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
定价:32.80元
售价:22.6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6386753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道德经》又称《》,是中国道家创始人的传世著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意义重大,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国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影响深远。近年,国家教育部将学习《道德经》列入中小学语文教育大纲之中,更加体现了本书的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五千文》,为春秋时期所撰,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n
n
目录
作者介绍
,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 n
文摘
章 众妙之门 n
道a可道b,非常c道;名d可名e,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故常无,欲g以观其妙h;常有,欲以观其徼i。此两者j同出k而异名l,同谓之玄m。玄之又玄,众妙之门n。 n
【注释】 n
a道:连同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既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指万物的变化规律。 n
b道:说得出,可以说一说。 n
c常:恒定不变的,亦即常见的、常说的。只有恒定不变,才能常见,常见才能常说。后一个“常”,与此同义。 n
d名:连同第三个及后面的“名”,都是名词,名称的意思。 n
e名:命名、描述的意思。 n
f母:根本。 n
g欲:将、来。 n
h妙:奥妙、微妙。 n
i徼(jiào):边界,引申为极限。 n
j此两者:指“妙”和“徼”。 n
k出:属于。 n
l名:这个“名”的意思是说法。 n
m玄:原指深黑色,因其看不透,用来形容“道”的深邃。 n
n众妙之门:各种玄妙及变化规律的总源头。 n
【译文】 n
“道”是可以说一说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人可以给它们命名,但却不会是它们恒定不变的名称。无,被称作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被称作是孕育万物的本源。所以,我们可以常常不去想万物的初始,而能接近空无奥妙的“道”;常常因思索事物的本源,而看到它们的。空无和,这两者都是“道”的属性,都在说“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这就是万物的奥妙所在。 n
【阐释】 n
本章,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含义和性质。全文八十一章,读懂章是基础。 n
“道”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当“道”是一种状态时,此状态的特点就是“无名”。“名”的解释通常是“名称”,而“名称”的本质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点。无名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状态;有名就是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状态。万事万物自然要有一个“名”,不然怎么有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但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内——具有偶然性,没有反应“名”的本质。人类见到一棵树的时候,只是见到一个物体,是人给它起了“树”这个名字。在起名之时,人也可以用“鱼”“人”“斧子”“鲜血”这样的名词来称呼它,称它是一棵“树”,只是偶然。所以,对“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应是:万事万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们在形容、描述它们时,并没有抓住它们可被描述、可被形容的本质。 n
“道”是“无名”,“无名”的特点是空无,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妙”。但必须强调的是,空无不是虚无。虚无是经不起推敲的,到后证明压根就没有,虚无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空无则不然,就好像天空,它虽然什么也没有,但人不可或缺,你越想穷尽它,越发现它遥不可及。“道”和天空一样,神秘又常见,遥远又近在咫尺。“道”是“无名”,更准确地说,“道”是“无”。 n
理解了“道”的特点是无,也就理解了什么是“道”,并能够按照“道”的方法体悟“道”了。尽管认为“道”不可说,但因为要写《道德经》,便只能勉强说说。怎么说呢?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看似没说,其实说透了。 n
“道”既是“无”,“道”也是“变”。而变化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学术界认为,在《道德经》章就展示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处正在于此。不仅仅是“道”,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互相对立的两方统一存在于一个事物中,自相矛盾。而正是自相矛盾,事物才会变化,才会无中生有。 n
…… n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减法”实验。每一个字的使用都极为精准,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藻,也没有一处可以被轻易跳过的段落。它的美,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表达,却能承载起极其宏大的思想体系。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概念与我所了解的现代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进行对比,惊喜地发现,许多看似新颖的理论,其源头似乎都能追溯到这里。那种强调“平衡”与“中庸”的思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任何事物走向极端,都必然会带来反噬。无论是过度的欲望还是极端的克制,都会偏离“道”的轨道。这种对动态平衡的深刻洞察,在今天这个充满两极分化的世界里,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不是一套生硬的教条,而是一种流动的智慧,引导读者去寻找自己生命中最适宜的那个“度”,去过一种更和谐、更少内耗的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劝诫都来得更为有力。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古老的典籍不太抱有太高的期望,总觉得文字晦涩,难以亲近。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沉淀感,立刻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可以用“返璞归真”来形容,它没有宏大的开篇叙述,没有复杂的逻辑推演,就是一段段看似独立的箴言,却又像一张巨大的网,将宇宙的运行规律、人生的起落规律,乃至治国的方略,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争”的哲学。在如今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提倡“柔弱胜刚强”,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水滴石穿的道理,正是它最直观的写照。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张扬与霸道,而是内在的韧性与包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日常的摩擦和冲突,都多了一层缓冲和理解,少了一份急躁与对抗。它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真理,让人由衷地感到佩服与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对“知行合一”的长期考验。我发现,理论上的理解和实际生活中的践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比如书中讲的“圣人不争”,在面对职场上的不公或人际间的摩擦时,我常常会忍不住想要据理力争,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警句,才开始明白“不争”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高阶的智慧布局——懂得时机,懂得收敛,在恰当的时候退让,反而能保全更大的价值。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自我校准,将抽象的哲学概念,锚定在具体的日常情境中去检验其有效性。它不是读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需要像对待挚友一样,时常与之对话,每隔一段时间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生活在变,而我们对“道”的理解也在随着阅历的增长而加深。这种持续的、动态的阅读过程,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主要是冲着它的历史地位来的,本以为会是一部充满古板说教的文献,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哲学散文集。作者仿佛拥有某种“预见性”,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洞若观火的理解。比如书中对“知足”的反复强调,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里,简直就是一剂清醒剂。它揭示了外在追逐的永无止境,只会带来内心的空虚。我特别喜欢它对“小”与“卑微”的推崇。在主流价值观都在追逐高大上的时候,它却赞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认为它们才是构成世界基石的力量。这种视角上的转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格局。它鼓励人们向内挖掘,关注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细微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那么急于给事物下判断,而是更愿意去观察其“然”的形态,体悟其“自然”的流向。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初读时如同走入一片迷雾缭绕的山谷,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句,却蕴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我尝试着去捕捉那些被反复提及的“道”与“德”,它们仿佛是天地间最古老的秘密,不着痕迹地渗透在万事万物的运行之中。一开始,我总想用世俗的眼光去套用、去衡量,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明确的、可以被牢牢抓住的定义,但很快就发现,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它拒绝被固化,拒绝被命名,更拒绝被完全理解。这种“不可说”的状态,反而激发了我更深层次的好奇心。我开始放下刻意的分析,转而让心神去感受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宁静与豁达。尤其是在描述“无为”的那几章,那种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的智慧,与现代社会我们追求“高效”、“掌控”的焦虑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自己内心深处对话的旅程,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捕捉到先前被忽略的微光。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局限与潜能的镜子,引人深思,久久不能释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