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 9787533146832

电子信息技术 97875331468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志恒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
  • 电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计算机科学
  • 信号处理
  • 电路分析
  • 微电子学
  • 控制工程
  • 人工智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146832
商品编码:2969132590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信息技术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孙志恒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33146832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套丛书应当是一套自然科学技术普及读物。它应当站在新世纪新起点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具备以下四个特点:,系统性。尽量体现自然科学原理的完整体系,避免零打碎敲。第二,实践性。尽量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的各个领域,避免挂一漏万。第三,先进性。尽量采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要占较大篇幅。第四,可读性。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卷)》是该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让生更加绚丽多彩——电器使用常识及新技术
神奇的电
如今的世界是电的世界,每天我们都离不开电。离开了电,你会感觉突然之间无所事事,大部分工作都要停止。洗衣机不能用,电脑不能打,红绿灯不亮,电视机不能看,在世界上几乎寸步难行。电究竟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所认知的领域中,电是无声、无色、无形、无味、肉眼看不见的一种能、力或者波。有电,才有五颜六色的缤纷世界。没有电,迪斯尼乐园的情趣也就不再存在;没有电,埃菲尔铁塔的情调将逊色不少。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希腊哲学家达尔斯注意到自然界有关电的现象:他发现摩擦琥珀后,琥珀可以吸附一些干草、羽毛等,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静电现象。后来直到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吉伯特对上述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并著成《磁性论》一书。下表中列出了部分与电的发现、应用有关系的科学家与事件。

