

《和州志·政略》序例?/?574

《和州志·列传》总论?/?575

《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577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579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581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582

《和州志·文征》序例?/?585

《永清县志·皇言纪》序例?/?587

《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589

《永清县志·职官表》序例?/?591

《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593

《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594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597

《永清县志·建置图》序例?/?599

《永清县志·水道图》序例?/?600

《永清县志·六书》例议?/?602

《永清县志·政略》序例?/?605

《永清县志·列传》序例?/?607

《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609

《永清县志·阙访列传》序例?/?612

《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614

《永清县志·文征》序例?/?617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上?/?622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中?/?623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下?/?624

《亳州志·掌故》例议上?/?625

《亳州志·掌故》例议中?/?627

《亳州志·掌故》例议下?/?628

答甄秀才论修志书?/?629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632

与甄秀才论《文选》义例书?/?636

驳《文选》义例书再答?/?637

修志十议?/?639

《天门县志·艺文考》序?/?645

《天门县志·五行考》序?/?646

《天门县志·学校考》序?/?646

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647

记与戴东原论修志?/?649

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652

覆崔荆州书?/?653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655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658

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659

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661

书《武功志》后?/?662

书《朝邑志》后?/?664

书《吴郡志》后?/?665

书《姑苏志》后?/?668

书《滦志》后?/?670

书《灵寿县志》后?/?673

校雠通义

卷一?/?677

原道?/?678

宗刘?/?679

互著?/?682

别裁?/?684

辨嫌名?/?685

补郑?/?686

校雠条理?/?687

著录残逸?/?689

藏书?/?689

卷二?/?691

补校《汉艺文志》?/?691

郑樵误校汉志?/?694

焦竑误校汉志?/?697

卷三?/?701

《汉志》六艺?/?701

《汉志》诸子?/?705

《汉志》诗赋?/?714

《汉志》兵书?/?717

《汉志》数术?/?719

《汉志》方技?/?720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文摘

   序言

《史通》:史学巨擘的史识乾坤 《史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奠基之作,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全书共十二卷,以其深刻的史学洞见、严谨的治史方法和系统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本书精编版力求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刘知几的史学思想进行梳理与阐释,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史学巨著的精髓,领略古代史学大家的风采。 一、 史学思想的源流与创新:《史通》的时代背景与贡献 刘知几所处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交流频繁,对外关系密切,这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历代史书卷帙浩繁,良莠不齐,史官制度也存在诸多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知几继承了前代史学家的思想精华,如《春秋》、《左传》的史笔精神,以及班固、范晔等人的史学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 《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学理论的成熟。刘知几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治史的原则、方法、体例,以及史书的优劣评判标准。他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后世史学研究树立了规范。例如,他对史官制度的批判,对史书真伪的辨析,对史料选择的原则,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史通》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百科全书”和“方法论指南”。 二、 洞察史实,辨析真伪:《史通》的史料观与史学方法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石,《史通》深刻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史料观”。刘知几强调,史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史料的可靠性。他对于史料的辨析,可谓细致入微。 他首先区分了“信史”与“野史”,强调前者才具有真正的史学价值。对于史书中出现的矛盾、失实之处,刘知几提出了严谨的考证方法。他倡导“疑古”精神,不轻易相信书本上的记载,而是通过多方求证,对比不同史料,甚至借鉴考古发现,来还原历史真相。他特别关注史书的“因袭”与“妄撰”,指出许多史书为了追求时效或迎合政治需要,而对前代史书进行不负责任的抄袭或虚构,这严重损害了史料的真实性。 在史料的取舍上,《史通》提出了“六家”之说,即“文史”、“论事”、“辩事”、“考事”、“缀事”、“博事”。这并非简单的分类,而是对不同类型史料价值的评判。例如,“文史”是指史书中记叙事件的文辞,虽然重要,但刘知几更看重“论事”,即史书中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的分析,以及其背后蕴含的道理。他强调,史书不仅要记叙事实,更要解释事实,探究其深层原因。 《史通》对于史料的辨析,集中体现在其对“史官之法”的批判中。他指出,史官作为记录历史的专业人士,其工作不仅是简单的记录,更应具有独立的判断和批判精神。然而,在历代史官制度中,存在着“避君相之嫌”、“附会君臣之意”等弊端,导致史书的客观性受到影响。刘知几力图纠正这些弊端,强调史官应当秉笔直书,不畏权贵,以求史实的真实。 三、 史学理论的体系构建:《史通》的结构与内容 《史通》十二卷,内容涵盖了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 《史通》卷一至卷二:《史势》篇。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史学发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刘知几认为,史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他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揭示了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史通》卷三至卷四:《论史》篇。 这一部分着重论述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刘知几提出了“三材”之说,即“史材”、“史识”、“史笔”,强调史学研究需要具备扎实的史料基础、深刻的史学洞见和准确的史学表达。