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规划教材)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李学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3023053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是配合高等学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而编写的仿真实验教材。书中以《模拟电子技术》的章节为顺序,介绍了各种仿真实验电路的搭建和仿真分析过程。全书有200多个仿真实验电路,需要者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
《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气、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和机电等专业的教学辅导教材、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章 半导体器件仿真实验
1.1 半导体二极管
1.1.1 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仿真实验
1.1.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仿真实验
1.2 二极管的应用
1.2.1 二极管模型
1.2.2 二极管整流电路
1.2.3 限幅电路
1.2.4 开关电路
1.3 特殊二极管的应用
1.3.1 稳压二极管的应用
1.3.2 发光二极管的应用
1.3.3 光电耦合器
1.4 半导体三极管
1.4.1 三极管内部电流分配关系
1.4.2 三极管共射极输入特性测试
1.4.3 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1.5 场效应晶体管
1.5.1 结型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1.5.2 mosfet的基本特性测试
练习题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
2.1 放大电路的直流与交流工作状态
2.1.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1.2 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波形图
2.2 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2.2.1 静态工作点的正确设置
2.2.2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3 分压式负反馈电路
2.3.1 分压式负反馈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3.2 分压式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
2.3.3 三极管电流放大系数β和电压放大倍数的关系
2.4 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2.4.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参数测量
2.4.2 共基极放大电路
2.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5.1 结型场效应管自偏压放大电路
2.5.2 分压式自偏压电路
2.5.3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分压式放大电路
2.5.4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放大器
2.5.5 共漏极场效应管放大器
练习题
第3章 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仿真实验
3.1 低通电路和高通电路
3.1.1 一阶rc低通电路
3.1.2 一阶rc高通电路
3.2 影响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因素
3.2.1 影响放大电路低频特性的因素
3.2.2 影响放大器高频特性的因素
3.3 多级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3.3.1 多级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3.3.2 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
3.3.3 三极管参数的修改
练习题
第4章 功率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
4.1 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4.1.1 甲类功率放大电路概述
4.1.2 射极输出器作功率放大
4.2 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4.2.1 乙类单管射极输出功放电路
4.2.2 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4.3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4.3.1 甲乙类ocl功放电路
4.3.2 复合管oc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4.3.3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4.3.4 集成功率放大电路tda2030
练习题
第5章 模拟集成电路基础
5.1 电流源电路
5.1.1 镜像电流源
5.1.2 比例电流源
5.1.3 微电流源
5.1.4 改进型电流源
5.1.5 威尔逊电流源
5.1.6 多路电流源
5.2 差分式放大电路
5.2.1 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5.2.2 差分放大器输入电压为零时的情况
5.2.3 差分放大器的差模特性
5.2.4 差分放大器的共模特性
5.2.5 典型差动放大电路
5.2.6 差模放大倍数的测量
5.2.7 共模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rl=∞)
5.2.8 单端输入差动放大器
5.2.9 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与输出电阻
练习题
第6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6.1 反馈的分类及判断
6.1.1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6.1.2 电流串联负反馈
