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听力训练体系
定价:18.00元
售价:12.2元,便宜5.8元,折扣67
作者:李国棋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63938223
字数:
页码:12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系统地进行听力训练是音响教育和技术研修的重要一环。听力训练系统包括实际感受声音的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声音音色、时值长短等,还包括音乐的频率特性、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记忆等。通过试听比较和分析各种声音的差异,判断产生声音差异的物理原因,有助于提高音响工作者的听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练习”,提示音为1/3频带中心频率粉红噪声(PinkNoise)。播放声音让学生回答复合音中心频率。由于这个练习与图示均衡器标注完全相同,建立倍频程和1/3频程中心频率复合音的听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助于音响设备的频率操作。
“判断声压级差的练习”是培养音量大小听感与对应物理量声压级差的练习。声压级的单位用dB表示,与声音特性相关的很多指标也都规定以dB为计量单位。对dB的感性是音响工作者不可缺少的能力。
训练使用一段持续10秒钟左右的音乐,反复重放,提示衰减几dB,然后记忆,要求学生回答重放音乐的声压级差。声压级差的变化幅度从10dB开始,以后缩小到相差5dB,相差2dB。相差10dB时非常简单,很快就能掌握。相差5dB时也容易被分辨,但是相差2dB时就变得相当难了。
与音乐音响频谱特性相关的练习称为“音乐频率特性的练习”,播放标准音乐和某一频带被提上后的相同音乐,让学生比较标准音和比较音的不同,判断在哪个频带上被提升。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感受音乐音响特性的不同对音色的影响。同时,记忆各个音乐频率特征。
“判断复合音成分数的练习”、“判断频谱成分比例的练习”是听取各种各样的合成声音,判断构成测试声音的频率成分或成分比例,感受频谱成分和音色的对应关系。在这些练习中使用的声源都是计算机合成的波谱声音。
以上所述练习,对理解音响心理量和对应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十分有益。
……
序言
绪论
何谓“听力训练体系”
听力训练的目的
听力训练的内容
听力训练的效果
听力训练的历史
章 声音的基础知识
1.1 振动和波
1.1.1 声音的本质
1.1.2 声音的计量
1.1.3 声音的传播
1.1.4 声音的衰减
1.1.5 声音的频率分析
1.2 入耳的听觉感受
1.2.1 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2.2 响度感觉
1.2.3 音调感觉
1.2.4 音色感觉
1.2.5 和谐感觉
1.2.6 空间感觉
第二章 听力训练体系
2.1 声音基本特性的听力训练
2.1.1 辨别音调高低的训练
2.1.2 辨别音量大小的训练
2.1.3 辨别声音长短的训练
2.1.4 辨别声音音色的训练
2.2 音乐特性的判断
2.2.1 音乐的相对声压级差的判断
2.2.2 音乐重放频率特性的判断
2.3 特定声音的记忆
2.3.1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记忆
2.3.2 噪声的记忆
2.3.3 临界频带
2.3.4 混响时间的判断训练
第三章 听力训练软件
3.1 《神耳》的运行环境
3.1.1 硬件要求
3.1.2 软件环境
3.1.3 听力训练体系内容明细表
3。2 主菜单
3.2.1 绪论
3.2.2 检查设备
3.3 听力训练
3.3.1 纯音相对音调高低的判断
3.3.2 纯音频率的记忆
3.3.3 噪声中心频率的记忆
3.3.4 纯音相对音量大小的判断
3.3.5 纯音相对长短的判断
3.3.6 高次谐波成分的判断
3.3.7 频谱分布的判断
3.3.8 频率失真度的判断
3.3.9 调制频率的记忆
3.3.10 音色的判断
3.3.11 音量的判断
3.3.12 音乐高频切除的判断
3.3.13 音乐低频切除的判断
3.3.14 音乐峰型提升的判断
3.3.15 音乐谷型衰减的判断
3.3.16 常用声学测试信号的识别
3.3.17 噪声信号的识别和记忆
3.3.18 混响时间的演示
3.4 听力测试
3.4.1 注册页面
3.4.2 考试页面
3.4.3 成绩及评价页面
第四章 听力训练体系的研究
4.1 听能形成在中国的实践
4.1.1 什么是听能形成
4.1.2 听能形成的训练内容
4.1.3 听能形成系统的训练方式
4.2 听力训练与测试条件
4.2.1 听力练习的诸多问题
4.2.2 训练效果的验证
4.2.3 音响设备的现状
4.2.4 未来的听能形成
4.3 “听觉演示”在中国的再实践
4.3.1 何为“听觉演示”
4.3.2 “听觉演示”的主要内容
4.3.3 “听觉演示”的工具
4.4 听觉与审美
4.4.1 引言
4.4.2 听力行为模型
4.4.3 “高级的”听觉感官
4.4.4 听的美学感受
参考文献
对于我这种“哑巴英语”的重灾区患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的阅读和写作还算可以,但只要一听声音材料,立马就变成文盲。我特别苦恼的是,我认识的单词,一听就完全反应不过来,简直是“眼熟不耳熟”的典型症状。这本书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直击这个问题——如何将视觉词汇转化为听觉词汇。它并不是简单地让你反复听同一个词,而是通过分析高频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语音变体和重音模式,来帮助大脑建立更稳固的听觉映射。我按照书中的建议,针对自己“听不出来”的那些高频词,进行了“拆解模仿”练习。比如,对比“produce”作为名词和动词时的重音差异,以及在快速语流中这些重音如何影响整个句子的节奏。这个过程非常细致,需要极大的耐心,但一旦突破了那个临界点,你会发现很多以前觉得“语速太快”的材料,其实只是因为你的耳朵对那些关键音素不敏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听力学习中最枯燥、最需要下笨功夫的部分,而是用科学的方法,让这些重复性的训练变得目标明确、效率倍增。它成功地将我从“听不懂”的恐慌中解救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可以抵达的彼岸。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学习英语听力的一扇新大门。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听力基础还不错,能听懂日常对话,但一旦遇到语速稍快的材料或者稍微复杂的学术内容,就感觉大脑反应不过来,抓不住重点。