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伴随国人成长,品牌代代相传。
《新华字典》原由新华辞书社编写。1956年,新华辞书社并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语言研究所负责本次修订。
·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修订,收单字13000多个。
·以字统词,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
·新增正体字800多个,以姓氏、人名、地名用字和科技术语用字为主
·根据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意见,对某些繁体字、异体字做了相应处理,增收繁体字1500多个,异体字500多个。
·酌情删去了个别过于陈旧的异读音;有选择地增收了某些字的读音。
·对个别释义进行修改,简化或更新了某些词语的释义;适当增补了一些新的义项。对复音词进行了适量的增补和删减。
·对部分例证进行修改,删改了一些难懂或过时、过长的例证;根据中小学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了一些例证。
·释义准确,例证精当,内容丰富,简明实用。
《新华字典(双色本)(第11版)》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修订,收单字13000多个。以字统词,收带注解的词语3300多个。释义准确,例证精当,内容丰富,简明实用。正文按音序排列,备有部首检字表;内有综合插图和附录。
一、小字典:为文化民生而生
帮助几亿中国人民扫盲识字。《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成为亿万群众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的良师益友,为我国的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周恩来总理“情系民生”,多次关心《新华字典》修订。周恩来总理曾多次关心《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工作,为它的出版时间心急如焚。总理曾亲订《新华字典》的修订原则,甚至亲笔订正字典的词条,关心《新华字典》的定价问题,两次接见《新华字典》修订小组的代表
引领规范,遵守规范。早在1955年中央明确提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字规范化”三大任务前,《新华字典》就已经有汉语规范化的目的和意识,并且“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观念”早已在《新华字典》有明确的说明;《新华字典》重视读音规范、字形规范和词汇规范,早年曾为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为汉字的部首、笔顺、字序等规范的制定,做出过重要贡献。
二、小字典:集举国之力编纂
从编纂之日起,这本小字典就蕴藏了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等。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60年。
周恩来总理指示,让参加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分组审阅《新华字典》的修订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方厚枢先生感慨地说:“动员全国力量会审一本小小的字典,这在中国出版史上还是头一次。”
三、小字典:承载大国文化
《新华字典》是小部头的字典,但是却承担着大文化的功能。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新华字典》就是我国的“百科全书”。
查校《新华字典》的不同版本,阅读《新华字典》的编纂故事,感受当年周恩来总理的关心,的确会发现《新华字典》担当的大文化的使命。词条的选取与释义,浓缩着新中国60年来的建设和文化成就,折射着各种理念的更新,比如环保意识,比如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等。
2004年第10版修订完成,到今天又有七八年的光景,社会文化和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华字典》第11版修订的过程中,重视字典承载文化的功能,是颇有时代意义的。
——李宇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第11版修订说明
第10版修订说明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字典正文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我国少数民族简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
首都(或首府)一览表
计量单位简表
地质年代简表
节气表
元素周期表
说实在的,第一次拿到这个版本的《新华字典》时,我差点以为自己拿到了一个“古董”,那种油墨散发出来的特有气味,瞬间把我拉回了中学时代对着课桌上的同款字典抠字眼的回忆里。它最大的特点,我认为在于它对“度”的把握。它深知学生工具书的定位,所以既要保证收录的全面性,又不能因为追求大而全而变得臃肿难用。这个版本在字头下的释义组织上,简直是一门艺术。它把最常用、最核心的义项放在最前面,结构清晰到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找到目标。对于那些多音字,它的标注非常细致,不仅给出了不同的读音和对应的词组,甚至还会稍微暗示一下不同读音在语境中的侧重——比如某个读音更偏向书面语,某个则更日常化。我尤其欣赏它在笔画、部首检索系统上的设计,那套基于传统汉字学原理的检索法,虽然初学时可能需要适应一下,但一旦掌握,速度绝对比复杂的拼音或五笔输入法快得多,因为它直接从汉字的物理结构入手,建立起一种更直观的联系。这种基于基础逻辑的编排,真正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让人觉得它不仅是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更是在教我“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个汉字”。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对常用词组和固定搭配的收录处理。很多字典可能只侧重于单字的解释,一旦涉及到组合词,往往处理得比较分散或者不够权威。但《新华字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在主要字条的末尾,会专门辟出一块空间,列举出该字参与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且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会把这些词语仅仅当作例子简单罗列,而是会给出这个词语的整体含义,有时还会简要说明其中某个字的意义在组合后发生了怎样的引申或凝固。这对于正在努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准确性的学习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帮助我们从零散的字义认知,过渡到整体的语块和语感建立。我发现,当我遇到一个不太确定的表达时,回头查阅这本字典中关于词组的部分,往往能迅速定位到最符合现代语境的用法,有效避免了“文字都认识,但不知道怎么用”的尴尬局面。这体现了编者群体对当代语言实际运用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我认为核心在于它对“规范性”的绝对坚持。在汉语学习的道路上,标准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对于初学者和准备应试的学生来说,任何模棱两可的解释都可能导致知识体系的混乱。这个版本的收录标准极其严格,它似乎有一种无声的承诺:凡是收录在内的,即是现代汉语中最主流、最被认可的用法。我个人最欣赏它对一些极少使用的、但又具有历史或文化意义的“冷僻字”的处理方式——它不会为了展示博学而过度收录,而是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克制。收录的那些“边缘字”也大多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如成语、古诗文常用字)中不可或缺的,并且对它们的解释聚焦于“为什么需要知道它”。这种务实的态度,让它避免了沦为一本华而不实的“百科全书”,而是坚定地保持了作为“基础性、普及性”工具书的定位。这种对核心教育使命的坚守,是任何新潮的、试图涵盖一切的工具书都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教会我们,学语言,首先要打好最坚实的地基。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书架上的“时间胶囊”,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感。虽然我手头上的版本是比较新的,但那种骨子里透出的严谨和权威,是现在很多新出的工具书比拟不了的。我特别喜欢它在收录词条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和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络新词,它专注于构建一个扎实的、面向基础学习者的语言结构。比如说,它对一些常用字的古今异义处理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字典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是用很精炼的例句展示了词义的演变轨迹,这对于理解文言文和早期白话文的语境,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记得有一次研究“权”字的用法,它提供的几个核心释义和引用的古代出处,比我之前翻过的几本“大部头”都要清晰得多,一下子就理顺了思路。而且,作为一本伴随了几代人的工具书,它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却异常耐用,书页的纸质也很有韧性,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出现边角磨损或脱页的现象,这份对使用者的体贴,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工具,它更像是一位沉默而可靠的语言导师,陪伴着每一个认真对待文字的人。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个“双色本”的观感并不是特别惊艳,毕竟现在市面上很多字典动辄彩色印刷,图文并茂。但用着用着,我才体会到双色的精妙之处。这种看似简约的设计,反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尤其是在长时间学习和查阅时,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黑色文字是主体内容,内容扎实可靠,而辅助的红色字体(通常用于注音、重点符号或特殊结构提示)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巧妙地将视觉焦点引导到最关键的信息点上,避免了全彩印刷带来的信息过载和视觉干扰。比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结构分析时,核心偏旁和附加部件会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开来,逻辑脉络一目了然。这种对视觉心理学的巧妙运用,比那些花里胡哨的配图要实用得多。而且,作为一本几乎是每天都会翻阅的工具书,它的封面和装帧在保证美观的同时,也兼顾了抗污能力,这对于经常需要带着它奔波于教室、图书馆和家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证明了“少即是多”在工具书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