序言



《信息洪流中的导航者——数字时代的知识图谱与应用前沿》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探索者,而数字技术正是我们赖以航行的罗盘与船桨。从物理世界的精妙构造到虚拟空间的无限可能,电子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技术领域进行深度剖析,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数字时代图景,引领读者穿越纷繁的技术表象,洞察其底层逻辑,并把握其前沿脉动。 第一章:数字的基石——从比特到信息的转化与存储 万物皆可数,这是信息时代最朴素的哲学。本章将追溯数字技术的源头,深入浅出地解读信息是如何被量化、编码并以比特(bit)的形式在电子设备中流转的。我们将从最基本的二进制概念讲起,理解0和1如何构建起逻辑运算的基石,进而探讨信息编码的多种方式,如ASCII、Unicode等,它们如何赋予不同语言和符号以数字生命。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信息的存储。从早期笨重的磁鼓、磁带,到如今海量存储的固态硬盘(SSD)和云存储,信息存储技术的演进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更大容量、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的奋斗史。我们将了解不同存储介质的工作原理,如半导体存储、磁存储、光学存储等,并探讨它们在数据持久性、访问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的权衡。此外,本章还会触及数据压缩技术,理解如何用更少的空间承载更多信息,以及各种文件格式(如JPEG、MP3、ZIP)背后的压缩奥秘。 第二章:逻辑的脉络——处理器、电路与计算的艺术 信息一旦被编码和存储,便需要强大的“大脑”来处理。本章将聚焦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处理器(CPU)与集成电路(IC)。我们将揭示微处理器内部复杂而精密的逻辑门电路是如何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理解指令集架构(ISA)如何成为处理器与软件之间的通用语言。 我们会深入了解晶体管作为基本开关的原理,以及半导体制造工艺如何不断缩小晶体管尺寸,实现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从早期的真空管计算机到如今的数十亿晶体管集成的现代CPU,计算能力的飞跃式发展令人惊叹。此外,本章还会简要介绍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如通用CPU、图形处理器(GPU)以及为特定任务优化的专用处理器(ASIC),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应用场景。内存(RAM)作为处理器与存储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机制与速度对整体计算性能至关重要,我们也将对其进行介绍。 第三章:网络的经纬——数据传输、通信协议与互联互通 数字信息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换和传播。本章将构建一张关于网络通信的宏大图景。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有线和无线传输介质讲起,如铜线、光纤、射频信号等,理解它们如何承载数据流。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通信协议的重要性,这是网络世界通行的“语言”。我们将重点介绍TCP/IP协议栈,理解TCP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UDP如何实现高效的实时通信,以及IP如何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地址寻址和路由。从局域网(LAN)到广域网(WAN),再到全球性的互联网,网络的层级结构与互联互通机制将一一呈现。本章还会介绍Wi-Fi、蓝牙、蜂窝网络(4G/5G)等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它们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摆脱线缆的束缚。 第四章:交互的桥梁——人机界面、传感器与用户体验 电子信息技术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本章将关注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输入输出设备来感知和改变世界。我们将探讨用户界面(UI)与用户体验(UX)的设计原则,理解直观、便捷的操作界面是如何提升用户满意度的。 从键盘、鼠标、触摸屏这些传统的输入方式,到如今的语音识别、手势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正变得越来越自然和智能化。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各类传感器在信息采集中的作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摄像头等,它们如何将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等应用奠定基础。显示技术的发展,从CRT到LCD、OLED,再到未来的Micro-LED,也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更加逼真和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第五章:智慧的涌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未来展望 当海量信息在网络中汇聚,计算能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AI)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本章将探讨人工智能的几个核心分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我们将理解AI模型是如何从数据中学习模式、做出预测和决策的。 大数据(Big Data)作为AI的“燃料”,其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复杂性在本章中得以展现。我们将了解如何从海量、多样化、高速产生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洞察。本章还会展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前景,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自动驾驶、个性化推荐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未来。 结语:拥抱变革,驾驭未来 《信息洪流中的导航者》并非一本终点之书,而是一个起点。它希望能够点燃你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你提供一个理解当下与展望未来的基本框架。数字世界的演进永不停歇,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将层出不穷。理解这些技术的底层逻辑,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希望本书能助你在这场信息洪流中,成为一名更加自信、更加睿智的导航者,去探索属于你的数字蓝图,去创造属于你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接触过好几本关于信息技术基础的书,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或者过于侧重软件应用层面的东西,让人总感觉抓不住重点。《电子信息技术》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的视角非常“硬核”,聚焦于信息是如何被“物理实现”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交叉部分时的处理方式。很多教材在讲到模数转换器(ADC/DAC)时,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其功能,但这本书却详细剖析了不同转换架构(如SAR、Pipeline)在噪声、速度和功耗上的权衡与取舍,这对于我们做底层硬件设计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发现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和信号完整性(SI)问题的讨论,都上升到了理论分析的高度,而不是简单地给几个“经验法则”。这本书的严谨性让人印象深刻,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只要你愿意投入精力去推导那些关键公式,你会发现你对整个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解会产生质的飞跃。它不像那种读完就忘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并且每次都能找到新启发的参考手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横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我们现在很多信息技术工作者都过度聚焦于上层应用或算法,而对信息载体本身的物理限制和特性知之甚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强迫你回溯到信息处理的根源——电磁波、半导体、噪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熵与信道容量的讨论,作者巧妙地将香农的理论与实际的编码技术结合起来,阐述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高效编码方案是必要的。它不是教你如何编程实现某种编码,而是告诉你这种编码背后的信息论基础和物理约束。这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如何从物理层面去优化算法的效率。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客观,没有任何夸张的断言,一切都建立在可验证的物理规律之上。它就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论文集,但又比纯粹的论文更具系统性和教学性,非常适合那些渴望真正理解“信息”本质的深度学习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老派”,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字体和间距都比较传统。但这反而让我觉得更专注。我发现自己可以非常流畅地阅读很长时间,眼睛不容易疲劳。内容结构上,它采用了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从最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特性讲起,逐步过渡到集成电路的设计理念,再到系统级的信号处理。这种“积木式”的构建,对于自学者非常友好。举个例子,在介绍CMOS逻辑门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电路图,还结合了实际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什么是“扇出”能力和“噪声容限”。我发现,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只是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在这本书里都有了清晰的物理图像。而且,书中很多例子都来源于工业界实际遇到的难题,而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模型。这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可能就是部分高级芯片的细节需要读者自行查阅更专业的Datasheet,但对于一本概论性质的技术书籍来说,这种平衡处理得非常到位了。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难度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比如基本的微积分和电路分析能力。但它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图。我发现,许多我以前在项目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比如信号延迟、串扰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对应的理论解释。例如,关于传输线效应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何种情况下导线会表现为集总元件,何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分布式参数,这对于PCB设计人员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预测性”,它让你在设计一个新系统之初,就能大致预估出可能遇到的物理瓶颈。它不是一本教你使用某个特定EDA工具的书,而是教你如何思考设计原理的书。所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慢工出细活”的积累过程,你需要反复咀嚼其中的概念和推导。如果你只是想快速了解信息技术的表面概念,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吃力;但如果你是想成为一名能够解决真正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那么这本书提供的底层知识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光电信息技术》的书,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这个领域发展得太快了,总担心书里的内容会很快就过时。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选材非常精妙,它没有一味地追求最新的前沿技术,而是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光电领域最核心、最基础的原理上。比如,对半导体光电器件的能带理论的阐述,那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这个之前觉得很晦涩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作者没有用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来解释理论,像是在读一个关于光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精彩故事。特别是关于光纤通信和激光技术的那几章,图文并茂,甚至连一些复杂的调制解调过程,都能用非常直观的图表展现出来。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厚度”——它为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让你在面对未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时,有了一个可以快速适应和理解的底层逻辑框架。它不是一本“速成宝典”,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引导你走进这个迷人的领域。如果你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或者想转行进入这个行业的技术人员,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啃,它会让你明白“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