很多时候是听完一遍后,能明白个七七八八,但细节和关键信息总是会溜走。市面上其他的听力书,大多是围绕着“多听多练”这个朴素的真理,内容上要么是简单的日常对话堆砌,要么是生硬的考试题型,读起来枯燥乏味,坚持不下来。而这本《听力训练体系》不一样,它似乎更关注“如何有效听”而不是“听多少”。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听力不仅仅是耳朵接收信息,更是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书里对不同场景下的听力策略分析得非常透彻,比如在听新闻广播时,如何快速锁定核心观点和转折词;在听讲座时,如何通过语调变化预判信息的逻辑走向。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主动预测”的部分,它教会我不要被动地等待信息出现,而是要根据已有的上下文,提前在脑子里构建一个可能的听力框架,这样即使有漏听的部分,也能通过上下文逻辑快速填补空白。自从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后,我感觉自己的听力“带宽”明显拓宽了,不再是听一个词忘一个词,而是能跟上信息的流向。那种从“勉强跟上”到“游刃有余”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我终于明白,听力不是天赋,而是一套可以系统学习和优化的技能。
评分我是一名侧重于跨文化交流的职场人士,对高精度、无误导的沟通有着极高的要求。我购买的很多听力材料往往侧重于日常口语或娱乐性内容,但在商务谈判或跨国会议中,那些微妙的语气、隐含的立场变化,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本《听力训练体系》在这方面的指导非常到位,它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上升到了“语境理解”和“情境洞察”的高度。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识别说话者的情感色彩、意图倾向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例如,它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委婉拒绝”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语调的细微波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言不由衷”。这些内容对于我进行国际业务沟通至关重要。我不再仅仅关注听到了什么“内容”,更开始关注说话者是如何“表达”这些内容的。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极大地减少了因误解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失误。这本书的结构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我当前工作中最需要的场景(比如谈判、演示或非正式交流)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它提供了一套高度成熟、可操作性极强的工具箱,让我能够自信地应对任何复杂的听力环境,确保我的理解是全面且精准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地基加固”感,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技巧堆砌。我是一个偏爱逻辑和原理的学习者,很多口语和写作的书籍虽然实用,但往往缺乏对底层逻辑的阐述。而这本《听力训练体系》则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更深挖了“为什么这样做有效”。书中对听觉记忆和短期记忆在大脑中如何协同工作的机制进行了阐述,这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发现自己以前听力时,往往是试图将听到的每一个词都翻译成中文,这极大地占用了我的工作记忆空间,导致听完后脑子里一片空白。书里详细讲解了如何培养“直接理解能力”,即跳过对母语的转译过程,直接将声音信号与意义建立连接。它提供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练习,从简单的意群提取,到复杂的推理判断,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我尝试了书中的“听力笔记”技巧,不再追求记下每一个词,而是聚焦于记录关键的概念、人物关系和论点支持。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信息抓取效率,也让我对听力材料的整体结构把握得更好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信息架构师”,这对于应付更长、更复杂的听语境,比如学术报告或深度访谈,是至关重要的能力提升。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市面上充斥着各种“速成”的语言学习资料,效果往往都是昙花一现。我购买它,纯粹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毕竟我试过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深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那种夸张的宣传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冷静、近乎科学分析的方式,拆解了听力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语音辨识障碍”的章节,我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词汇量不够,但书里分析,很多时候是由于对某些连读、弱读或吞音现象的辨识度不高,导致大脑在信息输入的第一秒就卡住了,后面的内容自然听不懂。书中给出的针对性练习,比如如何模拟听力中的“语流压缩”,非常新颖且实用。我尝试跟着书中的指导,对一些常用的基础词汇进行“变速听力”训练,强迫自己的耳朵适应更快的语速和更自然的语流。效果立竿见影,原本觉得一闪而过的单词,现在能清晰地捕捉到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语言学导师,它不是直接喂给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诊断自己的问题,并提供一套可以量身定制的“康复计划”。对于那些已经学习多年但总感觉听力停滞不前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深层次的突破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