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
定价:38.00元
作者:张辉,曹丽娜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030196866
字数:591000
页码:4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慨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本书的编写遵循通信的理论体系,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反映通信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慨念、*过程、信道和信道容量、模拟调制技术、数字基带传输、数字调制技术、信源编码、均衡技术、部分响应技术、同步技术、扩频技术、复用和数宁复接技术、*接收系统、差错控制编码和典型通信系统介绍。每章列举了数量的例题,并附有大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等专业3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给我的感觉是那种“老派的严谨”与“现代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动辄就用一长串的哲学思辨来开篇立论,而是上来就直奔核心,用最精准的语言定义关键概念。比如,在讲解调制解调的原理时,作者们对于“信息论基础”的引入把握得非常到位,他们没有把信息论的知识点拔得太高,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高效、可靠地传输信号这个主线来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时的策略,比如,他们会设置一个“常见误区辨析”的小栏目,专门针对初学者容易在哪里卡壳进行深入剖析。这种预见性的写作方式,极大地减少了我自己摸索的时间和挫败感。此外,全书的逻辑层次感极强,当你读完一个大的章节,你会发现它其实是上一个章节的自然延伸和深化,而不是突然跳跃到完全不相关的内容。这种行云流水的逻辑链条,使得知识的积累过程非常扎实,让人对整个通信系统的构成有一个全局的、立体的认识,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最让我印象深刻。在讲解基础概念时,比如信源编码和信道容量时,作者的文字是极其凝练、近乎冷峻的,每一个词语都像经过了精密计算,不容许任何歧义的产生,这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然而,当他们过渡到讲解高级的、跨学科的调制技术,比如MIMO系统时,语言的描述突然变得富有画面感和启发性。我特别记得关于“空间复用”的那段描述,作者使用了“在同一频率上,同时演奏两支独立的交响乐,但每位听众只能清晰地分辨出自己那部分的旋律”这样的比喻。这种文学性和技术性的巧妙融合,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复杂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真的能“听见”信号在空间中的舞蹈。这种文本的多样性,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新鲜感,避免了长篇大论带来的阅读疲劳,让人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恰到好处的留白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让人在阅读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时,心灵上得到了极大的放松。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赶一个项目进度,连续好几天都在啃这本书,本来以为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疲惫不堪,但幸好作者们在内容组织上非常用心。比如,在介绍傅里叶变换那一章,他们并没有急于抛出最抽象的数学定义,而是先用一个非常直观的物理场景来引入,比如声波的分解,这一下子就把原本枯燥的数学工具拉近了现实。接着,他们才缓缓引入变换的步骤和性质,每一步的推导都像是循序渐进的引导,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而且,书中插图的质量也是没的说,那些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对比图,做得极其精美,色彩搭配得也很专业,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图画得跟小孩涂鸦似的,看着就让人提不起精神。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我甚至会特意翻到那些图表页,单纯欣赏一下设计的美感。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时的手感极佳,完全不是那种一翻就卷边的廉价感,读完之后,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我书架上的一个精装典藏品。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在同类教材中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非常平衡的水平。它并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涵盖所有最新的研究热点,而是聚焦于通信系统的“根基”。比如,它对香农公式的推导和解释用了大量的篇幅,但这种深入的挖掘,反而让我对现代通信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敬畏。它没有急于介绍5G、6G中那些花哨的技术,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巩固了线性系统理论、随机过程和最优滤波器的知识。我个人认为,这是极其高明的做法。因为只有打牢了这些基础,面对未来任何新的调制、编码或多址技术,我们都能快速地从原理层面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仅教会了你“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底层逻辑的透彻剖析,使得这本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即便数年后技术更新迭代,其核心理论价值依然不可动摇。
评分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侧重理论推导,而忽略了工程实践的应用。但阅读的过程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们在阐述完一个核心理论(比如,高斯白噪声下的最佳判决准则)之后,紧接着就会提供一个或者几个非常贴近实际工程需求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当前通信标准中的某个关键模块,比如OFDM中的循环前缀设计,或者信道编码中的译码流程。更妙的是,他们甚至会用一些非常简化的、伪代码性质的描述来模拟这些过程,虽然不是完整的编程实现,但足以让一个有编程背景的读者立刻领悟其精髓。这对于我们这些既想打好理论基础,又想在后续工作中快速上手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本高水准的技术手册,只不过它的“手册”部分是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包装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