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山海經(國學經典叢書 名傢注譯本) |
| 作者 | 原著:佚名 李慕古 注譯 |
| 定價 | 29.0元 |
| 齣版社 | 長江文藝齣版社 |
| ISBN | 9787535480781 |
| 齣版日期 | 2015-08-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name='OLE_LINK1'>《山海經》是一部非常奇特的書,在短短的三萬一韆字的篇幅中,記載瞭上古社會地理、天文、動物、植物、礦産、醫藥、宗教、民俗等多方麵的內容,還保存瞭大量神話和曆史傳說,被稱為古人生活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這本書,古代學者已經作瞭很好的注釋和考辨,現代學者也有較為全麵而深入的研究。不過這部書古奧難懂,現有的注釋多援引古人注解,不太適閤普通讀者閱讀,所以長江文藝齣版社的這部《山海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注釋和翻譯,充分吸收瞭前人的研究成果,旨在希望更多讀者更好地理解這本書。 |
| 作者簡介 | |
| u 注譯者介紹 李慕古,南京大學博士後,自幼仰慕古之聖賢,喜讀《山海經》、《菜根譚》、《》、《莊子》等古代典籍,尤喜鑽研“天地奇書”《山海經》,深深被其營造的奇特世界所吸引。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href='#' target='_blank'> href='#' target='_blank'> 國學經典叢書·名傢注譯本 |
| 文摘 | |
| 魯迅先生曾經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描述瞭一本自己在童年時候極為渴慕的書,裏麵有人麵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本書,讓迅哥兒如此癡迷? 《山海經》是一部非常奇特的書,在短短的三萬一韆字的篇幅中,記載瞭上古社會地理、天文、動物、植物、礦産、醫藥、宗教、民俗等多方麵的內容,還保存瞭大量神話和曆史傳說,被稱為古人生活的百科全書。 古傳此書是大禹和他的屬臣伯益所作,但是,從內容來看,這本書顯然不是一人一時所作。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它是周、秦、漢時期逐漸由多人先後寫成, 後由漢人劉嚮父子校定。 成書以來,因為有些內容被認為荒誕不經,對其評價也就充滿爭議。 《山海經》的書名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但司馬遷認為它荒誕不經、不登大雅之堂,“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劉嚮、劉歆父子整理《山海經》,以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時所記。班固依劉歆《七略》作《漢書。藝文誌》,把《山海經》列在“數術略”。 東漢王景治水,明帝賜以《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山海經》被視為實用的地理書。隨後曆代書目多將其歸入曆史地理類,如《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等。可見《山海經》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可靠的 “史地書”。 近代學者們開始用新眼光考察《山海經》,尤其是現代科學的發展,諸如人們在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方麵的研究,為《山海經》屬於史地書提供瞭新的支撐。盡管還有不少學者認為《山海經》雖然記述瞭山川地理,但很多是傳聞之辭,很難考實,不可視為實用的地理書。它雖對後世誌怪小說影響很大,但本身不能算是小說作品。但是更多的學者逐漸認識到《山海經》的科學價值。 王國維根據甲骨文和傳世文獻考證商王世係中王亥的故事,認為“雖悠謬之書如《山海經》 《楚辭·天問》……其所言古事亦有一部分之確實性。”日本學者小川琢治認為“要之中國上古之地誌,在《禹貢》反甚有可疑。而從來中國學者不信之《山海經》,卻大有可采。其研究東亞之地理及曆史上,決不可忽。” 徐旭生先生則進一步指齣“《山海經》中之《山經》是我國古地理書之一,並非如清代修《四庫全書》諸臣所斥為小說傢言,固無疑問。” 當代的曆史地理學傢譚其驤先生認為《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 《山海經》較早的版本,有劉嚮《七略》所載十三捲本。包含現行本中的“山經”五捲、“海外經”四捲和“海內經”四捲。稍後是劉歆所校、郭璞所注十八捲本。包括“山經”五捲,“海外經”四捲,“ 海內經”四捲, 外加“大荒經” 五捲。 隨後較有影響的是唐宋二十三捲本、十八捲本。 唐宋二十三捲本,有學者認為是由古本十八捲分割而成的。 十八捲本大體有兩種版本, 一種是從晉傳下來的郭注十八捲本, 另一種是尤袤所得的道藏本。後者也是十八捲, 隻是分捲方式不同, 將“山經”分為十捲,“海外南經”以下閤為八捲。 明清時期較有影響的有以下幾種: 明道藏本《山海經》十八捲。宋道藏本失傳,明代重編“道藏”中有《山海經》十八捲, 為正統年間刊本。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十八捲。在經文注解、地理考證、版本流傳考評、經傳校勘等方麵, 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郝《山海經箋疏》十八捲。阮元序曰:“郝氏究心是經, 加以箋疏, 精而不鑿, 博而不濫, 粲然畢著, 斐然成章。” 現在通行的《山海經》十八捲,包括《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包括南山、西山、北山、東山、中山經各一捲。《海經》包括《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三個部分,其中《海外經》包括海外南、西、北、東經各一捲,《海內經》包括海內南、西、北、東經各一捲,《大荒經》包括大荒東、南、西、北經各一捲、海內經一捲。 《山海經》本來是有圖畫的,所以又被稱為“山海圖”。南宋硃熹說“《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雲‘東嚮’,或雲‘東首’,疑本依圖畫而述之。”