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蝗灾气候社会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李钢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111148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钢专著的《蝗灾气候社会》的研究思路是从多学科集成的角度探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即首先通过全面整理与客观分析历史蝗灾记录信息,探讨蝗灾与其他灾害、危机的耦合关系来弄清历史蝗灾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明确历史蝗灾记录的古环境意义,然后通过把历史文献记载和前人的树轮、冰芯等自然载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校核与集成研究,*终重现研究区高分辨率的蝗灾史和气候史,反演研究区小于等于1~10年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过程。揭示中国各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和变化规律,重点揭示历史时期特征时段,如两汉时期、中世纪时期和小冰期气候的环境变化的时间演化和空间特征,指明不同特征时期环境灾害危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内容提要
《蝗灾气候社会》: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史上三大自然灾害,蝗灾较之水灾、旱灾更甚,但论及与气候环境及社会发展之关系,蝗灾则凸显出机理复杂和研究不足的特点。为此,研究者将“以史为鉴”与“将今论古”相结合以实现“古今融通”:提出了按照飞蝗现代亚种区划收集飞蝗史料的方法,建立迄今全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数据库,并据此构建不同时空尺度的蝗灾年份、等级、频数和县次序列。进而聚焦我国东部季风区,建立“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关联网络数据库,构建综合蝗灾指数,通过“面-线-点”逐步研究蝗灾的时空分布、时间序列、典型个案,揭示蝗灾大发与频发的环境意义和社会影响,后结合近现物学实验结果给出科学的生态解释。李钢专著的《蝗灾气候社会》有利于促进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助于推动历史灾害与环境变迁研究的发展,以期为探究现代“气候-灾害-社会”之动态巨系统提供历史参考和科学依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沉的蓝色背景上,几只若隐若现的蝗虫剪影,仿佛预示着一场席卷而来的危机。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对“蝗灾”这个词充满了好奇,它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一个词汇,更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兴衰。书中关于蝗灾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宗教信仰产生的深远影响,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以往认知的世界。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将那些遥远的、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灾难,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听到那遮天蔽日的蝗群发出的嗡嗡声,感受到土地被吞噬的绝望,以及人们在面对这场自然浩劫时,所爆发出的求生欲和创造力。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蝗灾的详细分析,让我惊叹于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和韧性。无论是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打击,还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口迁徙,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看似微小的生物,却能对人类文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种宏大的视角,将自然灾害与人类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发了我对当下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感触的是书中对于“气候”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气候变化视为灾害的诱因,而是深入剖析了气候因素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形塑了人类文明的走向。比如,书中对特定气候模式如何导致特定地区蝗灾频发,进而影响当地的农业收成,导致经济衰退,甚至引发政治不稳定,分析得鞭辟入里。我之前对历史的认知,更多地聚焦于政治人物的决策、战争的进程,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环境的力量。它告诉我,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都隐藏着气候变化的影子。书中的案例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多个文明,它们在气候变化面前的反应和应对策略,都极具启发性。我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事件,想象着如果气候条件有所不同,历史的轨迹又会如何改变。这种跨越时空、融汇多学科的分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是孤立于自然之外的物种,而是与地球的生态系统休戚相关的有机体,任何局部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述蝗灾带来的苦难时,并没有回避血淋淋的现实,但同时又充满了对人类坚韧生命力的赞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普通人的描绘,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废墟中重建家园。那些关于祭祀、关于祈祷、关于民间传说中的惩罚与救赎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面对不可抗拒力量时的敬畏与无奈,以及他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饱受蝗灾侵袭的年代,和那些淳朴的农民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祈求上苍的怜悯。书中对历史细节的考究,让人叹为观止,许多我从未听闻过的习俗和信仰,在作者的笔下焕发了生命。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人类的智慧、情感和精神依然能够闪耀光芒。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触动人心,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迫使我重新思考“进步”这个词的定义。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进步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某些时期,人类的“进步”可能恰恰是导致其脆弱性的根源。例如,书中对过度开发的农业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失衡的分析,让我警醒。当人类过度依赖某种单一的生存方式,或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被打破时,一场看似不起眼的灾难,就可能将一切推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发展模式中潜在的风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态信号,反思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否健康。书中的论述,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概念,更是对生命、对地球负责任的态度。这种前瞻性的思考,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历史研究本身,成为了指导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思想广度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分析蝗灾与气候、社会之间的联系时,展现了其深厚的跨学科知识功底。他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对考古证据的运用,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分析,都做得非常扎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和结果画等号,而是展现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演变过程。比如,书中对一次蝗灾如何引发一系列社会连锁反应,并最终可能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分析得逻辑严谨,证据充分。这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线性的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充满了危机与转机。同时,书中对不同学派观点进行梳理和评价,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它让我认识到,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而作者则试图通过整合多方观点,呈现出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图景。这种对知识的审慎态度,以及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让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