他详细论述了史料的真伪辨析、史书的体例优劣、史官的职责等问题。 《史通》卷五至卷七:《论鉴》篇。 这一部分是《史通》的核心内容之一,刘知几在此篇中集中评述了历代史书的得失。他以严谨的态度,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重要史书进行了逐一的评价,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他特别强调了《史记》的“实录”精神,以及《汉书》在断代史体例上的创新。 《史通》卷八至卷九:《论载》篇。 这一部分探讨史书的编纂体例和内容安排。刘知几分析了不同史书的体例,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并对各种体例的优劣进行了比较。他强调,体例的合理性对于史书的清晰呈现和深入分析至关重要。 《史通》卷十至卷十一:《论篇》篇。 这一部分侧重于史书的叙事技巧和文风。刘知几认为,史书的语言应当准确、生动,既要真实反映历史,又要引人入胜。他批评了一些史书中过于浮夸或空洞的文风,倡导朴实、自然的叙事方式。 《史通》卷十二:《叙事》篇。 这一部分是对前面各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刘知几在此篇中进一步强调了史学研究的价值,以及史官在传承文明、启迪后世方面的作用。 四、 史识乾坤,鉴往知来:《史通》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价值 《史通》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更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著作。 首先,其严谨的治史方法和批判精神,对于当今史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真伪,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史通》所倡导的“疑古”精神,“多方求证”的态度,无疑是现代史学研究者应秉持的基本原则。 其次,《史通》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刻洞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历史解读。刘知几在评述史书时,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者,《史通》对于史官制度的批判,对于我们审视和完善当代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录机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保障信息的客观真实,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公信力的基础。 《史通》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上的贡献,更在于其对中华文明传承的巨大作用。刘知几以其毕生的心血,为后世留下了这部史学巨著,为后人研究历史、认识历史、传承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这部作品,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史学研究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本书精编版,是在认真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以最清晰、最准确的方式,呈现刘知几的史学思想。通过对《史通》原文的解读和阐释,希望能引导读者走进这位史学巨擘的史识乾坤,感受其洞察历史的深刻智慧,领略其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我们自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雅又不失现代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内页的纸张质感非常好,文字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的选择,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清晰易读,这对于阅读文史类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初次翻阅时,我就被这种用心营造的阅读氛围所感染,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里面承载的绝非寻常的文字,而是一段段经过精心打磨的智慧结晶。装帧的考究,预示着内容必然是经过严格筛选和精粹提炼的,这让我在还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次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逻辑线索清晰得像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即便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内容,也能很容易地把握住作者的思路走向。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繁复的论证过程,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深刻的文化见解,化繁为简,娓娓道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闻的向导,走过一条条幽深而充满启示的小径。这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理论和观点,变得触手可及,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高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其语言风格之犀利与独到,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穿透力,毫不留情地剖析着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观点鲜明,毫不含糊,常常能一语中的地指出那些被传统叙事所掩盖的真相。这种直击人心的表达方式,既有文人的风骨,又饱含批判的力度,读来酣畅淋漓,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它不满足于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大胆质疑,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与人物。这种思想的碰撞,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热情。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引证和旁征博引方面的处理显得尤为高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典籍和史料,而是将这些丰富的“弹药”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论述之中,使观点更有力的同时,又不至于让阅读体验变得像是在翻阅枯燥的参考书目。那些被引用的段落,像是散落在珍珠项链上的宝石,既点缀了文采,更强化了论点的可靠性与深度。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对史料细节的求知欲,又保证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欣赏价值,让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评分

从整体阅读感受来说,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与提升。它像一面锐利的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让人在叹服于作者深厚学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合卷之时,思绪万千,那种意犹未尽、想要立刻与人分享讨论的冲动非常强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思考框架,让我们得以从更宏大、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世事变迁,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佳作,其影响力绝非一时的阅读快感可以概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