6.1.3 电流并联负反馈
6.1.4 电压串联负反馈
6.1.5 电压并联负反馈
6.2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6.2.1 提高放大器增益的稳定性
6.2.2 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6.2.3 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6.2.4 负反馈能够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
6.2.5 减小非线性失真
6.3 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仿真测试
6.3.1 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
6.3.2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6.3.3 电压并联负反馈
6.3.4 电流并联负反馈
练习题
第7章 模拟信号运算电路
7.1 运算电路的三种输入方式
7.1.1 反相输入放大电路
7.1.2 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
7.1.3 减法运算电路
7.1.4 加法运算电路
7.2 积分和微分电路
7.2.1 积分电路
7.2.2 微分电路
7.3 对数和指数电路
7.3.1 对数放大器电路
7.3.2 指数运算电路
7.4 模拟乘法器典型应用电路
7.4.1 乘法和平方运算电路
7.4.2 除法运算和开平方运算电路
7.4.3 正弦波倍频
7.5 集成运算放大器交流放大电路
7.5.1 反相交流放大器
7.5.2 同相交流放大器
练习题
第8章 信号处理电路
8.1 有源滤波器
8.1.1 一阶有源低通滤波器
8.1.2 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
8.1.3 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
8.1.4 有源带通滤波电路
8.1.5 双t带阻滤波器
8.1.6 三阶和四阶低通滤波器
8.2 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8.3 信号变换电路
8.3.1 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8.3.2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
8.3.3 电压-频率转换电路
8.3.4 精密整流电路
8.4 运算放大器与受控源
8.4.1 受控源
8.4.2 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受控电源
练习题
第9章 波形发生器电路
9.1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9.1.1 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9.1.2 文氏电桥振荡电路
9.1.3 rc双t正弦波振荡电路
9.1.4 rc移相式正弦波振荡器
9.2 lc正弦波振荡器
9.2.1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
9.2.2 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9.2.3 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9.2.4 克拉泼振荡器
9.2.5 西勒振荡器
9.3 非正弦波振荡器
9.3.1 方波产生电路
9.3.2 三角波发生器
9.3.3 占空比可调的方波、锯齿波发生器
练习题
0章 直流电源
10.1 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10.1.1 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10.1.2 变压器带中心抽头的单相全波整流滤波电路
10.1.3 桥式整流电路
10.1.4 倍压整流电路
10.2 并联和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
10.2.1 硅稳压二极管并联稳压电源
10.2.2 串联型稳压电源
10.3 线性集成稳压器
10.3.1 三端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
10.3.2 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
10.3.3 扩大输出电流的稳压电路
练习题
1章 常用仿真分析法
11.1 仿真分析步骤
11.1.1 创建电路原理图,设置显示节点编号
11.1.2 选择分析类型
11.1.3 仿真分析参数设置
11.1.4 分析结果显示
11.2 直流工作点分析
11.3 交流分析
11.4 瞬态分析
11.5 傅里叶分析
11.6 传递函数分析
11.7 直流扫描分析
11.8 参数扫描分析
11.9 温度扫描分析
练习题
2章 multisim 10虚拟仪器的使用
12.1 数字万用表
12.1.1 连接
12.1.2 面板操作
12.1.3 操作实例
12.2 函数信号发生器
12.2.1 连接
12.2.2 面板操作
12.3 双通道示波器
12.3.1 连接
12.3.2 面板操作
12.3.3 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12.4 四通道示波器
12.4.1 连接
12.4.2 面板操作
12.5 功率表
12.5.1 连接
12.5.2 面板操作
12.6 iv分析仪
12.6.1 连接
12.6.2 面板操作
12.7 电流探针
12.7.1 连接
12.7.2 电流探针的操作
12.8 测量探针
12.8.1 连接
12.8.2 测量探针的设置
12.9 电压表和电流表
12.9.1 电压表的连接
12.9.2 电压表面板操作
12.9.3 电流表的连接
12.9.4 电流表面板操作
12.10 失真分析仪
12.10.1 连接
12.10.2 面板操作
12.11 波特图示仪
12.11.1 连接
12.11.2 面板操作
12.12 频率计
12.12.1 连接
12.12.2 面板操作
练习题
附录a multisim 10的基本操作
a.1 ni multisim 10的用户界面及设置
a.1.1 ni multisim 10的启动
a.1.2 ni multisim 10基本界面简介
a.1.3 ni multisim 10基本界面的定制
a.2 multisim 10元器件库及其元器件
a.2.1 multisim 10的元器件库
a.2.2 元器件的查找
a.2.3 使用虚拟元器件
参考文献