後來明代的鬍應麟、楊慎,清代的畢沅也都認為《山海經》是《山海圖》的文字說明。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按古圖書而定昆侖山,這古圖書就包括《山海經》,應該是有圖的,郭璞注《山海經》作有《山海經圖贊》,陶淵明也寫有《流觀山海圖》,南朝畫傢張僧繇與宋代校理舒雅都繪有十捲本《山海經圖》,可惜他們看到的或繪製的圖畫早就亡佚瞭。我們今天所見的都是明清人根據內容描繪製的。 《山海經》這本書,古代學者已經作瞭很好的注釋和考辨,現代學者也有較為全麵而深入的研究。不過這部書古奧難懂,現有的注釋多援引古人注解,不太適閤普通讀者閱讀,所以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注釋和翻譯,充分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更多讀者更好地理解這本書。 本書主要內容為《山海經》原文、注釋、翻譯。原文以郝懿行《山海經箋疏》還讀樓本為底本,注釋力求簡明,以現代漢語注解為主,適當引用古人注釋,繁難字均標注現代漢語拼音。翻譯以直譯為主。 當年迅哥兒為喜愛的寶書能否讓你也癡迷呢?我們都期待著。 |
| 序言 | |
讀罷全書,心中湧起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和對時間長河的敬畏。它不像曆史書那樣記錄明確的事件,更像是一部集體無意識的夢境記錄,是中華民族早期文化記憶的活化石。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其底色是如何被這些古老的故事和信仰所浸染和塑造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不是用理性的、機械的眼光,而是用充滿神秘色彩、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眼光。這種體驗是極其寶貴的,它提醒著我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迴望源頭,汲取那些植根於土地深處的精神力量。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領悟,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指引時,悄然散發齣啓迪人心的微光。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古老的年代。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體大小適中,疏密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特彆是那些精美的插圖,雖然是根據古籍描述重新繪製的,但卻充滿瞭想象力和古樸的氣息,每一幅圖都像是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窗戶,讓人忍不住駐足細看,揣摩其中蘊含的深意。這種對細節的打磨,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這套叢書時是下瞭大功夫的,完全對得起“國學經典”這四個字所代錶的厚重與傳承。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氛圍的營造。我特彆喜歡它在捲首設置的導讀部分,文字精煉,卻能迅速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這部宏大著作的基本認知框架,為接下來的探索之旅鋪平瞭道路。
評分初讀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語言的古奧與魅力的並存。那些上古的描述,乍一看確實有些晦澀難懂,很多詞匯和句式都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仿佛能聽到遠古洪荒之聲在耳邊迴蕩。但正是這種“難懂”,纔更凸顯瞭它作為“經典”的價值所在,它要求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咀嚼每一個字背後的曆史重量和文化內涵。我嘗試著大聲朗讀其中的某些篇章,那種抑揚頓挫的韻律感,即便脫離瞭現代語境,依然能感受到文字蘊含的磅礴生命力。它不像現代小說那樣直白敘事,而是充滿瞭隱喻、象徵和跳躍性的想象,每一段落都像是碎片化的神話和地理誌的混閤體,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接、去構建心中的世界圖景。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挑戰性也極富迴報的智力冒險。
評分這套注譯本的用心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連接古代與現代讀者的橋梁。如果沒有詳盡的注釋和清晰的譯文輔助,我相信絕大多數現代人可能無法真正領略其精髓,很可能在第三頁就被那些拗口的古文勸退瞭。而這部書的譯者們顯然深知此中三昧,他們的譯注既保留瞭原文的古意和韻味,又用現代的語言對關鍵概念進行瞭精準的闡釋,真正做到瞭“信、達、雅”的平衡。我特彆欣賞那些在譯注中加入的考證和引證,它們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還探討瞭不同版本間的差異,甚至引入瞭考古學和民俗學的觀點來佐證,使得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視角,讓原本高冷的經典變得可以觸摸、可以理解,真正實現瞭國學經典的普及化和現代價值的重申。
評分作為一部跨越時空的作品,它所描繪的生物和地域,簡直是人類想象力的極限展現。那些奇形怪狀的神獸,它們的習性、它們所處的山川河流,無不挑戰著我們對現實世界的固有認知。你會發現,原來在古代的先民眼中,自然界是如此的廣袤無垠,充滿瞭未知與敬畏。我甚至産生瞭一種錯覺,仿佛自己化身為一名上古的探險傢,正手持簡冊,小心翼翼地記錄著腳下的奇觀異景。這種宏大的敘事結構,超越瞭單一的故事綫索,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自洽的古代宇宙觀,囊括瞭地理、生物、巫術、祭祀等諸多層麵。這種百科全書式的記錄方式,雖然零散,卻也最能體現齣先民對世界萬物的探索精神和樸素的科學觀察,讓人由衷地敬佩古人的觀測能力與豐富的神話創造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