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蝗災氣候社會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李鋼
齣版社:中國環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111148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李鋼專著的《蝗災氣候社會》的研究思路是從多學科集成的角度探討曆史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即首先通過全麵整理與客觀分析曆史蝗災記錄信息,探討蝗災與其他災害、危機的耦閤關係來弄清曆史蝗災對氣候環境變化的響應機製,明確曆史蝗災記錄的古環境意義,然後通過把曆史文獻記載和前人的樹輪、冰芯等自然載體的研究成果進行校核與集成研究,*終重現研究區高分辨率的蝗災史和氣候史,反演研究區小於等於1~10年時間尺度的環境變化過程。揭示中國各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曆史和變化規律,重點揭示曆史時期特徵時段,如兩漢時期、中世紀時期和小冰期氣候的環境變化的時間演化和空間特徵,指明不同特徵時期環境災害危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內容提要
《蝗災氣候社會》:人類發展史是一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史。史上三大自然災害,蝗災較之水災、旱災更甚,但論及與氣候環境及社會發展之關係,蝗災則凸顯齣機理復雜和研究不足的特點。為此,研究者將“以史為鑒”與“將今論古”相結閤以實現“古今融通”:提齣瞭按照飛蝗現代亞種區劃收集飛蝗史料的方法,建立迄今全的中國曆史蝗災記錄數據庫,並據此構建不同時空尺度的蝗災年份、等級、頻數和縣次序列。進而聚焦我國東部季風區,建立“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社會危機”關聯網絡數據庫,構建綜閤蝗災指數,通過“麵-綫-點”逐步研究蝗災的時空分布、時間序列、典型個案,揭示蝗災大發與頻發的環境意義和社會影響,後結閤近現物學實驗結果給齣科學的生態解釋。李鋼專著的《蝗災氣候社會》有利於促進曆史、地理、生物等學科的交叉滲透,有助於推動曆史災害與環境變遷研究的發展,以期為探究現代“氣候-災害-社會”之動態巨係統提供曆史參考和科學依據。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思想廣度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分析蝗災與氣候、社會之間的聯係時,展現瞭其深厚的跨學科知識功底。他對曆史文獻的解讀,對考古證據的運用,以及對地理環境的分析,都做得非常紮實。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因果關係的探討,它並沒有簡單地將原因和結果畫等號,而是展現瞭復雜的相互作用和演變過程。比如,書中對一次蝗災如何引發一係列社會連鎖反應,並最終可能改變一個王朝的命運,分析得邏輯嚴謹,證據充分。這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是綫性的發展,而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充滿瞭危機與轉機。同時,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進行梳理和評價,也體現瞭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它讓我認識到,對於同一個曆史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角度,而作者則試圖通過整閤多方觀點,呈現齣一個更加全麵、客觀的圖景。這種對知識的審慎態度,以及對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讓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啓發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深沉的藍色背景上,幾隻若隱若現的蝗蟲剪影,仿佛預示著一場席捲而來的危機。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對“蝗災”這個詞充滿瞭好奇,它不僅僅是生物學上的一個詞匯,更承載著無數曆史的記憶和文明的興衰。書中關於蝗災的起源、演變以及其對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甚至宗教信仰産生的深遠影響,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於我以往認知的世界。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發現,將那些遙遠的、似乎隻存在於傳說中的災難,描繪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聽到那遮天蔽日的蝗群發齣的嗡嗡聲,感受到土地被吞噬的絕望,以及人們在麵對這場自然浩劫時,所爆發齣的求生欲和創造力。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蝗災的詳細分析,讓我驚嘆於人類在曆史長河中與自然抗爭的智慧和韌性。無論是對農業生産的毀滅性打擊,還是由此引發的社會動蕩和人口遷徙,都讓我深刻體會到,看似微小的生物,卻能對人類文明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這種宏大的視角,將自然災害與人類曆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引發瞭我對當下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刻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作者在講述蝗災帶來的苦難時,並沒有迴避血淋淋的現實,但同時又充滿瞭對人類堅韌生命力的贊美。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普通人的描繪,他們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那些關於祭祀、關於祈禱、關於民間傳說中的懲罰與救贖的故事,讓我感受到瞭古人麵對不可抗拒力量時的敬畏與無奈,以及他們為瞭生存所付齣的巨大努力。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飽受蝗災侵襲的年代,和那些淳樸的農民一起,麵朝黃土背朝天,祈求上蒼的憐憫。書中對曆史細節的考究,讓人嘆為觀止,許多我從未聽聞過的習俗和信仰,在作者的筆下煥發瞭生命。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人類的智慧、情感和精神依然能夠閃耀光芒。這種對個體命運的關注,讓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更加觸動人心,也讓我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迫使我重新思考“進步”這個詞的定義。在很多人的觀念裏,進步意味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在某些時期,人類的“進步”可能恰恰是導緻其脆弱性的根源。例如,書中對過度開發的農業模式,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態失衡的分析,讓我警醒。當人類過度依賴某種單一的生存方式,或者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被打破時,一場看似不起眼的災難,就可能將一切推翻。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社會發展模式中潛在的風險。我開始關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生態信號,反思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是否健康。書中的論述,讓我對“可持續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概念,更是對生命、對地球負責任的態度。這種前瞻性的思考,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曆史研究本身,成為瞭指導我們走嚮未來的重要啓示。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感觸的是書中對於“氣候”與“社會”之間復雜關係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氣候變化視為災害的誘因,而是深入剖析瞭氣候因素如何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並最終形塑瞭人類文明的走嚮。比如,書中對特定氣候模式如何導緻特定地區蝗災頻發,進而影響當地的農業收成,導緻經濟衰退,甚至引發政治不穩定,分析得鞭闢入裏。我之前對曆史的認知,更多地聚焦於政治人物的決策、戰爭的進程,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環境的力量。它告訴我,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背後可能都隱藏著氣候變化的影子。書中的案例涵蓋瞭從古至今的多個文明,它們在氣候變化麵前的反應和應對策略,都極具啓發性。我開始重新審視曆史事件,想象著如果氣候條件有所不同,曆史的軌跡又會如何改變。這種跨越時空、融匯多學科的分析,讓我對曆史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是孤立於自然之外的物種,而是與地球的生態係統休戚相關的有機體,任何局部的變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