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
定价:188.00元
售价:127.8元,便宜60.2元,折扣67
作者:许小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8084658
字数:564000
页码:3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时变海面舰船目标宽带雷达散射特性建模领域基础理论与仿真应用的研究成果。
《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利用4大部分、12章的篇幅对时变海面舰船目标雷达散射现象及其建模与仿真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部分由~3章组成,介绍时变海面电磁散射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别对海谱模型、时变粗糙海而生成方法和粗糙海面的电磁散射计算技术进行了讨论。第2部分由第4~7章构成,主要研究时变海面的后向散射调制特性及其统计模型.讨论了时变海面的多普勒谱特性、后向散射信号调制机理、海杂波统计模型、以及空一时相关海杂波的统计建模与仿真技术。第8~9两章构成本书的第3部分,讨论时变海面舰船目标的雷达散射建模、仿真与散射机理分析,重点研究了海面舰船目标的水动力运动特性模型和多径散射模型。第4部分由0~12章构成,阐述时变海面与目标的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特性建模、散射现象分析及其在目标探测识别中的应用,包括海面目标的一维高分辨率距离像、二维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以及宽带单脉冲三维成像等。
《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可供海洋遥感、空间对地高分辨率观测、雷达现象学、目标与环境特性技术、雷达和武器系统仿真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许小剑,1963年生,江西万安人。1983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航天部二院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英国帝国理工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航天二院207所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环境遥感实验室研修并获博士学位;2003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任职。现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责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遥感特征建模、分析与处理、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智能化信息处理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约150篇,合作出版专著与教材4部。李晓飞,1983年生。河南南阳人。2005年7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1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面电磁散射特性计算、海杂波建模、雷达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等。发表SCl、EI检索论文多篇。刁桂杰,1982年生,河北沧州人。2005年和2008年分别获燕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SAR回波信号建模、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等。姜丹,1981年生,河北保定人。2004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1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局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审查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雷达信号处理、电磁散射建模等,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篇。
文摘
序言
我花了些时间阅读了关于背景理论和前几章的引言部分,感觉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扎实且注重基础的构建。他没有急于抛出那些高深的数学模型,而是先花了大量篇幅梳理了海面微波散射研究的历史脉络和现有模型的优缺点,这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这种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使得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物理图像能够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特别是作者在回顾经典理论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让我感到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在陈述“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还能怎样改进”。这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娓娓道来的讲解方式,让阅读过程少了一些枯燥,多了一些与智者对话的乐趣,非常适合需要系统性学习该领域基础知识的同行。
评分相比于市面上一些偏向于纯理论推导的教材,这本书在“现象学”的阐述上做得尤为出色。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翻译”成可观察、可测量的物理图像。书中穿插的对比分析,比如在不同海况参数下,雷达回波特性的直观变化趋势,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和应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模型局限性时所表现出的坦诚态度,他并未将自己的模型描述为“万能钥匙”,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在何种物理条件下,现有模型的适用边界在哪里,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我们进行实际工程应用时的模型选择和误差预估,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导意见,避免了盲目套用理论公式的风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一看就是一本用心打磨的学术专著。初翻阅时,被其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表所吸引,虽然内容涉及了复杂的物理现象和数学推导,但作者在呈现方式上似乎下了不少功夫,力求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那些示意图和实验数据的插图,绘制得非常专业且直观,这对于理解海面散射的复杂机制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非常符合一本高质量专业书籍的标准,让人有深入研读的欲望。虽然我尚未深入到每一个公式细节,但从排版和视觉呈现上,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对学术严谨性的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可靠性。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确实令人赞叹。从宏观的介质特性到微观的波束互作用,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框架。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尺度下散射机制的区分讨论非常到位,这在很多同类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地方的数学推导极其细致,几乎每一步的依据和假设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这体现了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我个人的数学基础只能算中等偏上,但面对这些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积分方程时,书中详尽的步骤解析还是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门槛。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一个模型,它更像是一本“如何建立并验证”这类模型的工具书,对于想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或创新性研究的人来说,其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读起来有一种“环环相扣”的掌控感。从第一章的基础铺垫,到中间模型构建,再到最后对应用场景的展望,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很少出现概念断裂或者信息跳跃的感觉。这种精心设计的章节脉络,使得读者可以非常清晰地追踪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建立起对整个复杂系统的认知。我感觉作者在编排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确保知识点是累积而非堆砌的。这本书的厚重感并非源于内容的冗余,而是源于知识的密集和体系的完备,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座,让人在面对未来复杂的海面目标识别和跟踪挑战时,能够胸有成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