如果非要从一个苛刻读者的角度挑剔,我可能会觉得,对于一些涉及前沿技术,比如高速电路设计或射频模拟部分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相对保守,更侧重于对经典模拟电路核心知识的夯实。但这或许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它确保了教材的适用年限和基础的牢固性。毕竟,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是相对稳定的,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些“基石”上做得无懈可击。它没有盲目追逐最新的热门器件或工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都必须掌握的核心器件特性、分析方法和实验验证流程上。这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本科阶段的教材,对于研究生或者需要回顾基础知识的工程师来说,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像一本高质量的工具书,你翻开它,总能找到对某个经典电路结构最清晰、最可信的实验解读。可以说,它成功地在“广度”和“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点,服务于那些追求扎实基本功的学习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带着一种独特的、对电子世界的热忱。我接触过不少国内的理工科教材,有些翻译腔过重,读起来晦涩难懂,有些则过于口语化,不够精确。但这本《模拟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的作者显然对中文的表达有着精准的把握。他们在解释复杂概念,比如“滚降”或者“米勒效应”时,总能找到既学术规范又不失生动的措辞。例如,描述MOSFET的跨导时,它会用“对输入电压变化率的敏感程度”这样的描述,然后马上给出对应的数学表达式,让读者在直观理解和精确量化之间自由切换。更让人感到亲切的是,书中在提及一些常见的实验失败案例时,用的语气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传授“避坑”经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这种人性化的叙事方式,让枯燥的电子技术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愉快,它让你感觉到,作者是站在你的角度,陪着你一起在电子学的海洋里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一看就是那种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教材类型。我当时买它主要是因为我的专业课老师特别推荐,说这本是体系最全、讲解最深入的模拟电路实验指导书之一。拿到手里后,首先感觉纸张的质量不错,印刷也很清晰,这对需要经常对照图纸和文字阅读的理工科教材来说太重要了。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概念引入上的处理方式,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让你去硬啃的风格,而是通过几个非常直观的小实验场景,把理论知识自然而然地“拽”到实际操作中。比如,它讲BJT(双极性晶体管)的工作原理时,会先让你用一个简单的共射极放大电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和观察输出波形的失真程度,来体会不同偏置点的影响。这种“先体验,后理论”的编排思路,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而且,书中对实验仪器的介绍也异常详尽,从示波器的探头选择到万用表的档位设定,甚至连面包板的使用技巧都一一做了配图说明,看得出编者在备课阶段是下了真功夫的,完全是把一个小白读者考虑进去了。我个人觉得,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电路工作机制,而不仅仅是会套用公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原本的预期,特别是它对仿真软件的使用讲解部分,简直是精妙绝伦。我之前用过几款模拟电子学的教材,它们大多只是简单地提一下仿真,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对比了SPICE等主流仿真工具在处理非线性元件时的模型差异和设置诀窍。这对我后续进行更复杂的电路优化设计至关重要。例如,书中探讨了如何用PSpice来模拟运算放大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它不仅展示了如何搭建电路图,更深入地讲解了“扫描分析”和“瞬态分析”之间的区别,以及在求解器收敛性不佳时该如何调整仿真参数,比如步进时间或初始条件。这种实战层面的指导,是书本理论难以替代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反馈系统稳定性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相频、幅频特性曲线图上,而是结合仿真结果,教读者如何根据波特图上的裕度和相位延迟来预判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振荡现象。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仿真”这个概念的理解,从单纯的“画图验证”提升到了“预测和分析”的层面。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教材的配套资源和学习路径设计非常成熟,这对于自学者或者需要跟进进度的课堂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发现,很多教材在理论和实验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理论部分啃完了,面对实验台却无从下手,或者仿真模型搭建得不到位。但这本书通过将理论知识点与紧随其后的实验项目紧密耦合的方式,有效地弥合了这一差距。每一个实验单元都设计了明确的“预习要求”、“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以及“思考与提高”四个环节。特别是“思考与提高”部分,它往往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如果我们将这个电阻值增大一倍,理论上和仿真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引导式的提问,强迫读者去主动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机械地照着步骤操作。这种教学设计,极大地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我明白实验的真正价值在于验证和修正理论认知,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书本的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