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DSP技术及应用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江金龙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606277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c5000系列dsp中的tms320vc5416芯片为主线,介绍dsp的cpu结构、片内外设、寻址方式、指令流水线、汇编指令、汇编程序设计、c语言编程与混合编程和硬件系统设计等内容。全书共分为8章。章介绍dsp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 第2~3章介绍 dsp芯片的硬件结构和片内外设,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4~6章介绍寻址方式、指令流水线、汇编指令和汇编程序设计,并采用c语言与汇编语言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第7章介绍c语言编程与混合编程,实现c语言与汇编语言的优势互补;第8章dsp硬件系统设计介绍键盘输入、液晶显示输出、a/d与d/a等模块的设计及编程,帮助读者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通过学习,读者可独立设计一个基本的dsp系统。《DSP技术及应用(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工科类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透着一股严谨但又不失温度的教诲感。虽然主题是技术性极强的数字信号处理,但作者在解释概念时,总能找到最贴近生活的类比,使得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解释卷积定理时,书中用到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来比喻信号的“叠加与影响”,一下子就打破了我对高等数学的畏惧感。此外,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极其用心,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视觉辅助工具,能瞬间抓住问题的核心。这种注重用户体验(读者体验)的编辑处理,使得长时间的深度阅读也不易产生疲劳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了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学习复杂技术学科的方法论:先建立直观理解,再深入数学验证,最后通过实践巩固。
评分这本书的实践应用部分简直是为工程人员量身定做的一份宝典。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止步于纯理论的讨论,而是紧密结合了现代信号处理的实际应用场景。书中对各种经典算法,如谱估计、自适应滤波的讲解,配备了大量的仿真示例和代码片段,这极大地弥补了许多教材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我根据书中的指导,尝试在MATLAB环境中复现了书中的几个关键实验,每一个步骤的指导都精准到位,让我能够迅速地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关于实时信号处理的章节,它触及了嵌入式系统中的性能优化和资源约束问题,这对于从事底层硬件开发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分享。它教会我如何从算法层面去考虑硬件实现的效率,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应用”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知识马拉松。从第一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到中间章节详细展开各种变换域分析工具,再到后半部分深入探讨高级应用,整个脉络的推进是如此的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生硬的转折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不同分析工具之间联系的梳理。比如,它清晰地阐释了傅里叶分析与小波分析在时频分辨率上的取舍关系,避免了让读者陷入工具选择的迷茫。这种宏观的知识地图构建,是很多只关注局部章节深度的书籍所不具备的。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场景下需要特定工具,而不是盲目地堆砌算法。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知识的层层递进的探险,每翻过一页,视野都会随之拓宽。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便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数字信号处理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循循善诱,将复杂的理论概念拆解得如同搭积木般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理论阐述上的深度与广度,从傅里叶变换到Z变换,每一步推导都详实可靠,让人能够真正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书中对离散时间系统和滤波器设计的讲解,逻辑性极强,让我得以系统地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在讨论FIR和IIR滤波器设计时,作者不仅给出了设计流程,还深入剖析了不同窗口函数和逼近方法的优缺点,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叙述方式,对于初学者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阶学习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整个阅读过程,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领悟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
评分相较于市面上其他偏重于学术研究或特定软件操作的教材,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显得尤为沉稳和耐人寻味。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工程手册,注重概念的提炼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追逐最新的热点技术。作者在描述系统建模和仿真验证时,展现出一种老派但极其可靠的工程哲学。书中对信号采样、量化误差的讨论,虽然看似基础,却揭示了数字系统中许多隐藏的陷阱。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系统稳定性分析的章节,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通过直观的例子说明了反馈控制和系统反馈对信号处理结果的深远影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信号处理系统的鲁棒性设计有了更高的警惕性,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功能实现”,而是开始深究其“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